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敏
摘 要: 《说文解字》部首排列以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为原则,其对字义的解释基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这有利于人们理解古书、弄懂字义,还能帮助人们了解许多有关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本文以《说文解字》为基础,选取表示女子漂亮、温顺、美好意义的“女”部汉字,从女性外貌要求方面揭示其文化蕴涵,生动如实地揭示出社会意识对女性的深刻影响,进而寻找到当今女性虽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在艰难中苦苦挣扎却收效甚微的原因。
关键词: “女”部汉字 女性 文化蕴涵 《说文解字》
《说文》“女”部中数量蔚为可观的是有关女性容貌、德行的字,其中又以描写女性容貌美、姿态美的字最多。这类字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对女子的一种肯定和赞美,表现了传统的审美意识。
一、表现女子的外在美,即容貌、体态美丽的“女”部汉字
1.表示容貌美丽和具体某一部位美的“女”部字,如:
“媄”,《说文》:“色好也,从女从美,美亦声。”即面色好看。
“媛”,《说文》:“美女也。”
“好”,《说文》:“美也,从女、子。”《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即秦氏有一个美丽的女儿。段玉裁进一步指出:“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好”是个会意字,后来引申为美好的泛称,指一切事物之好。这是一种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审美观,美好的女子人人都喜欢,因此,“好”又用为动词,读入声,表示喜爱的意思。
“姝”,《说文》:“好也,从女朱声。”《诗经》有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还有“嫦”、“婴”、“姝”、“好”、“娥”、“蜕”等。
“媚”,《说文》:“说也,从女眉声。”甲骨文写作形状极像,面朝右跪着的一个女人,头部有只大眼睛,眼睛的上部是弯曲的两根眉毛,表示好看。
“媌”,《说文》:“目里好也。”指眼睛好看。
弯弯的眉毛,透亮的双眼,白皙的皮肤,从描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古今对女性审美观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古至今,从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甚至历史典籍中都可以找寻到“美女”必须具备的特征。《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①。生动再现了女性的娇柔、梦幻、脱俗,让人读来有种“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的感觉,然而对林黛玉的描绘恰是曹雪芹站在男性视角上对女性如此才是美的一种推崇。延续了几千年的审美标准至今仍广有市场,现代社会虽不再提倡林黛玉的病态美,但眉眼、皮肤仍是衡量女性美的标准,俗语“一白遮三丑”更能说明此问题。这样的审美标准仅适合女性,对男性外貌自古至今虽有描述却无定性标准,对其审美往往集中于所谓的事业、地位或者才华。即便有众多描述也集中于男人自己制定的所谓端正、阳刚、威风凛凛、仪表堂堂等大而化之的标准上,对眉眼、皮肤、身材并无确定标准。这不仅不能说明男性无自我审美需求,反而恰恰说明女性长期以来没有站在女性角度上审视男性,时时处于被审美、被观赏的地位。长此以往,演变为整个社会包括女性在内的评判女性的标准,这恰恰说明女性处于被动地位。
2.表示身材、体态美的“女”部字,如:
“姣”,《说文》:“好也,从女交声。”段注为“容体壮大之好也”。即身体强壮之美。
另外,“嬮”、“婹”、“嫙”、“娧”、“嫣”、“姽”、“嫖”、“婐”、“媱”、“媥”、“嬛”等,都是表现女子外在体态美的字,它们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他们把女子作为审美对象,把健康、协调作为美的标准,这种审美意识起源于对异性的爱慕,对人体美的自觉。
在古代,妻妾以容争宠,夫君以貌择宠,美貌是体现女子价值的最重要标准之一,这些有关女性仪容的女部汉字,多是从男性角度欣赏和肯定女性,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审美理念和欣赏趣味。这样“美”的女子能令人“娱”、令人“娭”、令人“媅”。
《说文》:“娱,乐也。”“娭,戏也。”“媅,戏也。”
为何会“娱”、“娭”、“媅”?因为有“女”,这种生物学意识反映在汉字字形及其解说上。纵观历史,除母系氏族社会外,那些封建仕宦和文人雅士赞美女性,大都为玩乐而赞美,越是漂亮的女性,越能得到垂涎者的赞誉,越能博得漂亮的字眼。可见,美女只是使男性愉悦的“玩物”而已。所谓女有美色,男子悦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女子的容貌、装扮是供男人欣赏,为取悦男人的。如此众多用“女”作表意符号描写女性的汉字表明男人对女人的要求和女性的实际地位。在不同时代,对女性的品评标准也不一样,而女性则按照掌握话语主权的男性的审美标准和要求修饰打扮自己。缠足、束胸、瘦身等各种方式总被冠以美的名声,作为一种适时的时尚和社会期待的标准。与此同时,女性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目标追求,不顾一切地实现,希求自身以完美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苦苦地在“为悦己者容”和“红颜祸水”的夹缝中扭曲生存。
如今打开电视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关于女性丰胸丰乳、减肥瘦身等的美容广告,现实生活中更有不少女性不惜一切代价纷纷效仿,这一系列行为仍然让我们体会出女性的歪曲自我期待。追根溯源,不难理解此类行为盛行的原因。
二、表示女子内在美的“女”部字
对外在的审美是直观的,还有一些女部汉字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识,从行为道德方面对女子的肯定和赞美,即表示女性的内在美,说明古代对女性的审美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说文解字》中有关女子内在品德美的字虽不及表示美貌的字多,但在封建礼制要求上,女性内在美与外在美貌同样重要。具体分析如下:
“婳”,《说文》:“静好也,从女画声。”
“娴”,《说文》:“雅也,从女闲声。”
“孎”,《说文》:“谨也,从女属声。”endprint
“嫡”,《说文》:“属也,从女啻声。”
“嫈”,《说文》:“小心态也,从女嫈省声。”
“婧”,《说文》:“竦立也,从女青声,一曰有才。”
“妍”,《说文》:“技也,一曰不省录事,一曰难侵也,一曰惠也,一曰安也。”
“妴”,《说文》:“宛也,从女夗声。”
“娓”,《说文》:“顺也,从女尾声。”根据段注,“顺”就是理顺的意思,尾巴的主要功能是理顺平衡,所以,“娓”是一个会意形声字,是道理通达的意思。
“妟”,《说文》:“安也,从日从女。”段注:“女系日下,阴统乎阳也,妇从夫则安。”在传统观念里,男为阳,女为阴,女在日下,则寓示了女性服从男性统治则安。
“如”是个会意字,《说文》:“如,从随也。”段注:“从随即随从也,随从必以口。从女者,女子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白虎通》曰:‘女者,如也。”从许慎和段玉裁的说解可知,“如”字强调顺从,所以从女,口会意。
“嫥”,《说文》:“壹也,从女專声。”
“娹”,《说文》:“有守也,从女弦声。”
“妌”,《说文》:“静也。”桂馥义证:“《广韵》‘妌,女人贞洁也。《诗·静女》传云:‘贞,静也。”
这些代表性字眼着重表示女性的神态娴静、优雅、小心谨慎;行为的温顺、顺从及性贞洁、专一等。女性在漫长岁月中一直被迫处于服从、屈从的地位,在人们眼中,女性越是无主见、愚昧,越好。“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等,是这种观念的集中体现,而以上汉字很明显反映了这一点。
从这些女部汉字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审视女性美的标准是:容貌漂亮、皮肤白嫩、性格娴静柔顺等。这足以说明女人只是男人的审美对象,供男人赏心悦目。所谓的表示美丽的字眼,只能从一个侧面说明古代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女人没有独立生活的权力,只能靠容貌取悦于男性,充当男性的玩物,这是男尊女卑腐朽文化思想的折射。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女性地位每况愈下,传统男权中心文化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纷纷著书立说,追根溯源,甚至歪曲本义,对女性加以束缚。从孔圣人开始明确提出“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②,强调女子柔和顺从是首要品格。《后汉书·列女传》宣扬“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强调男子的威仪和女子的服从。《女诫》反复强调“夫者天也”、“事夫如事天”、“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仪礼》:“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二斩者,犹不二天也。”男人可以娶妻纳妾却要求女性严守妇道,要顺从、服帖,女性要严格恪守一夫一妻制,严守贞操,从一而终。女性没有独立人格,完全处于从属地位。久而久之,女性的视野范围愈加狭窄,逐步认可自己的从属地位,甚至主动迎合男性的审美需求,自觉维护这种审美,正如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所言“自己变为自己的看守”。《红楼梦》中晴雯的遭遇正是如此,王夫人评价她“妖精”、“放浪”、“狂样”、“祸害”、“花红柳绿的装扮”等。王善保的状子中透出几条:“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像个西施的样子、能说惯道、妖妖趱趱、不成体统。”③这就有悖于社会审美观。最终晴雯被赶出,然后自杀。在晴雯的悲剧中,王夫人的评价很有代表性,女性在长期受压制过程中,不但处于被要求的地位,而且自觉沦为男性审美标准的实施者。同是女性本应处于劣势时互相帮助,但可悲的是他们争相成为男性的玩物,还成为男性的帮佣,根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被动地位。如今我们常听说一句话“多年媳妇熬成婆”,也能说明此问题,受虐者摇身就可变为施虐者。
将女性的审美标准进行古今比较,不难发现,关于女性外在美古今标准大体一致,但对内在美的衡量尺度多有差异。古代女人生活在深闺之中,其言行举止须谨慎、顺从、娴雅,完全是一种封闭式的静态美,这是父权社会对女性居高临下的统治和禁锢在审美意识上的反映。社会状态的变更必然伴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进步,男女平等意识增强,现代社会对女性内在美有了全新诠释,具有独立人格,善于完善自我、展示自我,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成为女性内在美的重要标准。这种生机勃勃的健康之美与传统静态美背道而驰。只是传统的古典内在美的合理成分(如娴雅、聪慧伶俐、贞洁等)与现代审美标准相辅相成,全方位地表现女性美好的品行,构成趋于完美的女性形象。
注释:
①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21.
②杜豫.论语读本[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295.
③李艳梅.从性别视角论《红楼梦》女性文化的“痴情”生命境界[J].郑州: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5.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
[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济南:齐鲁书社,1987.
[3]康殷.说文部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79.
[4]王梦华.说文解字释要[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5]高明.古文字类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陈桂蓉.和谐社会与女性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达世平,沈光海.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Z].上海:上海书店,1989.
[9]秦建文.“女”字意象的文化意蕴[J].曲靖: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5).
[10]赵树勤.女性文化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2]陈枫.部首“女”的文化义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
[13]缑新华.《说文解字》“女”部字所反映的古代文化[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
[14]田恒金.浅析汉字与文化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
[15]贺雪飞.以“商品”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广告文化附加值诉求动因探析[J].文化研究,2007(2).
[16]陈枫.部首“女”的文化义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