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夷
(西安邮电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西安 710061)
“特色”是一类事物独具的风范、个性、品格。它的形成依赖于所处的外部环境,具有明显的可追溯性、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特色是事物的精髓,依据环境变化而不断迸发新意识、新元素和新感悟,引导、启发事物向更高层级发展演进。特色的本质,注定其具有时代积淀性、持续探索性及创新性,同时被烙有深深的时空印迹,恰如马克思所述[1]:“科学可信的理论必需根据其所处的不同情形给予差异化解读及多样化运用。”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特色的变异性、并存性及动态性。变异性是指同一种理论、模式或思想在不同的环境中会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并存性则是指同一种理论、模式在不同环境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可能会同时存在;动态性则是指事物的特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演化。因此,我们必须以动态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重新审视“特色”。
马克思、恩格斯早于150多年前就基于唯物史观视角创立社会主义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以铁的事实证实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彰显了“特色论”对时代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2]。唯有坚持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推动中国发展、强大、繁荣、复兴,简言之,特色的内核应该是随处随时以背景和环境条件为依据[3]。只有彻底掌握和严格遵循特色理论,切实按照事物的独有特色谋发展、求进步,走出一条适合事物自身特色的发展演进路径,才能真正算得上是理性决策、科学发展、保持先进性。
国家振兴、社会解放和改革实践如此,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也不例外,对于有陕西特色的体育业或意指陕西体育旅游业而言,更是如此。基于特色论视域,深度挖掘陕西体育事业和陕西体育产业的优势旅游资源,找出独特性、不可替代的地域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利用,结合其独有特色而制定出科学可行的陕西体育旅游业发展策略,必定能实现陕西体育旅游业乃至整个陕西体育业的跨越式发展,助力陕西地方经济乃至西部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
陕西特色体育业是对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体育事业及体育产业的统称和提炼,它是对陕西体育丰富的实践经历的凝缩与拔高,是新时期陕西地方经济发展升级以及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必然需要和关键要素,也体现了省级体育产业的品质个性,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而陕西体育旅游业无愧于陕西特色体育业的称谓和赞誉,源于陕西突出和引世人关注的旅游特色。也就是说,特色论视域下,陕西体育业的发展升级应以陕西体育旅游业为龙头和先导。陕西特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演进应该也只能搭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理论体系之上,服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唯有如此,方可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性、陕西特色体育的强大生命力,从而促进陕西体育业整体发展,为陕西省从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升级作出贡献。
陕西特色体育旅游业正是根据国情、省情、企情而产生,它依据特色论而展示国情、省情、企情与体育产业的相关性、联动性[4]。它引领着陕西体育的发展方向,是陕西体育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总之,陕西特色体育旅游业贯彻的主旋律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是陕西特色体育旅游业产生与进步的主旨;坚定不移、与时俱进地结合国情、省情是陕西特色体育旅游业成长壮大的首要条件;举省共建机制及市场竞争机制是陕西特色体育旅游业发展演进的重要保障[5]。
1.体育旅游业的重要性。1980年,未来学家托夫勒推出力作《第三次浪潮》,风行世界。他洞察到现代科技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结构及生活形态,因此将人类发展史划分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的工业革命以及第三次浪潮的信息革命[6]。接着,他的新作《第四次浪潮》于1996年再次横空出世,震惊学术界。他将人类经济活动分为四次,第一次是农林水产、矿业,就是采集资源的活动;第二次是制造活动,此时的社会和文化属于都市型;第三次是以后工业化经济为特征,重视运输、金融、经营、政府活动、教育等服务性质的经济;第四次是以休闲活动为中心,包括观光、度假、郊游、竞技、演出、游戏、美食等,以及其他的多项文化性、社会性活动[7]。
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我国成功举办,这种体育产业搭台旅游产业唱戏的联动,对我国GDP增长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据国家统计局核准,2008年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次17.12亿人次,其中城镇居民7.03亿人次,农村居民10.0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为8749.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在入境游方面不甚乐观,主要源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各种突发事件及不利因素的冲击,接待入境游客1.3亿人次,实现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2.6%。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8%[8]。
从2001年至2007年的7年时间,除了03年“非典”冲击,北京接待的国内游客数及收入始终保持年均6%的增长[9]。2008年夏奥会的成功举办对北京经济增长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年北京接待国内游客14.2亿人次,同比下降了0.8%;旅游收入1907亿元,同比增长了8.7%,如表1所示。可见,体育旅游业是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
从产业来讲,体育旅游是一项体育、娱乐、美食、观光为一体的专业性旅游服务产业。所谓体育旅游,就是指体育与旅游的交叉链接,产生出具有体育旅游特点的新型产业——体育旅游业。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从事的各种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和观赏体育比赛等活动与旅游地、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体育旅游业是以多样化、综合性来体现和满足人们从事体育旅游活动需要的服务组织、行业与社会构成关系的总和[10]。
表1 2008年北京接待国内游客数量、收入及同比增长
从旅游角度狭义地定义为:以体育赛事、运动场所、体育文化、运动兴趣和参与运动体验为载体,以休闲、娱乐观光的形式来吸引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旅游的潜在市场。广义地可概括为:为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体育方式,使身体得以锻炼,心理得以放松和满足的一种潜在物质。体育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资源和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在旅行中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经济活动。
为此,陕西旅游业也应紧抓机遇,加强与体育事业的合作,投资并借助奥运平台,向世界展示陕西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将会使陕西的体育旅游产品很快地驶入国际体育旅游市场的快车道[11],推动陕西特色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
2.突出的地域资源。陕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为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区域优势和生态环境。陕西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0347万公顷,草地307万公顷。按地形划分,山地741万公顷,高原926万公顷,平原391万公顷。以秦岭北山为界,将八百里秦川划分为三大自然生态区域:关中平原、陕北黄土高原、陕南秦巴山区,各具丰富独特的体育旅游资源。秦岭北麓,关中平原是水源涵养之地,秦岭“七十二峪”是秦岭北麓重要的地貌因素,还有华山、太白山等名山景区;秦岭南麓,境内有山峰、谷地、奇特山石、洞穴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呈现出一个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旅游区,为陕南体育休闲、体育旅游提供了特有的绿色生态资源;陕北主要是黄土遗迹地貌,景观优美,拥有中国第二大壶口瀑布和中国大沙区之一毛乌素沙漠,拥有第四纪黄土地质遗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有美誉“太极图”之称的延川黄河蛇曲地质公园,为陕北体育旅游资源提供了天然的生态条件[12]。结合三大生态区域的独特地形地貌,可开发漂流、冲浪、垂钓、游泳、赛龙舟、登山、探险、极限运动、野营、攀岩、水域障碍赛等特色体育旅游活动。
3.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陕西历史资源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底蕴浓厚,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享有“十三朝古都”之称的西安举世闻名,是连接我国中原和西域、通往古罗马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华夏西北经济文化中心。陕西省内名胜古迹众多,有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半坡遗址、民俗类资源等独特的地方优势,吸引着广大的境内外旅游投资者和旅游观光者,为陕西的特色体育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13]。
世界唯一的西安古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在国内外取得了广泛影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旅游金牌项目。安康汉江每年的龙舟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体育旅游爱好者前往参加体验,龙舟赛被评为“中国节庆50强”和“2006年十大博览赛事类节庆”,宝鸡岐山周文化艺术节、太白古道登山节等体育赛事活动,均为陕西特色体育旅游做出了榜样。
4.陕西省旅游产业的经济指标。陕西旅游以其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优势,在1995年至2009年的15年来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接待国内游客数及旅游收入分别保持年均14.18%及25.23%的高增长率,如表2所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接待入境游7500.75万人次,其中陕西省接待入境游125.73万人次,占比1.7%,排名第14;当年全国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共计39.70亿美元,其中陕西省创汇6.6亿美元,占比1.7%,排名第12[8]。
2012年上半年,陕西省接待境内外游客11713.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6.5%,实现旅游总收入780.2亿元,同比增长29.6%[14],占陕西省2012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16亿元的12.8%[15],旅游业给陕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其中,境外游客121.08万人次,同比增长21%,旅游外汇收入6.24亿美元,同比增长20%;国内游客11592.82万人次,同比增长26.6%,国内旅游收入739.64 亿元,同比增长 30.2%[14]。
1996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西部五省(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要加快发展步伐”。2000年中央政府决定发行了两批旅游国债共12亿元人民币,其中已落实的第一批8亿元的旅游国债选中的70个旅游项目,西部地区占了70%。有了国家政策和专项扶持,给陕西旅游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陕西省政府也已将体育产业确立为优先重点发展的优势服务业,体育旅游经济的突显及其产业定位得到明确。
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条例》[16],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的热情,确定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尤其促进陕西等西部省区开展传统特色体育活动,壮大西部体育旅游产业,还能提高西部省区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水平,促进西部农村及偏远地区体育基础设施的普及。3年来实施情况也印证了《条例》对陕西特色体育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17]。
表2 1991~2009年陕西省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收入
依据国务院下发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节假日共有115天,占全年近1/3。而且,特殊群体的休闲时间还不止于此。公务员、管理者享有10天带薪年假;教师、学生享有寒暑假,合计近3个月;农民、离退休人员的休闲时间则更加充裕[18]。总体而言,人们至少拥有1/3的休闲时间,假日经济、休闲经济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显态和主题词,人们对旅游、休闲需求不断增强,这对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受国家旅游局专项研究项目“2009-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资助的《休闲绿皮书》提出,随着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以及休闲时间持续递增,体育旅游的休闲方式将获得长足的发展与普遍的重视,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要性越发彰显,需求量会不断攀升,也必定催生一大批体育旅游企业发展壮大,前景无比宽广[19]。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体育需求不断多元化、个性化,对各种体育设施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对各种体育设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也为陕西体育产业升级进步及特色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只有大力推动特色体育,逐步提升体育技术,更新换代体育设施,不断丰富体育项目,深入开展农村体育,才能满足新时期广大城乡群众的体育需求。
1.确保宏观层面上整体计划调控。陕西省政府和陕西省体育局应不断加大全省宏观层面的管控强度,追求体育旅游资源的供需均衡化,营造充分竞争、有效竞争的良性体育旅游市场环境。严把体育旅游资源规划设计关和开发利用关,只有科学规划设计才能有长期可持续开发、并行一体化开发,消除资源开发方面的一切浪费,杜绝体育资源开发的盲目性、粗放性、重复性、短期性、低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升具有陕西特色的体育旅游业层次,省局必须协同相关利益方,科学有序地开发具有突出陕西地域特色和独特人文历史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应集合陕西省各地市体育主管单位组建调研团队,通查盘点全省体育旅游资源,做到心中有数。以此为依据和契机,遵循市场机制、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及体育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于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产业链理论,做好“一盘棋”的体育旅游资源中长期开发规划及论证工作,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布点、组网,发挥合力作用。协调众多体育旅游服务企业共同致力于体育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体育旅游服务产品的开发设计、体育旅游精品的定制打造,整体增强陕西省体育旅游业综合竞争力。
应将陕西体育旅游业发展规划工作纳入到全省、各地市、各县区的总体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体育业专项发展规划中去,突显具有陕西特色的体育旅游业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和强大推动作用。
2.加强陕西体育旅游业的集团化运营管理。2011年5月,陕西省政府注资5亿元成立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体集团),是全国率先成立、率先挂牌的省级国有体育产业集团。该公司实行省政府授权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业务由省体育局管理的管理体制,是陕西省政府推动陕西体育产业发展重要的经营主体和投融资平台,是陕西省体育产业的旗舰性企业。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体育本体产业、体育资本运营、体育服务业和特色体育产业为主营业务,参与省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育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制定和重大项目研究策划。
集团公司成立是陕西省政府整合全省体育资源、加快转变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措施,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运行的体育产业主体经济,为提升陕西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综合实力,实现体育产业上台阶、跨越式发展,形成具有陕西特色、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西部强省体育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给陕西特色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5]。
随着陕西体育产业的集团化转型改制完成,应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集团化管理制度,增强体育集团公司的战略管理、资源管理和资本运营职能,强化战略协同、制度设计、人才培养、管理输出、价值增值、价值链整合能力[20]。协调好集团化管理和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双重要求,开展组织创新,实现依法经营、产权清晰、决策科学、管控有效、监督有力的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明确陕西体育产业集团公司与陕西体育产业相关方企业的权责划分,规范企业行为。同时,以战略管理为导向,以精细化管理为主线,发挥集团化管理优势,逐步建立完善项目管理、经营管理、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招标采购管理、营销管理、风险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为基本内容的集团化管控体系,力争把陕西体育产业集团公司打造为陕西体育产业的资产中心、规划中心、投融资中心和运营中心。
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公司代表陕西省体育局等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有权利行使省内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行政权力,但是也应该对政府部门负责,遵循市场机制和科学发展观,应该估计到本省政治、经济、人口、环境、技术、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的状况以及可承受程度。陕西特色体育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支撑与协同,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多方共赢,多重效益并存兼顾的理想格局,而这必需由省体育产业集团牵头引导方可实现。省级体育产业集团应将发展具有陕西特色的体育旅游业作为重中之重,将这项工作做扎实、做大、做强,争取做成为全国体育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的亮点工程和西部之光工程,打造国内知名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特色体育旅游业,成为陕西体育业甚至陕西省重点发展产业的陕西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集团公司推动陕西体育旅游业甚至西部体育旅游业大发展的首要工作应是深化地域合作、行业协同、人文关怀,高度集成信息流、资金流与实物流,充分共享体育旅游资源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实现陕西特色体育旅游业的所有利益相关方的良性动态互动及同步发展,就好像是一家现代化大型企业的高效性运营一样。
3.重点抓好陕西特色体育旅游业的综合化发展。陕西省体育局和陕西体育产业集团作为该行业主导性组织,应该针对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而重点抓好两个综合化的发展工作,努力实现陕西特色体育旅游业的综合化发展,以强有力地支持实现陕西体育产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其一,陕西特色体育旅游业综合化。加强陕西特色体育旅游业的内外部整合深度与强度,结合该产业牵涉面广泛、影响力大的特性,拉动餐饮、酒店、交通、娱乐、商贸、广电、新闻、文化、博览会、ICT、医疗、慈善机构等非盈利性组织等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与深度融合,实现体育旅游业与之的连动性发展、进步与升级。其二,陕西特色体育旅游业管理体制、模式的综合化。尽快制订标准化、口径一致的陕西体育旅游业管理规章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总体行动纲领,拟定并实施行业发展的总体战略选择,明确对产业利益相关方的政策支持方向、优惠力度及激励考核制度,以法治而取代人治,通过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管理机制和宏观性产业振兴规划政策来快速推进陕西特色体育旅游业综合化发展演进,为省市级、区县级、乡镇级体育旅游业的健康、有序、良性、快速发展创造出理想适宜的宏观政治法律环境与微观体制机制环境。尤其应加强法律法规的长效性建设和监督执法力度,对于体育旅游地域的景观价值,包括体育旅游资源的品牌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无形资产,应从发展的眼光给出客观、公正、权威而正确的评价。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开拓尤为注意“保护先行”,严防一切以牺牲长远利益、公共利益为代价而获取短期政绩、个人利益或高额回报的败德行为、恶性行为、自私行为。所以,加强法律法规的长效性建设和监督执法力度是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和省体育产业集团公司应马上开展起来的最为急切和重要的工作之一。体育旅游原生态地域保护是政府和代表政府的省级国有体育产业集团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只有加强对旅游原生态地域保护,科学区分游客观览区、生活区、办公区、保护区,针对体育旅游活动而积极建立并严格实施限制性、管制性的明文制度及可行对策,严格管控对旅游原生态地域带来的人为污损、破坏、践踏,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使之处于可修复程度之内,才能真正长远地发展壮大陕西体育旅游业。
4.建立基于体育旅游服务产业链层面的监管体系。产业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众多体育旅游服务企业相互影响并且共生于他们所处的产业环境之中,他们共荣共损。想要打破当前我省体育旅游服务市场的落后、乏力、垄断、混乱局面,以及扭转我省体育旅游客户不断流失的不利局面,单纯地依靠拆分重组体育旅游基础服务企业、增加中下游的旅行社及体育中介企业数量、扶持弱小企业等方式是不够,应该从整体产业链层面的监管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在整体产业链的层面上建立起一个普遍兼容的监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均衡体育旅游服务企业的实力,促进有效竞争。只有建立了普遍兼容的监管体系,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才可以覆盖一个更广阔的范围,服务企业数量的增加、服务质量水平和强度的提高、价格差异化、服务质量差异化个性化等竞争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旅游市场的正向调节作用。
陕西体育产业集团作为上游的体育旅游业基础企业将旅游资源市场化开发权出让给中游的体育旅游服务企业或旅游地管理企业,中游的体育旅游服务企业又将获取的体育旅游资源与体育旅游配套服务整合之后销售给体育旅游终端客户,因此整个产业链的各环节都要接受政府主管部门和省体育产业集团的监管。如图1所示。
图1 陕西体育旅游服务产业链的监管体系
因此,省体育局应该对体育旅游服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监管,不仅应该对基础企业陕体集团加强监管,而且也应该加强对中下游的体育旅游服务企业的监管,保障终端客户利益。当然,对于体育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地开发保护的监管更是不能放松的。
同时,在加强体育旅游服务市场准入监管的前提下,省体育局应保证省体育旅游服务市场的各个层面切实能够形成有效的竞争态势。因此,应该尽可能放宽准入资质申请条件,允许更多的企业经营体育旅游服务。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放宽准入不等于放掉规矩,陕西省体育局和陕体集团务必应该加强管理、长期整顿、有效控制全省体育旅游服务市场,确保其运行的规范性,培育和引导各市场主体均衡、科学发展,也就能推动体育旅游服务市场向着更成熟的方向迈进,构建出日趋完美、理想化的省域体育旅游服务大市场。具体应开展的工作有:推进陕西体育旅游服务市场的法制化建设与产业组织机构建设,克服并纠正各种具有不良倾向的狭隘的地方思想,消除所有不合理的市场障碍、失灵及缺陷,改造不完全信息市场或不完美信息市场,克服各类败德行为以最大限度降低和减弱各市场参与方的道德风险,打破隔墙式、封闭式、割裂式的地域性小市场格局,将其培育、升级、演化为无偏统一的省域大体育旅游服务市场,根本性提升体育旅游服务市场环境,以综合性、多功能、透明化的市场及优质高效的体育旅游服务助力陕西省域内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业的融合、升级、演进。
另外,要想为用户提供可接受的、完整的体育旅游服务,必须要建立起牢固的产业链。而在陕西省体育旅游服务产业链中,中下游增值服务企业这一环节明显薄弱,包括旅游地管理企业、旅行社、中介组织等等。而这一薄弱环节又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采取诸如政策倾斜、限制基础企业跨界经营行为的措施使得整个产业链各环节能够均衡发展。
5.深化陕西特色体育旅游品牌建设。陕西旅游品牌化正处于初期,应充分利用陕西旅游资源优势,强化“树形象、促营销、亮服务、凝团队、保安全”的理念,以秦岭山地开发为基地,盘活体育旅游资源,不断丰富山地体育运动项目,培育国家级山地体育运动基地,创立、建设并长期维持优化一批体育旅游、旅游地产重点品牌项目,不断扩大陕西特色体育旅游业、重点体育旅游产品及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找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点,不断发展壮大,打造出真正属于陕西特色体育产业的鲜明品牌,更重要的是通过狠抓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客户需求响应速度、多样化个性化产品开发设计来保住省级体育旅游业名牌,以此带动陕西体育旅游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6.实施陕西特色体育赛事策略。特色体育赛事的发展也可以带动陕西体育用品、各种细分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特色体育”的发展。如万村篮球赛、百村拔河赛、社区象棋赛、农民运动会等独具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参与人群较多的特色体育活动,还有冰雪运动、登山运动、攀岩、野战等具有挑战性的特色体育运动。这些独特的运动方式都可作为“特色体育产业”的组成而广泛开展,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群体的体育需求,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还可以通过举办精品赛事,利用大型运动竞赛宣传陕西特色体育,形成一个以竞赛竞技观赏旅游为核心,外延至各项旅游服务的庞大竞赛体系。陕西应在华山国际攀岩锦标赛、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友谊赛的基础上,承办更多的大型体育比赛,使特色体育业与旅游业的发展达到完美的交融结合、并行联动[21]。
7.体育旅游业人才开发。体育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快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是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体育旅游服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工作态度与工作经验。
陕西体育旅游服务市场已有一定基础,发展空间无可限量。相关服务企业虽然羽翼日丰、实力初具,但是相比世界发达国家同行的国际水准还相距甚远,急需一批专业性强、具有国际化企业经营能力和丰富经验的体育旅游业运营管理人才、服务人才、财务管理人才、行政人才、社会活动家等。造就复合型、应用性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是保证体育旅游业特色化道路成功的关键要件。
因此,要建立陕西省体育旅游的新格局,必须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效益,整合各类资源,通过制定政策措施,充分调动旅游行政部门、培训机构、高等院校、旅游学校、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等对体育旅游业人力资源的重视,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多方联动,发挥整体效益。尤其是开设有体育旅游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应挖掘并发挥自身的教学科研优势所在,强化相关专业建设,凝练相关专业特色,高效调度或联合配置各高校的旅游专业资源、体育专业资源、经济管理专业资源、教育专业资源、培训资源,尽快为陕西体育旅游业输送可用的对路人才,竭力配合陕西体育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有力支撑西部体育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助于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
8.引入社会资本。审视陕西体育旅游业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引入社会资本、经营主体多元化、资本运作规模化是大势所趋,也是具有陕西特色的体育旅游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和首选捷径,符合我国宏观政策导向。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经营主体多元化,体育旅游业资本运作过程的公平公正性务必应得到保障,各种性质的体育旅游服务企业的经营活动也要确保透明化、合法化,并且无条件接收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和督导。只有政府部门和陕体集团的合理、合法、适当、适时介入,持续实施社会资本监管并灵活调整其监管力度,针对社会资本运作而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估指标系统,及时作出可用性、经济性、均衡性、投入产出比、投机性等的全方位综合评判,以供监管部门制定政策作为参考依据,方可确保社会资本能够真正被有效利用于体育旅游资源科学合理开发或体育旅游企业健康有序运营,在推动陕西特色体育产业中发挥积极的正向作用,而避免产生资本市场的负面效应和不理想的混乱局面。
9.宣传促销。依据4P理论,推广、传播、促销在体育旅游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极其明显。陕西体育旅游业应该在各类传统媒体及现代媒体上多下功夫、多动脑筋,加强宣传推广、招徕促销力度,最大限度地扩大陕西特色的体育旅游业的知名度、美誉度,提高体育旅游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收入。西安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借陕西人文历史资源优势而大做文章,利用影视文娱媒介,户外、楼宇、邮寄和网络广告等,对全省体育旅游产品进行时效性很强的宣传和促销,形成注意力经济,先从关中地区做起,逐步带动陕南、陕北体育旅游业。
为了向国际市场扩张,招徕更多优质海内外游客,应该走出去在海内外举办陕西体育旅游专场推介会,作专题宣传演进,组织相关团体出国搞促销,利用海外各种媒体搞宣传促销,与海外旅游业结盟,联系国内外政界商界要人或社会名流进行友好访问,从而迅速在全球体育旅游市场扩张,使陕西体育旅游业成为全球市场的翘楚。还可借助陕西众多经济开发区所吸纳的大量国外公司构建体育旅游的重要营销渠道和重点客户关系网络,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展开一对一营销、数据库营销等,加快体育旅游市场开拓。面向国外高级优质客户开展体育旅游宣传促销,务必先要做好优化国外客户旅游行程和相关手续的前期准备工作,以提供便捷性的体育旅游服务为前提及市场竞争的关键手段。制订国际化的体育旅游业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国际通用的商业联盟机制也是确保陕西体育旅游业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最后,鉴于国外体育旅游服务的高级化、精细化、零缺陷特征,建设明显优于国内体育旅游业标准的基础性体育旅游硬件设施,以及提供明显高于国内体育旅游服务水准的专用型VIP尊贵服务,也是主动面向、敞开迎接更多优质海内外游客荐临陕西消费享受具有陕西特色的体育旅游服务,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级别体育旅游业而必不可缺的内因要件。
陕西特色体育旅游既是陕西的,也是全国的,更是全球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以及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给予陕西体育旅游业的全球性扩张和世界级合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与无以限量的美好前景。陕西经济弯道超车、快车道加速发展又为陕西特色体育产业插上了直冲云霄的翅膀,未来5年绝对可谓是该行业发展的战略黄金期,百年难遇的机会将稍纵即逝。
必须清醒认识陕西体育旅游作为国际化著名品牌的含金量与长远价值,两手分别狠抓具有陕西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的质与量,通过大整合、大协同、大流通建设独具陕西地域特色及人文历史资源优势的现代化、高水平的体育旅游产业系统;发扬体育界的奥林匹克拼搏精神,务实、苦干、奋进,将陕西体育旅游业的国内市场竞争力升级为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吹响陕西体育旅游的战斗号角,使之响彻全球,早日实现陕西特色体育旅游圈的跨越式、跃迁式、戏剧性、质变式飞速发展。
[1]艾斐.在探求与创新中构建和发展先进文化[N].山西日报,2001-10-08(8).
[2]李楠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1):151-15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作情况[Z].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1.
[5]张振华.论中国特色体育的思想基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330-332.
[6]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7]阿尔文·托夫勒.第四次浪潮[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8]国家旅游局.2008 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EB/OL].http://www.cnta.com/html/zh/index.html,2009-09-28.
[9]宋林静.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旅游业的影响和对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10]卢平.我国西部体育旅游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11]李喜来.陕西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机遇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1191-1192.
[12]黄瑞霞.陕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及市场开发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2011,(1):68-70.
[13]李寿邦,侯令忠.陕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5):71-74.
[14]陕西省旅游局.2012年上半年全省旅游接待情况[EB/OL].http://www.sxtour.com/portal/zwgk/detail.jsp?contentId=5681,2012 -07 -09.
[15]张晓光.2012陕西省上半年 GDP达 6116亿元,同比增长 13%[EB/OL].http://sn.people.com.cn/n/2012/0720/c186331 -17263408.html,2012 -07 -20.
[1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条例》[EB/OL].http://www.gov.cn/zwgk/2009-09/06/content-1410533.htm,2010 -06 -03.
[17]朱彩凤.《全民健身条例》实施推广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程遂营.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J].旅游学刊,2006,21(12):9-10.
[19]祝善忠.我国居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 休闲业前景无限[EB/OL].http://house.ifeng.com/dichan/dongtai/detail-2010-06/03/1582077-0.shtml,2010 -06 -03.
[20]常丽英,杨永强.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策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4):35-39.
[21]姚媛,徐佳.陕西体育旅游发展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