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芳
摘 要:教师要打开《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大门,用智慧引领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体验、感悟,让学生多想一想,多说一说,多做一做,善于将生活情境、多彩活动融入课堂,让品德课堂鲜活、灵动起来。
关键词:生活情境;多彩活动;内化行为;拓展空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6-031-1
一、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教材内容更鲜活
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源自于生活的德育更加离不开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一个人才能得到最根本的提升。《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恰恰是生活的缩影,它把生活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文字,传递给这些正在生活中成长的孩童。
《品德与生活》教材,从内容到形式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不少内容是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来表演生活情境,引发思考,激发热情,落实行为。如教《小手拉小手》一课时,为让学生知道友爱互助的重要性,我结合学校的秋游活动,在课上组织大家一起模拟表演:我们坐上了前往白塘植物园的大巴,突然有个小朋友呕吐了。这时我们该怎么办?话题一出,学生便在老师指导下自由组合商量如何表演。从学生的表演中,我看到学生们有的马上把靠窗的座位让给他,有的迅速拿出塑料袋,有的迅速打开水杯,给他喝水漱口……而那位受到帮助的学生显得也非常感动。这样的情境表演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同学真切地感受身边同学间的真挚友情,又有了正确的行为导向。
当今众多家长对子女的宽容、低要求及溺爱,造成孩子缺乏爱心:唯我独尊,对他人漠不关心;而要求家长、爱护自己,他们自己却没有想到、或也不知道如何去爱护关心他人,因此,小学低年级阶段开展“亲情教育”非常有必要。那么如何借助“品生”教材,让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份亲情呢?我们要引导孩子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去感受他们对自己无私的关爱,从而学会关爱家人,叩开孩子心灵爱的窗扉。
我们的教学应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现学生的生活。教师更应用自己的智慧继续演绎《品生》的教育魅力,让课堂洋溢浓浓的生活味,并引领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进行实践、体验、感悟。
二、将多彩活动融入课堂,让目标达成更有效
有效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体验、探究与合作游戏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引发孩子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我们要使活动行之有效,要让形式为内容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反思,并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有效地开展活动,真正做到活动育人。
实践性活动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学生的体验更深刻,认识更丰富,行为落实更实在。如教《走进聪明屋》一课,可以让他们动手做,在做中学——做“白纸承重”实验,学生从一张纸片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桥梁,今天玩纸桥,明天成为桥梁专家。还可以用三角、直线、圆圈拼出有趣的图:信号灯、眼镜、屋子、飞船……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当然,如果采取的活动形式和追求的目标不一致,或者活动的目的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哪怕是自己认为再好的活动也要忍痛割爱。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时刻记住:让学生多想一想,多说一说,多做一做,要解放学生的空间,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相连。
三、将生活积累导入课堂,让教材空间更广阔
虽然《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内容涉及较为广泛,但我们的品德课堂不能仅仅依附于教科书上的知识体系,只有把小学品德课堂打造成开放的课堂,才能真正做到“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开放的课堂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阵地。教师在开放式教学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调整教学,处理好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对教学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扩展或删减,也可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不断用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课堂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开放,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与探究。课堂中教师不必过多干预,除对活动设计适当地加以指点外,要鼓励学生自己去组织、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开展活动。
我们要打开《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大门,让孩子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在深切体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和能力,内化道德品质,让课堂鲜活、灵动起来。我们更要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用一颗真心去关注学生的生活,用一种充满智慧的教学艺术巧妙地去疏通净化学生心灵之水沟渠,让这源源不断的活水时刻地净化能学生的心灵,为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搭建舞台。这样才能有效利用新教材,完成课程目标,从而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实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