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
摘 要: 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人文素质关乎国民素质,培养人文素养,是整个社会,更是教育事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更有人文教育方面的优势,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历史学科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发掘人文教育内容;创设情境,由境生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活;走出课堂,体验历史等途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人文素养 情境教学 以人为本
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人文素质关乎国民素质,培养人文素养,是整个社会,更是教育事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更有着人文教育方面的优势,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历史学科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如何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终极目标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贯穿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呢?
1.转变教育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多年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的倾向。部分老师仍然教育观念滞后,过于注重学业成绩,把学生的考试等级作为教学的归宿,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造成现代人文教育的缺失,造成教育的片面和人发展的残缺,它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育人”的责任。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地位,重视学生的价值和尊严。教师要转变陈旧观念,切实贯彻人本主义思想,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生命价值发展为最终归宿,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
在教学实践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评价,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未必每个人都出类拔萃,但天下无不用之人。将知识传授和人格完善统一,促进理性认知和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行为养成有机整合,关注学生的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指导思想,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
2.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发掘人文教育内容
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历史学科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教科书本身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极好素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生思想,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爱国热情,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自、公民意识的雅典民主政治,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的人文主义精神。政治史、经济史,尤其是思想文化史包括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需要老师充分挖掘,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师要预设每节课的人文素养目标。以《抗日战争》为例,其人文素养目标可以设定为: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对待爱国主义,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要理性;三是将战争放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正确看待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和热爱和平的国际意识。
除了课本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的内容外,还可以积极开发地方的乡土历史资源。如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鲜明的水乡文化特色、浓郁的市民文化特色、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博采众长的文化个性。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中吴文化凝结成礼让谦和、开拓创新、尚文重教、崇工善商、精细婉约等文化特征。要开发具有苏州文化内核的乡土史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文化资源,品读家乡的文化内涵,丰富乡土文化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切身体验认识、感悟吴文化,并传承吴文化,真正发挥历史教育在文化的积淀、传递、选择和创造的功能。
此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历史和一些经典书籍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的高考导向,使学生知识面仅局限于课本,所学知识只与考试做题有关而对历史茫然不知,导致学了三年仍然将历史朝代记错。课外,尤其是寒暑假可以指导学生看一些历史方面的课外书,如《史记》、《资治通鉴》、《中国通史》、《全球通史》等,如果觉得这些专业史书有的有些生涩,就可以看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百家讲坛》和人物传记。阅读这些书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拓宽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看这些书时不是以考试为目的,而真正阅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地读书,这是一个吸引智慧和心灵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对世界和对自己本人的思考,促使少年认识自己并思考自己的未来。”其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
3.创设情境,由境生情
赵亚夫教授说:“历史是鲜活而有生命的。历史课堂便是要把这些看似凝固了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使它们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聆听、可以继承、可以实践、可以畅想、可以创造的活生生的素材!”过于追求科学化的历史学习,关注构建知识体系,空洞说教,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生活中原有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愉悦。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起到唤起学生情感的作用。教师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出示有关时代背景和人物境遇的图片、实物、影视等资料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历史画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开故事会、编演历史劇等活动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触景自然生情。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利用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再现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曾遭受到的屈辱,其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主动地、和谐地、生动活泼地接受情感教育。在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活
国家需要的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问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关注国家重大事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当今社会问题。如“中国梦”的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谈谈中国如何从“天国的梦”中醒来,“强国梦”是怎样破碎的,“建国梦”是如何实现的。让学生正真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探索奋斗,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解决方式不尽相同。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学生可以结合历史上民生政策,谈谈如何解决当今上学难、共富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
不仅要关注国家、社会大事件,还要关心生活小事,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理解历史,在学习历史中感悟现实生活,从而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生活中提高人文素养。
5.走出课堂,体验历史
参观文物古迹、切身感受历史,在与历史的亲密接触中陶冶情操,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这就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名胜古迹、参观博物馆。以参观苏州博物馆为例,学生可以感受吴门书画的秀丽典雅,树立艺术审美观。通过参观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元釉里红蓝地白花盏托、明正德釉里红白鱼暗花盘,宋代缂丝、刺绣,明代罗香园刺绣,感受古代工艺的精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博物馆建筑本身是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苏州是自然和人文景观双殊的胜地,三千年的吴文化根基、两千五百年的春秋故都、一千年的唐代城市格局和八百年前宋代街坊风貌,以及明清五百多年的盛世文明,给这座城市留下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和文化旅游景点,亲身感受这些名胜古迹和文化景点,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这种课外的拓展不仅局限于本地,而且可以是周边地区,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拓展到世界各地。
正如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与价值感唤醒。”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用高尚的师德、灵活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受到情感的熏陶,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完善人格,提高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廷虎主编.问题与问题解决—历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刘新科,粟洪武主编.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叶小兵.细节的重要.历史教学,2005(9).
[6]发挥历史学科功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中学教学参考,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