又见“饮马问题”
——2013年重庆市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7题引发的探究

2014-09-19 07:18李培颖侯集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121
中学教研(数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饮马对称点动点

●李培颖 (侯集高级中学 江苏徐州 221121)

又见“饮马问题”
——2013年重庆市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7题引发的探究

●李培颖 (侯集高级中学 江苏徐州 221121)

1 问题提出

例1已知圆 C1:(x-2)2+(y-3)2=1,圆C2:(x-2)2+(y-4)2=9,M,N 分别是圆 C1,C2上的动点,P为x轴上的动点,则|PM|+|PN|的最小值为 ( )

(2013年重庆市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7题)

图1

分析本题以圆为背景,考查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如图1,先求|PC1|+|PC2|的最小值.作点C1(2,3)关于x轴的对称点C3(2,-3),则

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PC3|+|PC2|的最小值为|C2C3|的长度,此时点P 在P0处.又因为点P到圆C1上的点M的距离最小值为|PC1|-1,到圆C2上的点N的距离最小值为|PC2|-3,所以

故选A.

另外,本题还可以选择作点C2关于x轴的对称点解决,同样可以得到结果.

求解本题的关键在于“作点C1(2,3)关于x轴的对称点C3(2,-3)”,那么,这一解题切入点是怎样得到的呢?以往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我们先从一个典故说起.

2 追本溯源

相传,古希腊一位将军遇到一个问题:如图2,从A地出发,到笔直的河岸边(直线l)C'处去饮马,然后再去B地,走什么样的线路最短呢?将军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向久负盛名的学者海伦求教.海伦给出的办法是“利用轴对称化折为直”的思想,如图3,把A,B在直线同侧的问题转化为在直线的2侧,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则

从而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加以解决:当C'在C 处,即点 A,C,B'共线时,线路最短,其值为 AB'的长度.由于这段典故,上述问题成了一个经典名题,后人称为“将军饮马问题”.

不难发现,例1的求解方法与“饮马问题”的“利用轴对称化折为直”的思想如出一辙.尽管“将军饮马”问题已经流传了近2 000年,但是学生甚至不少教师前所未闻.实际上,我们仔细研究教材,会发现原来教材中也有关于“将军饮马”的问题.

图2

图3

3 教材链接

例2已知 M( -1,3),N(6,2),点 P 在 x轴上,求使PM+PN最小时点P的坐标.

(苏教版《数学(必修2)》第106页第21题)

解如图4,作出点N(6,2)关于x轴的对称点 N'(6,-2),则

由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使PM+PN最小时的点P为直线MN'与x轴的交点P0,容易求得直线MN'的方程为

图4

图5

例3已知点 M(1,3),N(5,-2),若 x轴上存在一点P,使|PM-PN|最大,求点P的坐标.

(苏教版《数学(必修2)》第129页第23题)

解如图5,作出点N(5,2)关于x轴的对称点 N'(5,-2),则

因为MN'≥|PM-PN'|,所以使|PM-PN|最大时的点P为直线MN'与x轴的交点P0,容易求得直线MN'的方程为

令y=0,得x=13,故所求点P的坐标为(13,0).

教材上这2道题是有关求直线上一动点到2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或差的绝对值)的最值问题.例2是“饮马问题”的模型,是“利用轴对称化折为直”的思想解决的,例3可以看作例2的变形,二者可视为一对姊妹题,解决过程中实际上分别使用了我们熟悉的“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通过对这2道题的求解,可以归纳得到此类问题的一般模型及解法:(1)当2个定点位于直线的异侧时,可求得动点到2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2)当2个定点位于直线的同侧时,可求得动点到2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的最大值.若不满足上述2个条件,则可利用对称性将2个定点变换到直线的异(同)侧,再进行求解.

4 拓展应用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经常碰到有关求某曲线上的1个动点到2个定点(或1个定点和1个定直线,或2个定直线)的距离之和(差)的最值.许多学生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此类问题在高考和竞赛中多次出现,在教材中也出现过,它们和“饮马问题”的区别在于动点在曲线上,能否类比“饮马问题”进行求解呢?下面仅举几例进行说明.

例4已知F是双曲线的左焦点,A(1,4),P是双曲线右支上的动点,则|PF|+|PA|的最小值为__ .

(2009年辽宁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16题)

解如图6,设双曲线的右焦点为 F1,由于APF为“折”,受到“饮马原理”的启发,需要化“折”为“直”.利用双曲线的第一定义,知

|PF1|+|PA|的最小值为线段AF1的长度5,从而|PF|+|PA|的最小值为9.

例5已知直线l1:4x-3y+6=0和直线l2:x=-1,抛物线y2=4x上一动点P到直线l1和直线l2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是 ( )

(2009年四川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9题)

图6

图7

解如图7,抛物线y2=4x的焦点(1,0)记为F,过点P分别向l1,l2作垂线,垂足分别为A,B,则点P到直线l1和直线l2的距离之和为PA+PB.由于PAB为“折”,同例4利用“饮马原理”,化“折”为“直”:直线l2:x=-1为抛物线y2=4x的准线,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

因为PA+PF的最小值为点F到直线l1:4x-3y+6=0的距离FC,易求FC=2,所以PA+PB的最小值为2,即点P到直线l1和直线l2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是2.故选A.

图8

设 P(x,y),A(2,0),B(1,-2),则上式表示点 P(x,y)到 A(2,0),B(1,-2)的距离之和,即求PA+PB的最大值.由题意,x,y满足条件3x2+4y2=48,即点 P(x,y)在椭圆上,且A(2,0)为椭圆的右焦点.如图8,设椭圆的左焦点为F,类比“饮马问题”的求解思想,由于题目是求最大值,故将“和”转化为“差”,由椭圆的第一定义可知

实际上,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利用解决“饮马问题”的思想可使题目轻松获解.

5 反思感悟

体现“将军饮马”的题目在各类考试中多次出现,但这类问题仍成为很多考生的拦路虎.究其原因:

(1)在教学中存在就题论题,不能由此及彼、融会贯通的现象.上文分析的题目,尽管背景不同,但都可以用“饮马问题”的求解思想来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也要重视“多题归一”,让学生在“一题多解、多变,多题归一”中体会数学思维的奥妙,领悟数学解题方法的神奇.

(2)忽视教材习题功能.教材中既出现了以直线为背景的“饮马问题”,也出现了以曲线为背景的“类饮马问题”.教师应善于捕捉课本中的典型例习题加以研究,通过一些拓展性结论提高解题技能,丰富解题经验,最终使学生学会通过处理一个问题解决一串问题的本领.

猜你喜欢
饮马对称点动点
探求特殊四边形中线段和的最小值
点击“将军饮马”模型的用法
九点圆圆心关于三边的对称点的性质
巧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二次函数动点问题”
嘉峪关: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将军饮马与最短路径
一类动点路径模型及其应用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线性代数中矩阵特征值的解析方法
“将军饮马”型问题的一种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