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

2014-09-16 07:31祝光辉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选择教学方法

祝光辉

摘 要: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探究教学,要注意课题的选择和问题的获得,要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要合理利用校本资源。

关键词:教学方法;科学探究;选择

九年制义务阶段的探究性课程,功能是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笔者觉得有些方面似乎值得探讨。

一、探究课题选择

(一)探究课题选择

新课程实施后,不管是谁开课,好像非上成“探究式”不可。事实上,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都值得探究的。如科学中的《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章节,就不一定非把它们开成探究式的公开课。实际上,它们更多地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概念和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方面起着某种重要作用。具体实施,最多只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例题教学,模仿练习,建立解题思路和常规方法,运用掌握的各类概念进行解题分析。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探究课题的可行性,只有当一个课题具备了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时,才有可能去进行探究式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二)探究问题的设计和把握

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哪里来?一是教师设计,二是学生提问。

1.教师设计问题

(1)注意问题的合理性

对于一个合理的探究问题,本身就应该具有让学生去探究的空间。但在具体教学中,为了探究式教学,诸多老师不管问题大小,都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小结、回答。也就是说,有些教师认为,有问题就必须探究。可是,问题的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才有多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让他们来探究1小时和1分钟,1分钟和1秒钟的关系,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无法探究的问题。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有位教师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1000米有多长,居然让学生在操场上走了十几分钟,这算是探究教学吗?从表面上看此类课堂气氛十分活泼,学生似乎对知识掌握得很好,教学效率也会很高,但实际效果却令人怀疑。

(2)注意问题的关键性

笔者认为,教师要想设计好探究式问题,首先要吃透课程要求,结合有关知识点,从教学目标出发,在适当的章节,适当的时候,设计一些发散类问题和探索类问题。并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让学生有“跳一跳,可摘桃”的感觉,既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浅,懒得去实践,又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深,不能去实践。这样的问题才能算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浮力》一节中,有关浮力的大小和定义,显然十分抽象。于是,笔者首先把一个软木塞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让他们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已有二力平衡和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的知识,他们容易得出软木塞受到浮力的结论。这时,笔者立即把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让学生进行观察现象并讨论:钩码沉入水底,水有无对它产生浮力作用?这是一个似是似非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可能因此而产生混乱……物体有受到浮力的作用会上浮,不受到浮力的作用而它却浸入在水中!这个问题是在学生通过观察软木塞有受到浮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探究钩码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这是一个可实现的问题,既不超越学生能力范围,同时又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于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起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就可能进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同时结合给定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来证明浸入水中的钩码是否也有受到浮力的作用,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就不那么难了。在此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显然很关键。

2.学生提出问题

教材编写得再周密再细致,也不可能适用于每位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后,如何对学生提的问题分别对待,合理处理,进行筛选,要看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要尽可能地把较多的时间用于能力培养以及潜能的开发上。知识的缺乏将来容易弥补,能力的欠缺是很难补救的,就不同的能力发展而言,人都有相应的关键期,错过了它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误。所以,教师不要因为“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而担心,更不能认为“不合算”,要及时对学生提问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解决,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喜悦。

二、探究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的选择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际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教材,处理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最优化,通过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且使他们的探索能力、创新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倡导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教学方法。就教学模式而言,有探究式、合作式、分层导学式等等,我们不能因为哪种模式目前最流行而一拥而上。特别是在科学中,许多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自身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重复这些过程,而是应该借助学生原有经验或通过观察实验与学生思维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在探究未知现象的活动前,都应对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总是在理论指导下先进行尝试性的假设。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探究,是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的,机会不会赋予没有头脑的人。

(二)探究式教学和验证式教学的结合

有一位老师在进行欧姆定律的教学时,他先带领学生回顾有关电流的知识,电压对电流形成的作用等问题,然后马上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以便得出欧姆定律。但欧姆定律是这样容易发现的吗?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有效果吗?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课堂一片哗然。

其实,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可以将验证性和探究性两种实验教学方式相结合:(1)让学生猜想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2)直接告诉学生欧姆公式I=U/R。(3)让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去验证,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三者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和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电流和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来观察电流如何变化;在研究电流和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4)让同桌学生讨论:如何根据研究目的和方法,利用学会使用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教师在对学生的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是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5)分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对欧姆定律产生感性认识。

由此可见,探究中可有验证,验证中可有探究,两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关系如图:

课程改革,是对我们全体教师的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新的机遇,我们要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进入新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处理的问题还有很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 考 文 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的教学行动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解学仁.浅谈验证性实验的教育功能[J].教学月刊,2004(3).

(责任编辑:张华伟)endprint

摘 要: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探究教学,要注意课题的选择和问题的获得,要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要合理利用校本资源。

关键词:教学方法;科学探究;选择

九年制义务阶段的探究性课程,功能是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笔者觉得有些方面似乎值得探讨。

一、探究课题选择

(一)探究课题选择

新课程实施后,不管是谁开课,好像非上成“探究式”不可。事实上,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都值得探究的。如科学中的《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章节,就不一定非把它们开成探究式的公开课。实际上,它们更多地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概念和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方面起着某种重要作用。具体实施,最多只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例题教学,模仿练习,建立解题思路和常规方法,运用掌握的各类概念进行解题分析。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探究课题的可行性,只有当一个课题具备了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时,才有可能去进行探究式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二)探究问题的设计和把握

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哪里来?一是教师设计,二是学生提问。

1.教师设计问题

(1)注意问题的合理性

对于一个合理的探究问题,本身就应该具有让学生去探究的空间。但在具体教学中,为了探究式教学,诸多老师不管问题大小,都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小结、回答。也就是说,有些教师认为,有问题就必须探究。可是,问题的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才有多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让他们来探究1小时和1分钟,1分钟和1秒钟的关系,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无法探究的问题。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有位教师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1000米有多长,居然让学生在操场上走了十几分钟,这算是探究教学吗?从表面上看此类课堂气氛十分活泼,学生似乎对知识掌握得很好,教学效率也会很高,但实际效果却令人怀疑。

(2)注意问题的关键性

笔者认为,教师要想设计好探究式问题,首先要吃透课程要求,结合有关知识点,从教学目标出发,在适当的章节,适当的时候,设计一些发散类问题和探索类问题。并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让学生有“跳一跳,可摘桃”的感觉,既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浅,懒得去实践,又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深,不能去实践。这样的问题才能算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浮力》一节中,有关浮力的大小和定义,显然十分抽象。于是,笔者首先把一个软木塞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让他们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已有二力平衡和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的知识,他们容易得出软木塞受到浮力的结论。这时,笔者立即把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让学生进行观察现象并讨论:钩码沉入水底,水有无对它产生浮力作用?这是一个似是似非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可能因此而产生混乱……物体有受到浮力的作用会上浮,不受到浮力的作用而它却浸入在水中!这个问题是在学生通过观察软木塞有受到浮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探究钩码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这是一个可实现的问题,既不超越学生能力范围,同时又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于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起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就可能进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同时结合给定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来证明浸入水中的钩码是否也有受到浮力的作用,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就不那么难了。在此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显然很关键。

2.学生提出问题

教材编写得再周密再细致,也不可能适用于每位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后,如何对学生提的问题分别对待,合理处理,进行筛选,要看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要尽可能地把较多的时间用于能力培养以及潜能的开发上。知识的缺乏将来容易弥补,能力的欠缺是很难补救的,就不同的能力发展而言,人都有相应的关键期,错过了它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误。所以,教师不要因为“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而担心,更不能认为“不合算”,要及时对学生提问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解决,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喜悦。

二、探究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的选择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际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教材,处理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最优化,通过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且使他们的探索能力、创新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倡导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教学方法。就教学模式而言,有探究式、合作式、分层导学式等等,我们不能因为哪种模式目前最流行而一拥而上。特别是在科学中,许多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自身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重复这些过程,而是应该借助学生原有经验或通过观察实验与学生思维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在探究未知现象的活动前,都应对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总是在理论指导下先进行尝试性的假设。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探究,是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的,机会不会赋予没有头脑的人。

(二)探究式教学和验证式教学的结合

有一位老师在进行欧姆定律的教学时,他先带领学生回顾有关电流的知识,电压对电流形成的作用等问题,然后马上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以便得出欧姆定律。但欧姆定律是这样容易发现的吗?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有效果吗?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课堂一片哗然。

其实,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可以将验证性和探究性两种实验教学方式相结合:(1)让学生猜想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2)直接告诉学生欧姆公式I=U/R。(3)让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去验证,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三者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和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电流和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来观察电流如何变化;在研究电流和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4)让同桌学生讨论:如何根据研究目的和方法,利用学会使用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教师在对学生的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是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5)分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对欧姆定律产生感性认识。

由此可见,探究中可有验证,验证中可有探究,两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关系如图:

课程改革,是对我们全体教师的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新的机遇,我们要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进入新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处理的问题还有很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 考 文 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的教学行动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解学仁.浅谈验证性实验的教育功能[J].教学月刊,2004(3).

(责任编辑:张华伟)endprint

摘 要: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探究教学,要注意课题的选择和问题的获得,要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要合理利用校本资源。

关键词:教学方法;科学探究;选择

九年制义务阶段的探究性课程,功能是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笔者觉得有些方面似乎值得探讨。

一、探究课题选择

(一)探究课题选择

新课程实施后,不管是谁开课,好像非上成“探究式”不可。事实上,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都值得探究的。如科学中的《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章节,就不一定非把它们开成探究式的公开课。实际上,它们更多地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概念和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方面起着某种重要作用。具体实施,最多只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例题教学,模仿练习,建立解题思路和常规方法,运用掌握的各类概念进行解题分析。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探究课题的可行性,只有当一个课题具备了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时,才有可能去进行探究式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二)探究问题的设计和把握

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哪里来?一是教师设计,二是学生提问。

1.教师设计问题

(1)注意问题的合理性

对于一个合理的探究问题,本身就应该具有让学生去探究的空间。但在具体教学中,为了探究式教学,诸多老师不管问题大小,都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小结、回答。也就是说,有些教师认为,有问题就必须探究。可是,问题的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才有多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让他们来探究1小时和1分钟,1分钟和1秒钟的关系,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无法探究的问题。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有位教师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1000米有多长,居然让学生在操场上走了十几分钟,这算是探究教学吗?从表面上看此类课堂气氛十分活泼,学生似乎对知识掌握得很好,教学效率也会很高,但实际效果却令人怀疑。

(2)注意问题的关键性

笔者认为,教师要想设计好探究式问题,首先要吃透课程要求,结合有关知识点,从教学目标出发,在适当的章节,适当的时候,设计一些发散类问题和探索类问题。并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让学生有“跳一跳,可摘桃”的感觉,既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浅,懒得去实践,又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深,不能去实践。这样的问题才能算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浮力》一节中,有关浮力的大小和定义,显然十分抽象。于是,笔者首先把一个软木塞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让他们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已有二力平衡和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的知识,他们容易得出软木塞受到浮力的结论。这时,笔者立即把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让学生进行观察现象并讨论:钩码沉入水底,水有无对它产生浮力作用?这是一个似是似非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可能因此而产生混乱……物体有受到浮力的作用会上浮,不受到浮力的作用而它却浸入在水中!这个问题是在学生通过观察软木塞有受到浮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探究钩码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这是一个可实现的问题,既不超越学生能力范围,同时又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于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起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就可能进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同时结合给定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来证明浸入水中的钩码是否也有受到浮力的作用,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就不那么难了。在此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显然很关键。

2.学生提出问题

教材编写得再周密再细致,也不可能适用于每位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后,如何对学生提的问题分别对待,合理处理,进行筛选,要看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要尽可能地把较多的时间用于能力培养以及潜能的开发上。知识的缺乏将来容易弥补,能力的欠缺是很难补救的,就不同的能力发展而言,人都有相应的关键期,错过了它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误。所以,教师不要因为“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而担心,更不能认为“不合算”,要及时对学生提问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解决,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喜悦。

二、探究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的选择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际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教材,处理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最优化,通过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且使他们的探索能力、创新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倡导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教学方法。就教学模式而言,有探究式、合作式、分层导学式等等,我们不能因为哪种模式目前最流行而一拥而上。特别是在科学中,许多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自身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重复这些过程,而是应该借助学生原有经验或通过观察实验与学生思维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在探究未知现象的活动前,都应对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总是在理论指导下先进行尝试性的假设。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探究,是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的,机会不会赋予没有头脑的人。

(二)探究式教学和验证式教学的结合

有一位老师在进行欧姆定律的教学时,他先带领学生回顾有关电流的知识,电压对电流形成的作用等问题,然后马上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以便得出欧姆定律。但欧姆定律是这样容易发现的吗?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有效果吗?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课堂一片哗然。

其实,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可以将验证性和探究性两种实验教学方式相结合:(1)让学生猜想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2)直接告诉学生欧姆公式I=U/R。(3)让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去验证,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三者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和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电流和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来观察电流如何变化;在研究电流和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4)让同桌学生讨论:如何根据研究目的和方法,利用学会使用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教师在对学生的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是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5)分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对欧姆定律产生感性认识。

由此可见,探究中可有验证,验证中可有探究,两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关系如图:

课程改革,是对我们全体教师的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新的机遇,我们要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进入新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处理的问题还有很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 考 文 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的教学行动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解学仁.浅谈验证性实验的教育功能[J].教学月刊,2004(3).

(责任编辑:张华伟)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选择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