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侠,陈坤琳
摘要:高校大学生近来发生的自杀以及投毒事件,凸显了当代大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层面,都存在着学生教育的误区。对学生的教育只是重视智育的发展,而缺少人格、心理、道德、情感上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大学生的教育要从学生自身、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出发,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误区;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60-03
近年来,发生在高校中的学生自杀事件、投毒案件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震动,引起了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深入思考。这些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事件,暴露出了大学教育的缺失。当前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大学生处于偏离正常生活轨迹的危险之中。再者,由于现在独生子女的比例增大,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很多学生缺乏应有的心理疏导,情绪宣泄,缺乏与人的有效沟通,长此以往,使得他们对待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偏激的人格倾向和不正常的行为方式。因此,当前应该从大学生自身问题、学校教育问题以及社会等问题入手,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一)自身问题
现在独生子女所占的比率越来越大,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家长对其倾注了更多的爱,寄予更高的期望。由于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使他们除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以外,还表现出他们独有的特点,如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具有音体美等方面的特长和优点。但不可否认,独生子女大学生同样具有许多不容忽视的缺点:
①生活方面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差;②性格方面不善与人合作,集体意识淡薄。在与人的交往中,不懂得谦让,不顾别人的感受,容易与别人闹矛盾;③心理方面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从小生长在优越的小环境中,很少受到批评。他们想要的东西可以轻易得到,并且缺乏逆境和社会的磨练,因此耐挫能力较差;④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容易轻信他人,缺乏必要的是非判断能力。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感情特征,往往不作理性分析,具有盲目性、片面性。
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充分理解和关爱独生子女,实事求是,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全面做好独生子女素质教育的工作。
(二)就业压力问题
①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资料显示,2013年毕业人数近699万,而且以后每年的毕业人数还在以每年五十万的速度在增加,整体就业人数不断增加。②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现在大学生自身存在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依赖性强、创造能力弱等问题,而且对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喜好不明确,缺乏对自己职业合理的认定。③大学生自身缺乏对自己客观、系统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是否在大中城市、交通是否便利等作为选择标准,在择业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性和随意性。
(三)教育的问题
①学校教育的问题。中国的教育理念确实落后于西方,高校里存在行政化的管理、学术风气不正、缺乏自由等一些较为落后的教育理念。而且我国应试教育色彩仍然浓重,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对学生的评价以考分为主,只重视学习成绩,把成绩好作为“好孩子”、“好学生”最主要的指标,忽视了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价值取向的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抛在一边。因此,我们的大学教育缺少活力,更缺乏激情,师生都是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形式进行试验和教学活动。②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怎样做人的终身导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父母不但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孩子,而且又给孩子提供了最重要的生活空间和生长环境。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都可以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由,甚至是家庭问题的延续和表现。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将主要的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校学习上,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是在一种安静和压抑的环境中,孩子的成绩好家长会高兴、夸赞,不好家长就浮现愁云。而且现在家长还注重孩子课外知识的学习,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孩子的其他时间大部分是被用于音乐、绘画、外语、计算机等特长的学习。因此,孩子们真正放松的时间特别得少,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因此而感到苦闷、焦虑、丧失信心等。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不但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且使孩子变成学习的奴隶。除学习之外其他的一概漠不关心,不愿意与人交际、缺乏情感体验、缺少应有的社会常识、生活能力不足,在心理上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因此,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个性独立、争强好胜,但遇到困难后心里就产生巨大的波动,引起失落,心里抑郁或情绪亢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很容易发生极端的事情。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要从学生自身、学校教育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尽量减少以上情况的出现,并且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二、正确解决大学生问题的方法
(一)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教育
一是学校要从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引导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按时作息。这些琐碎的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对一个人的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二是培养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劳动,让他们在汗水中得到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格。而且在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合作和团结的意识,以及增加他们的交际能力。三是加强体育锻炼。高校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学校要制定一套比较严格的体育达标考核,以达到锻炼的目的。endprint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法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较好解决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1)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
①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立法。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依赖于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我们应该从立法的角度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要是大学生真正进入城镇、基层、农村、西部等领域,就必须真正地打通大学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上的种种障碍。应该采取多种优惠措施,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给予较高的安家费等,这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政府应该给予较高的资金和政府方面的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应该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
(2)大学生个人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关。社会的变迁、就业环境的变化要求大学生必须拓新就业观念,大胆地、主动地在社会的大天地里找到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高校毕业生应增强自强自立意识,强化刻苦奋斗精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应看到传统的就业渠道窄了,但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大企业已经人才济济,但中小企业还求贤若渴;大城市已经人满为患,但乡镇与农村还大有用武之地。
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学生应该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自身的交际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等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率
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是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关心的现实问题,既涉及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就业压力相对增加的问题已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等相结合,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四年大学生活始终。学校还应多渠道地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活动,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包括思想教育指导、政策指导、职业规划设计指导、信息指导、技术指导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合适的就业目标,掌握求职技巧,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三)学校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第一位
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在高校教育中,虽然学生处在被教育的位置,但他们与教育者有着平等的人格,只有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价值,正确引导其个性发展向社会共性需要的过渡,才能使其具备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其次,要重视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把教育引导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再次,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生由于受家庭条件、性格、环境等影响,其心理素质不可能完全一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我们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全体大学生教育的引导,又要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优势,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空间,培养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个性品格。
(2)坚持把教育引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由于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压力普遍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甚至激发成为各种矛盾,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因此,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交友、择业等具体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学校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中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消除心理困惑和障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营造和谐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首先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通过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树立大学生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意识和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其次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拓展校园群体性文化的活动方式,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最后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景观建设。
(4)重视社会实践,拓宽心理教育
社会是大学生发挥才能,实现价值的大课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才的重要形式。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不足,他们对社会既向往又担忧。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磨练出百折不饶、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才能真正锻炼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在当代大学生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作为新世纪的高校教育和大学生教育,大学生的教育面对着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分析其面临的实质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断地在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不断地总结和创新经验,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努力开创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立华.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漫谈[J].中国市场,2007,(4).
[2]艾美芳.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
[3]付艳萍.当代大学生教育面临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6).
[4]徐运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
[5]史丽丽.大学生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心理健康应对策略[J].中国报业,2011,(8).
[6]陈忠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7).
[7]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8]郭璟瑞.和谐校园背景下的大学生教育引导方法探析[J].通化师院学报,2007,(9).
[9]林昭雄.谈谈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及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