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波 杨树军
在我们的教育视线里,总有那些“老道理”和“新话题”交替出现,而那些身边的细微故事却经常被我们忽略和冷落。其实,教育就是发现,发现自己才能发现孩子,雕塑孩子。
和孩子一起成长
一位初一学生的妈妈最近抱怨说:“孩子渐渐长大,却变得很难沟通”。孩子经常用“你懂什么”来反驳她,或者干脆说“没有共同语言”。与孩子的关系怎样才能融洽,成了她最大的困惑。
当下,“90后”一代的孩子是在多媒体、多元素的包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见识广,有头脑,爱思考,个性强,并且有着自己浓厚的“文化圈”。我们如果不“身临其境”的亲近他们的“文化”,就很难走进他们的“圈子”,没有共同语言,谈何平等交流?所以,我们应静下心,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学习新东西、关注新事物,这样才能免遭孩子的“冷遇”,点燃孩子的热情。
例如,和孩子讲“要学会坚强”时,他们可能提不起精神,但提起“隐形的翅膀”,他们可能会竖起耳朵愿意倾听;当我们说“网络游戏不好”时,孩子心里会嘀咕“你懂什么”,而我们慨叹“虚拟的游戏币不如现实的人民币”,他们可能会探究一番。如此看来,若想真正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就要贴近孩子的心灵,而要在孩子们的“文化圈”里争得发言权,我们就要放下架子,接受新事物。否则,我们的“言传身教”就会在孩子“质疑”的目光里越走越远,光有“呼喊”,没有“响应”。
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是融洽亲子关系的起点,更是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
身教重于言教
最近,我班学生小飞(化名)很是郁闷。原因就是他和妈妈的那次“公交车别扭”。一次和妈妈一起乘坐公交车,小飞因为票务员落下了自己的车票,要求妈妈帮他补票。妈妈碍于人多,补票不便,对小飞解释说“落下了票是票务员的失误,不是我们的事”,最终也没有补票,小飞为此愤愤不平。
常言说,身教重于言教。可我们做父母的对“良言相劝”信手拈来,对“以身作则”却是不太在意。有些父母,每天提醒孩子要勤奋学习,自己却无所事事;告诉孩子要讲诚信,自己却“言而无信”;让孩子搞好团结,自己却和邻居摩擦不断……如此一来,所有的说教只能给孩子烙上一个“双重道德”的印记,孩子们不是质疑就是叛逆,久而久之,就会播下错误的种子,收获失败的果实。
小到一张车票、一句话、一个眼神,大到一个决定、一个行动,做父母的都要铭记自己的“示范”角色,认真做好,做出榜样。在一定程度上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长唯有以身作则,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当我们再遇到类似破坏规则的事情时,要想一想:如此“蛮”教,我们将以怎样的声音来召唤孩子呢?
你的名字是责任
我们的“清除白色垃圾,构建洁净社区”的活动已经结束,而轩轩(化名)同学的事情却让我陷入反思。在活动的当日,轩轩和一位同学因为抢着收垃圾而不小心摔了一下,手上有轻微的划伤。轩轩的妈妈当天就带着轩轩找到了我,详细地了解了轩轩的“值日分工”,并态度坚决地表示不能让轩轩再做类似有“安全隐患”的事情了。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轩轩妈妈对和轩轩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也要“亲自把关”,这引起轩轩的很大不满。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很辛苦,一方面,父母要时刻提醒孩子远离危险,给予他们关照和安全,让他们健健康康地长大,另一方面,父母还要关注孩子的发展,期望他们有一个良好的未来。正是带着这样的期盼,父母的爱有时会变得“过火”。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终究是要走入社会的,每个孩子的肩上都要担起责任,学会承担与独立。父母应该担当起培养社会公民的责任,并让这种社会责任感主导自己的言行,而不是事事亲为,处处袒护。
父母,你的名字是责任!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洛城一中)
(责任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