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4-09-11 06:09于鸿彬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摘 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探索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文中从对工学结合的认知与理解,探讨实现工学结合的两个关键点,即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综合职业能力

一、推行“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

《教育十二五规划(国家)》中提出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根据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衔接。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内的八点要求。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014年5国家颁的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以上政策依据都充分说明了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阐释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对于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工学结合课程就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它使教学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为用于学习的“学习任务”,即构造出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但它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教学规律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如果说生产与教学的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理想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机制正在构建的当下,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是最好的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途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如何开展,是当下职教人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及国家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我们认为实施工学结合要依靠两大关键抓手,一为课程重构,要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学习任务;一为教学实施过程,下面从以上两方面谈谈我们在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三、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首先,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应将其定位于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而非“岗位能力”,即着眼于学生的持久职业生涯发展,而非实现当前的就业能力。因此我们应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企业的调研,经整理分析,得出作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职业核心能力,具体为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触决问题能力;其次为专业能力,具体为仓储作业能力、运输作业能力、配送作业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最后为个人素质,包括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精神、抗压能力和执行力。

图1 综合职业能力能力分解图示

着力于构建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服务专业教学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体系;形成学生良好身心素质、人文素质、职业基本素质、创业意识等德育体系;设立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拓展体系。实现理念上由教程向学程转变;价值取向上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素质、能力本位转变;方式上由“教师、课堂、书本”老三中心向“学习者、职场环境、教育资源系统”新三中心转变。

通过“三步法”分析职业核心能力的四个方面,得出每一种能力对应的内涵、课程和实践项目,构成职业核心能力项目体系。进而形成 “三系统”融合教育教学体系。

图2 “三系统”融合教育教学体系

通过“七步法”构建项目教学模块。以活动项目为主线,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向导,以岗位需求为核心,按照职业能力目标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多元化的思路,设置若干工作任务,形成8个教学项目(领域),通过项目活动创新教学内容。建立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建设优质课程资源系统。

图4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流程图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图示

体系设计时,以文化基础学习服务专业、贴近生活、提升能力为原则,突出基础,达到实用、够用。教学方法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专业实际,挖掘职业化内容,提升学生基本文化素养,专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德育以公民教育、提升学生素养为核心,采取“人人、时时、事事、处处”德育模式,设置习惯养成、安全健康、人文素质、沟通合作等系列德育活动,构建德育与专业教学相容的系统。拓展项目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设置,供学生跨系、跨专业选择,项目包括:专业相关知识、艺术修养、生存发展、就业、创业意识、职场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系列讲座,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和生活,满足不断发展中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了学科、教材的界定,它们都成为教学模块的支撑材料,下面以专业认知为例,谈谈教学实践及反思。进行的课程组合与设计,每一个教学模块对应一个教学团队。

四、课程实施与思考

1.项目教学,形成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见表1专业教学项目(领域)设计

2.教学资源组合与设计

以学习任务为核心,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融合,能力拓展与职业意识教育融合,实现了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素养综合提升的目标。同时教师形成了以教学团队,团队中的每位老师都要以工作任务实施为目标,形成满足任务需求的教学设计,并分别实施,但可共同考核。

3.教材建设,开发个性化校本教材

教材成为师生开展学习过程的参考与支撑,以学习任务的实现为目标,师生不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共同完成对于教材的选取与应用。因此满足于教学需求并体现个性化的校本教材成为教师教学实践的成果。

4. 建设“五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在建设上应以行业标准、企业要求为设计依据,建设标准化、特色化、综合化、工厂化的实训基地,实训设备应为工业级设备,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真实的实践环境。

5.工学交替,引企入校

在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工学交替,将企业的培训引入校内,或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走入企业。

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了学科、教材的界定,它们都成为教学领域的支撑,每一个教学领域对应一个教学团队。在教学中通过项目教学、任务引领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践来完成教学目标。但基于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与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等都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成熟的理论指导及在指导下开展的系统化教学实践,如基于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支撑工学结合课程的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等。十余年前国家教育部提出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至今仍然不断提出,足以说明实施工学结合的不易。但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解决问题的基础、办法与理念,我们要共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职教论坛》2009

[2]. 于鸿彬《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系统化建设实践与研究》 沈阳出版社endprint

【摘 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探索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文中从对工学结合的认知与理解,探讨实现工学结合的两个关键点,即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综合职业能力

一、推行“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

《教育十二五规划(国家)》中提出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根据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衔接。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内的八点要求。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014年5国家颁的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以上政策依据都充分说明了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阐释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对于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工学结合课程就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它使教学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为用于学习的“学习任务”,即构造出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但它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教学规律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如果说生产与教学的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理想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机制正在构建的当下,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是最好的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途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如何开展,是当下职教人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及国家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我们认为实施工学结合要依靠两大关键抓手,一为课程重构,要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学习任务;一为教学实施过程,下面从以上两方面谈谈我们在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三、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首先,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应将其定位于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而非“岗位能力”,即着眼于学生的持久职业生涯发展,而非实现当前的就业能力。因此我们应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企业的调研,经整理分析,得出作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职业核心能力,具体为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触决问题能力;其次为专业能力,具体为仓储作业能力、运输作业能力、配送作业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最后为个人素质,包括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精神、抗压能力和执行力。

图1 综合职业能力能力分解图示

着力于构建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服务专业教学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体系;形成学生良好身心素质、人文素质、职业基本素质、创业意识等德育体系;设立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拓展体系。实现理念上由教程向学程转变;价值取向上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素质、能力本位转变;方式上由“教师、课堂、书本”老三中心向“学习者、职场环境、教育资源系统”新三中心转变。

通过“三步法”分析职业核心能力的四个方面,得出每一种能力对应的内涵、课程和实践项目,构成职业核心能力项目体系。进而形成 “三系统”融合教育教学体系。

图2 “三系统”融合教育教学体系

通过“七步法”构建项目教学模块。以活动项目为主线,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向导,以岗位需求为核心,按照职业能力目标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多元化的思路,设置若干工作任务,形成8个教学项目(领域),通过项目活动创新教学内容。建立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建设优质课程资源系统。

图4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流程图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图示

体系设计时,以文化基础学习服务专业、贴近生活、提升能力为原则,突出基础,达到实用、够用。教学方法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专业实际,挖掘职业化内容,提升学生基本文化素养,专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德育以公民教育、提升学生素养为核心,采取“人人、时时、事事、处处”德育模式,设置习惯养成、安全健康、人文素质、沟通合作等系列德育活动,构建德育与专业教学相容的系统。拓展项目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设置,供学生跨系、跨专业选择,项目包括:专业相关知识、艺术修养、生存发展、就业、创业意识、职场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系列讲座,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和生活,满足不断发展中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了学科、教材的界定,它们都成为教学模块的支撑材料,下面以专业认知为例,谈谈教学实践及反思。进行的课程组合与设计,每一个教学模块对应一个教学团队。

四、课程实施与思考

1.项目教学,形成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见表1专业教学项目(领域)设计

2.教学资源组合与设计

以学习任务为核心,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融合,能力拓展与职业意识教育融合,实现了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素养综合提升的目标。同时教师形成了以教学团队,团队中的每位老师都要以工作任务实施为目标,形成满足任务需求的教学设计,并分别实施,但可共同考核。

3.教材建设,开发个性化校本教材

教材成为师生开展学习过程的参考与支撑,以学习任务的实现为目标,师生不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共同完成对于教材的选取与应用。因此满足于教学需求并体现个性化的校本教材成为教师教学实践的成果。

4. 建设“五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在建设上应以行业标准、企业要求为设计依据,建设标准化、特色化、综合化、工厂化的实训基地,实训设备应为工业级设备,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真实的实践环境。

5.工学交替,引企入校

在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工学交替,将企业的培训引入校内,或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走入企业。

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了学科、教材的界定,它们都成为教学领域的支撑,每一个教学领域对应一个教学团队。在教学中通过项目教学、任务引领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践来完成教学目标。但基于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与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等都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成熟的理论指导及在指导下开展的系统化教学实践,如基于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支撑工学结合课程的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等。十余年前国家教育部提出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至今仍然不断提出,足以说明实施工学结合的不易。但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解决问题的基础、办法与理念,我们要共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职教论坛》2009

[2]. 于鸿彬《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系统化建设实践与研究》 沈阳出版社endprint

【摘 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探索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文中从对工学结合的认知与理解,探讨实现工学结合的两个关键点,即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综合职业能力

一、推行“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

《教育十二五规划(国家)》中提出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根据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衔接。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内的八点要求。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014年5国家颁的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以上政策依据都充分说明了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阐释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对于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工学结合课程就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它使教学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为用于学习的“学习任务”,即构造出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但它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教学规律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如果说生产与教学的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理想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机制正在构建的当下,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是最好的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途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如何开展,是当下职教人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及国家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我们认为实施工学结合要依靠两大关键抓手,一为课程重构,要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学习任务;一为教学实施过程,下面从以上两方面谈谈我们在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三、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首先,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应将其定位于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而非“岗位能力”,即着眼于学生的持久职业生涯发展,而非实现当前的就业能力。因此我们应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企业的调研,经整理分析,得出作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职业核心能力,具体为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触决问题能力;其次为专业能力,具体为仓储作业能力、运输作业能力、配送作业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最后为个人素质,包括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精神、抗压能力和执行力。

图1 综合职业能力能力分解图示

着力于构建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服务专业教学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体系;形成学生良好身心素质、人文素质、职业基本素质、创业意识等德育体系;设立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拓展体系。实现理念上由教程向学程转变;价值取向上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素质、能力本位转变;方式上由“教师、课堂、书本”老三中心向“学习者、职场环境、教育资源系统”新三中心转变。

通过“三步法”分析职业核心能力的四个方面,得出每一种能力对应的内涵、课程和实践项目,构成职业核心能力项目体系。进而形成 “三系统”融合教育教学体系。

图2 “三系统”融合教育教学体系

通过“七步法”构建项目教学模块。以活动项目为主线,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向导,以岗位需求为核心,按照职业能力目标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多元化的思路,设置若干工作任务,形成8个教学项目(领域),通过项目活动创新教学内容。建立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建设优质课程资源系统。

图4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流程图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图示

体系设计时,以文化基础学习服务专业、贴近生活、提升能力为原则,突出基础,达到实用、够用。教学方法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专业实际,挖掘职业化内容,提升学生基本文化素养,专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德育以公民教育、提升学生素养为核心,采取“人人、时时、事事、处处”德育模式,设置习惯养成、安全健康、人文素质、沟通合作等系列德育活动,构建德育与专业教学相容的系统。拓展项目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设置,供学生跨系、跨专业选择,项目包括:专业相关知识、艺术修养、生存发展、就业、创业意识、职场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系列讲座,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和生活,满足不断发展中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了学科、教材的界定,它们都成为教学模块的支撑材料,下面以专业认知为例,谈谈教学实践及反思。进行的课程组合与设计,每一个教学模块对应一个教学团队。

四、课程实施与思考

1.项目教学,形成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见表1专业教学项目(领域)设计

2.教学资源组合与设计

以学习任务为核心,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融合,能力拓展与职业意识教育融合,实现了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素养综合提升的目标。同时教师形成了以教学团队,团队中的每位老师都要以工作任务实施为目标,形成满足任务需求的教学设计,并分别实施,但可共同考核。

3.教材建设,开发个性化校本教材

教材成为师生开展学习过程的参考与支撑,以学习任务的实现为目标,师生不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共同完成对于教材的选取与应用。因此满足于教学需求并体现个性化的校本教材成为教师教学实践的成果。

4. 建设“五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在建设上应以行业标准、企业要求为设计依据,建设标准化、特色化、综合化、工厂化的实训基地,实训设备应为工业级设备,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真实的实践环境。

5.工学交替,引企入校

在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工学交替,将企业的培训引入校内,或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走入企业。

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了学科、教材的界定,它们都成为教学领域的支撑,每一个教学领域对应一个教学团队。在教学中通过项目教学、任务引领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践来完成教学目标。但基于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与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等都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成熟的理论指导及在指导下开展的系统化教学实践,如基于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支撑工学结合课程的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等。十余年前国家教育部提出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至今仍然不断提出,足以说明实施工学结合的不易。但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解决问题的基础、办法与理念,我们要共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职教论坛》2009

[2]. 于鸿彬《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系统化建设实践与研究》 沈阳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职业能力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一体化课堂分组教学中确定展示学生的策略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分析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