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钦
摘 要: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育在德育、文化、情感素质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以美育人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39-02
我国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小学每周要开设两节音乐课,如何把握音乐课程对小学生的以美育人作用,坚持在音乐教学渗透育德育人,对其在德育、文化、情感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成为了一个课题。
一、小学生音乐学习特点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生活积累不丰富;小学生的知识面窄,联想还不够丰富,总的说来,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但是他们对音乐有着很强的感受能力,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快。应该多鼓励学生用各种动作、表情、表演等形式来表现音乐,在无声的动作与有声的语言中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手、脑、耳、口并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音乐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之中。演唱方面要让孩子能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逐渐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还要能背唱4~6首歌曲(其中中国民歌1~2首)。演奏方面要能参与课堂打击乐器演奏或者竖笛、口琴或其它课堂乐器的演奏。
二、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也日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由于小学生可塑性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具有喜欢的天性,所以利用音乐对其进行育人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区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音乐教学设施设备参差不齐
我区学校都配齐了钢琴,但由于一些学校教学用房很紧张,条件好点的学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教学配套音像资料,多媒体,齐全,条件差的学校没有专用教室,教师走班,有条件的带上电子琴,没条件的就清唱为主,听听录音等。
2、音乐教育专业师资相对缺乏
城区学校一般都配齐了专业师资,甚至教师有富余,一些乡镇学校专业师资不足,有些是兼职教师,还有少数学校就是其他老师附带上音乐课。这样的现象难免不挤占音乐课。
三、小学音乐教育育人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音乐课程的性质中关于课程性质是用九个字概括,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音乐的审美性阐述如下:“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在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第一个维度,放在首位,凸显了以美育人的特点。课标中将中小学生音乐课的学习内容概括为四大学习领域,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每一个领域都对小学生的育人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小学生与音乐教学的特点,音乐教育在小学育人教育中具有以下作用:
1、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我国古代的学者深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音乐教育具有“教化”作用,“兴于诗,成于乐”,具有德育功能。而西方的有识之士也认为音乐是灵魂的语言。古今中外,流传下来许多经典名曲,也常常与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相关,这些音乐在世界各地流行,他们的故事也在人们之间流传,许多经典名典及其故事对小学生的品德起到了净化、激励、升华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配以历史画面,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介绍这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通过展示影片片段,让孩子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中华儿女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故事,而且感受到了音乐的激昂、铿锵有力的节奏就代表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英勇杀敌的决心、斗志。学演唱起来,容易理解歌曲,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2、音乐教育提高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是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作品及音乐文化都是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的展现。音乐教育的课程理念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二是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三是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四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五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通过音乐审美,从体验、感悟、沟通、交流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音乐学科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不同的艺术门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基于音乐本体的在学科综合的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音乐素养,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3、音乐教育能提升智力
欣赏好的音乐作品是一种享受,让人赏心悦目。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音乐对于启发人的智力,特别是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孔子、爱因斯坦、钱学森等世界上许多名人为何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如此成就,其中他们都拥有极好的音乐修养,这也成为了他们事业成功的催化剂。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来的”,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让小学生听听音乐,感受音乐来源于自然,再现自然,让小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丰富活跃其思维,开发其智力。endprint
更好的提升智力的方法,莫过于掌握一门乐器,无论是钢琴、电子琴、或者是课堂乐器竖笛、口风琴、巴乌、葫芦丝等乐器,都需要孩子用心刻苦地去学,有了学习的兴趣,孩子对音乐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从而去扎实、专注、耐心地训练,同时也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让小学生真正体会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寓意。有了这样优秀的意志品质,用在学习上,孩子的学习提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4、音乐教育可激发创造力
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在一些特定环境下,还可以增强创造力。小学音乐课程中的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音乐学习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音乐直接诉诸人的心灵世界,有着巨大的渗透力和亲和力。它能够和文学、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激起“诗情”和“画意”的审美通感效应。从而激发创造力,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方凤富教授的创作实践充分说明这一点。他考入西师音乐系学习一年音乐,才转入美术系学习绘画,在一次又一次的绘画创作中,欣赏着音乐,自然而然地把音乐流动行之于画笔的流动之中,显现出画面的音乐感。他认为“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图画”, 进行一种绘画与音乐融合的探索,自创了音乐绘画法,他的作品都是在旋律中诞生,在绘葡萄时,从音乐中获得灵感,爆发出创作激情,随着音乐的节拍,音调的起伏,挥笔作画,手舞足蹈,如痴如醉,或点或皴,一幅精致的水墨或五彩葡萄画告竣,令人称绝。
《种太阳》这一课,教材中这一单元是理想,《种太阳》是一首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的歌曲,充满幻想,梦想种下太阳,收获太阳,为南极、北冰洋送去光芒。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孩子们,小姑娘播下梦想的种子,收获太阳是为了表达要使世界变得更加温暖、明亮的美好愿望。孩子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也会去思考,自己的如何去创造,每个孩子在心里播种下自己的梦想,通过行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你的梦、我的梦、他的梦,最终汇聚成大家的梦,整个民族国家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音乐教师,要牢牢把握音乐学科的学科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好好把握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开展扎实有效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在音乐学习和参与学校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音乐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 陈 华,颜 艳.新课标下福建省农村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现状管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2).86-87.
[3] 李 红.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能力[J].学周刊,2013(33).140.
[4] 金 磊.论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0(4).1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