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恒
摘 要: 科学本身源于生活,生活是科学的生长点,将科学运用于生活是科学意义的存在。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学生活中的科学,在生活中运用科学”,使教与学遵循“源于生活,体验生活,为了生活而教学”的模式,最终使学生在生活化的科学课堂上获取富有活力的知识,并能以最大热情探索科学的奥秘。
关键词: 科学课堂教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每天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如何让学生恢复对科学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科学的博大精深和它无处不在的魅力呢?需要每个科学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科学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一、情境创设的生活化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识别什么是科学。小学生天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如教学《溶解》一课时,学生正流行喝优乐美奶茶,我就提出:“老师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奶茶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奶茶呢?”泡奶茶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学生立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计策:“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使奶茶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开水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奶茶放进开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又如在《了解空气》教学时,引用这样一个情境:教师表演倒扣空杯,把水面上的乒乓球压入水底(空杯子口)的“小魔术”,引起学生的惊奇,产生探究欲望,先让学生猜测原因,思考解决方法,探究科学道理:空气能占据空间。学生自然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很多方法证明:用一个针筒,先拉出活塞,堵住口,往里推活塞,活塞推不到底;针筒拉出活塞,针筒口没入水中,手推活塞,冒出气泡。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引入新课教学,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感到科学不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感兴趣了。通过这样的尝试,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感悟、体会。我们可以通过角色体验、实践活动、观看科学影片等方法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实践,进行创新性学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堂学习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可见其态度之坚决,立场之鲜明。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教学,学生获得生活实践需要的真正生活力、创造力。例如,在教学《月相、日食、月食》等内容时,将电灯模拟为太阳,分别让两位学生模拟地球和月球,模拟演示三者运动情况,进行直观、形象的观察,地球、月球的角色体验激活了学生思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新鲜有生气,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纷纷要求上来做地球、月球。在这堂课的体验模拟过程中,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更热爱科学。
三、课外活动的生活化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诚然,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创造性培养的来源和土壤首先是生活,抓住这一个切入点,我们的日常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科学教学带入生活中,就如一缕春风吹绿了学生心中的那片绿地,学生在这片绿野上耕耘、劳作、收获,体验成功,体验收获,体会快乐。我们绝不能把学生局限于教室这个狭小空间中,教室外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我们要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参观工厂、企业、农场、林场,访问工人、农民、技术员、养殖户,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与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作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学习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自己班级蔬菜基地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蔬菜基地是学生课余非常关注的一个地方,观察研究这些开花的蔬菜,学生并没有感到作业是负担,都欣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课外活动的生活化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四、实验器材的生活化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学生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就必须用到各种实验器材,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活动的必要条件。但实验仪器不一定非用实验仪器室里的器材,实验室的仪器对小学生来讲大多还是很陌生的,而且科学课中的许多探究活动往往很难在课堂40分钟里完成,需要学生在课外继续研究,所以选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材料有利于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如教学四年级《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一课时,烧玉米时,我让学生用蜡烛烧,虽然用酒精灯要快一点,但是学生回家后就没有这一器材了。又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时,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萝卜、啤酒瓶盖、小铁钉、蜡烛、牙签、橡皮等,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些材料都来自生活中,拉近了科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学生收集器材的过程既是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在收集中他们了解了这些器材的特点和用处;又是对能力的提高过程——在收集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大大制约学生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又如五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中《做一个生态瓶》一课,要求学生亲自进行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瓶进而改变生态瓶的活动。生态瓶的制作需要许多材料:玻璃或透明塑料容器、小型水生动植物,学生根据我上课时的提示自己准备,有些学生用金鱼缸做生态瓶,更多的学生将家里的塑料色拉油瓶切掉上部分后洗干净做生态瓶。各种各样的小型水生动植物是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附近浅水池塘或水沟里捞来的。材料丰富多样,学生参与了整个准备过程,对这些采集到的水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比较熟悉,在制作生态瓶时考虑得更周到,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得也更为透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尝试,让学生明确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总而言之,生活就是科学教学的土壤,科学教师应学会用生活的方式教科学,让学生学会用生活的方式学科学,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使科学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为科学教学打造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