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道教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4-08-16 11:05任成凯李世泰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昆嵛山道教道家

任成凯,张 健,李世泰

(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山东 烟台 264010)

道教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它所体现的“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切等,都与当今世界回归自然的旅游潮流,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以及山东省当前全力塑造的“仙境海岸”旅游品牌高度相关。胶东半岛是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道教文化底蕴深厚,如何传承弘扬这一本土特色文化一直是政府和学者孜孜探求的研究课题,特别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上,如何发展道教文化旅游产业都相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实践[1-2]。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开发,未能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均衡协调,从而出现了顶级的品牌资源优势与低档次的开发水平极不吻合的现状,开发效果较差。本文基于自身文化境域来认知和把握“旅游本真性”内涵,从系统结构的角度,立足于本地域特色文化,并把这种特色挖掘出来,通过特定手段或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实现道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仙境海岸”品牌与道教旅游

近期,山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建成旅游强省的意见》提出:“要依托海岸带和滩、湾、岛、礁等资源,规划贯通沿海景观大道和海上观光游览通道,打造仙境生活海岸滨海休闲度假品牌”。换句话说,打造“仙境海岸”品牌已经上升到了省政府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高度。“仙境海岸”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山东地方特色,符合美丽中国的要求,“仙境海岸”应该成为山东滨海旅游的品牌,成为中国滨海旅游的一个新亮点。现在关键是如何打造这个品牌?关于打造“仙境海岸”品牌应具体围绕“仙居”“仙游”“道饮”和“学道”等方面来进行,这就必然要与道教旅游的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

道教旅游是以道教文化为基本关照对象的一种旅游种类,它是以道教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各种具象性、精神性、可见识、可感知的道教文化资源为旅游动机而发展起来的文化事件旅行[3]。主要是使游客领略到风光的自然美,道义的哲理性,建筑的艺术性和体验道教氛围的神秘性。道教旅游研究的重心是道教旅游活动的对象物——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从广义来讲,道教文化旅游产品必然要包括“仙居”“仙游”“道饮”和“学道”等。所谓仙居就是游客在仙境休闲、度假、住宿的地方。打造滨海度假地,就是要为大众和中高端游客提供适宜的度假宾馆或乡村酒店,让游客可以得到很好的度假体验。通俗得讲,就是要让游客过上神仙般的度假生活。由此可以看出,道家曾经修身养性和生活居住的“全真庵”可以称作为典型的“仙居”。所谓道饮,就是用道家的养生思想来做菜肴、菜品。众所周知,鲁菜的核心是养生文化。要结合鲁菜、民间原生态菜和胶东地方菜,把道家的饮食开发好。所谓仙游,就是游客住下以后,可以像神仙般地飘逸,自由自在的休闲旅游,自主选择休闲方式,可以乘车、可以自驾、可以步行。在“仙居”半小时车程范围内应该有温泉、钓鱼场、景区等可以游览度假的产品。所谓学道,就是通过3~5天的休闲度假,能够学会一到两种生活方式、养生方式或运动方式。道家思想是“得道成仙”,“仙”是道家的目标。学道的开发潜力很大,最有创意可挖、最可以发挥、最值得研究的地方。如学习中国的太极拳,学习茶艺,学习相关的道教艺术知识等。

二、道教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分析

道教旅游可持续发展是由产业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社会文化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的因果循环关系[4],任何一个子系统之间来回反馈,从而引发其他要素发生相应变化,耦合因果循环,共同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它综合反映了道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图1)。

图1 道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

首先,清静幽深的山水环境既是道教文化产生的载体,也是发展旅游的基础和前提。其次,道教文化是道教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灵魂,是创建旅游品牌的基础。就社会效益而言,文化交流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就经济效益而言,文化的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有利于促进客源地和目的地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还能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现状和质量。第三,旅游业的发展既有利于挖掘文化、丰富文化、优化文化和保护文化,更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助推资源环境的保护。所以,道教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坚持整体的、系统的观点,以环境、文化、经济的完整循环体系形成一个特殊的生态旅游系统。在充分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上,首先充分挖掘文化系统中的文化特色,确立主题定位,然后研究文化展示和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可行性与途径,并提出旅游开发实施方案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建立起上述基于生态链的道教文化旅游的综合开发模式,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三、胶东半岛发展道教文化旅游的环境系统和文化系统

1.环境系统分析

道家修炼主张“回归自然”,因此修炼的地点也大多选择于生态景观秀雅和谐的环境。胶东半岛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加之三面环海,气候温湿,所以暖温带森林植被发育良好且一年四季树木苍翠,具有优越的山海自然景观。这种山、海、岛、泉、河有机融合的僻静清幽、背山傍水的“仙境级”山水为道家静修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从而才使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的崂山和“海上仙山之祖”美誉的昆嵛山自古便是道家修身养性的“洞天”“福地”。

海洋提供的大量的水气与本地区特有的山、水交织在一起,经常出现平流雾美景,自然与人文景观被浓雾缠绕,时隐时现,如梦幻仙境一般。特别是虚无缥缈,时常出现的海市厦楼,更是激发了胶东半岛地区先民们那无限的遐思和丰富的想象。其海上明灭变幻,仙气缭绕的氛围与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传说催生了神仙观念和方术的盛行,派生出了仙山、仙人、仙药的传说及大批从事求仙的方士,也称方仙道,神仙家,随之产生了有着区域特色的,超然浪漫、富有想象力的神仙文化[1]。作为神仙两个发源地之一的“三神山”(蓬莱、瀛州、方丈)就居住于渤海之东的蓬莱,历史上齐威王、宣王、燕照王到秦皇汉武都大规模地到此寻找过三神山及不死之药[2]。这就使先秦时期丰富和发展起来的胶东半岛“仙道文化”,借助于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力量,使其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5]。另外,胶东地区深受齐鲁文化的共同影响,儒家、佛家思想同样广泛流传。再加上把天地和日月星辰作为崇拜最高偶像的民间原始信仰,也为全真教的接受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胶东地区正是具有了上述深厚悠久的道教文化传统,能够接受新事物的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区域氛围,加上“仙境”一样的自然环境,才能吸引王重阳来此传播他的新教,并在此发扬光大。

2.文化系统分析

底蕴深厚,独特的思维方式——道教思想文化艺术。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能够镇慑邪恶,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太极八卦说。道教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重人贵生”等伦理思想,不仅展示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且给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庄子所谓的“逍遥而游”“乘物而游心”,追求的是一种宗教性的内心体验,一种蕴含“天人合一”“上下与天地同流”的趋于极至自由的审美体验,一种主客体相通相融的高级审美境界。另外,道教旅游的本真性思想,对于当代道教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6]。

寻仙探幽,洞天福地藏古观——道教建筑文化艺术。“深山藏古观,幽径通殿堂”道教宫观与山体珠联璧合。宫观建筑讲求中轴线对称,多为土木建筑,宫殿式结构,强调天圆地方、阴阳五行理念。宫观建筑大同小异,一般有山门、华表、正殿、灵官殿、玉皇殿、三清殿、四御殿、祖师殿、藏经楼等组成。此外,宫观建筑突出日月星云、山水岩石寓意坚固永生;用扇、鱼、水仙等突出善、裕、仙的内涵;通常将福禄寿禧吉天丰乐等雕刻在窗棂、门扇上[7]。胶东地区较为著名的宫观有昆嵛山的神清观,招远罗山的觉观,荣成的圣水观,莱阳的仙观,栖霞的太虚宫等等。

石窟是道家最原始的修炼居住之所,这些道教石窟内的补花、图案文饰以及内部摆设的器具都深刻地反映了道家的审美观,是道家的建筑艺术。如崂山的云霞洞,昆嵛山的烟霞洞,圣经山的风凉洞、东华洞,乳山的玉阳洞、圣水洞,莱州寒同山神仙洞,荣成搓山的云光洞、千真洞,招远罗山的班仙洞等。

谱系复杂,尊奉等级体制——道教信奉文化艺术。道教尊奉神仙按级别主要分为尊神、神仙、塑身、真人等。尊神:三清尊神、四御尊神;神仙:八仙;俗神:自然神、守护神、文化神等五福祈求之神;真人:诸如全真七真人。胶东地区有关道教,尤其是全真教的发源、历史等,都有很详细的记录,而且“北七真”都是胶东人氏,烟台霞洞的七真人塑像保存完好,他们对全真教的发扬传播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有关他们的出身、从道经历、功绩等都有很多记载。还有昆嵛山的岳姑庙、莱州东海神庙和庙岛的“天下第一娘娘庙”的显应宫的俗神文化,可以满足人们的对福禄寿禧信奉等的需求。

修身养性,普教大众生活——道教风俗文化艺术。首先,围绕神仙造型的故事题材,形成了各种经典的道教音乐、美术绘画、诗词歌赋等道教艺术,以及道教的三元节、三清节等各种庙会文化和定期举办的道教法事,都可以成为旅游文化艺术节的重要内容。其次,守一、存思、导引、吐纳、胎息、服食、外丹、内丹、起居等道教养生术已推动了中国医药学、养生学(针灸、推拿、按摩等)及中国保健体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的养生思想,形成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体系,并用道家吐纳调息、修炼丹气理论,证明了人的疾病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药膳和素食文化成为“道饮”的一大特色,形成了以竹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梅文化、菇文化、豆腐文化为基础系列的饮食文化。

另外,以手纹面相、玄空风水、吉日测算等为特点的道教占卜文化正成为人们的兴趣点之一。

四、胶东半岛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方案

1.依托青山秀水,突出全真教发源地和神仙文化特色,打造道教旅游产业集群

蓝色的大海和秀美的山河是胶东道教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结合胶东是全真教发源地的特色和突出人间仙境这一主题,立足“华夏道教文化体验区”这一总体定位,突出华夏道教文化展示,华夏道教文化养生,华夏道教文化娱乐,华夏道教山体运动,华夏道教观光游览等五大功能,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建胶东半岛道教旅游产业集群,树立胶东在全国旅游格局的特色形象。重点可以围绕四大景区建设:

道教文化博物馆——将道家文化、仙学文化、养生文化、艺术文化等与现代科学文明相结合,进行一些列道教法器等文物展示和书籍、纪念品的出售,以满足游客需求。

福地如意苑——在昆嵛山区,依托中国民俗庙殿,恢复建设麻姑殿、三官殿、财神殿、月老祠、文昌宫、妈祖庙等庙堂,祭拜祈福。

全真教文化体验公园——游客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既可以提升游客对旅游产品的理解和感悟,也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昆嵛山烟霞洞供奉有全真七真人的雕像,增加树木、流水、建筑小品等来渲染洞天福地的神秘、幽静的色彩。在昆嵛山顶修建王重阳真人雕塑,以高、大、重为亮点,打造昆嵛山标志景观。同时设置茶社、涤心堂、素斋馆、养生馆、占卜堂、修身谷等设施。办小型图书馆或学堂,讲授中国书法、绘画、餐饮、武道、医道、茶道等。向游客推出体验“七个一”的“学道”活动:烧一炷香;喝一碗茶;吃一次斋;听一次经;算一次命;清一次心;赏一次音乐;体验一晚道居等。

山体运动区——围绕着崂山、昆嵛山、大基山、槎山等碧水青山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山水自然环境,打造野外运动和各类拓展活动基地。

2.围绕“一阁两山”,以道教文化为主题实现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胶东半岛道教旅游景点较多,交通便利,具备综合开发的便利条件。从总体上看可以形成以“一阁两山(蓬莱阁、崂山、昆嵛山)”为中心的西南东三条旅游线路。西线主要以蓬莱阁为中心,包括长岛、龙口、莱州、招远等县市,本线突出道教文化的神仙文化内容。东线主要以昆嵛山为中心,包括烟台市区和荣成、文登、乳山等县市,突出全真教的起源和修学体验的内容;南线以崂山为中心,包括青岛市区、胶南等县市,突出道教遗址和自然山水观光等内容[2]。

3.围绕道教养生文化,适应社会需求,大力发展养生产业

以“时尚养生、保健养生、道家养生”为三大核心特色,建设集康体疗养、修身养性、美容养颜、健康体检、亚健康恢复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知名、中国一流的养生康体产业集聚区,培育一个可以让游客“身心养生·双重体验”的完善养生康体产业链。总体发展思路为:“把握六大诉求、抓住四大市场、构建四大平台、培育八类项目”(图2)。以昆嵛山保护区为中心,重点建设国际养生康疗城、养生康疗培训基地、国际养生产业会议会展中心、中药养生研究中心、道家养生修习旅游基地、温泉养生基地和美食养生基地。从事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洗浴等;在餐厅中出售药膳,请一些有经验且有行医资格的道士为旅游者开保健药方并现场配药;以商店出售富有道教特色的茶等特色饮食商品。

图2 道教养生康体产业链

4.围绕道教文化,创作影视作品和实景演出

深度挖掘道教文化底蕴,策划演出一场大型的山水实景节目——《问道昆嵛山》。以昆嵛山为背景,以全真道教文化为灵魂,通过对大山、王重阳和全真教七真人这两个载体的深情抒怀,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探寻社会的本质和生命的真谛。《问道昆嵛山》设计表演节目应集表演性、参与性于一体,以全景式、大舞台的实景表演为特色,结合水幕电影、激光、烟火等,深度诠释胶东道教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形成一台引入入胜的大型经典节目,并打造成为胶东地区的特色名片。另外,以全真教或王重阳为主题创作影视作品,全面包装道教文化,打造胶东半岛道教旅游品牌。

[1] 刘凤鸣.黄巾起义与山东半岛的方仙道文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3.

[2] 曹艳英.胶东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7.

[3] 胡锐.道教旅游文化与道教文化旅游辨析[J].宗教学研究,2008,(4):13.

[4] 陈国生,肖晶,刘南槐,等.基于竞合模式的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4):103-107.

[5] 李晟.论仙境信仰产生的思想根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4.

[6] 蔡林波.游之道:道教旅游理念的本真性蕴义[J].宗教学研究,2010,(1):54.

[7] 孔令宏.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27-28.

猜你喜欢
昆嵛山道教道家
西夏道教补议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在龙泉慢生活
威海梧桐庵村樱花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