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忠彪
摘 要: 高中新课标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能够较好地实现创新教育,需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作为基本的理论指导,同时创建创新教育模式,探求创新教育内在结构与基本原则存在,这些是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及内容。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创新教育 教育模式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然成为愈发受到重视的课题。由于创新教育并非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不断吸纳开放糅合的过程,因此就其作为一种科学操作和思维方法来说,对数学教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1.创新教育结构及原则探讨
创新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其结合了所有非智力和智力因素,而实施创新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得学生基本具备创新意识,进而追求创新观念和想法,发挥创新激情;同时也需要培养创新思维,这类思维能够帮助学生高效率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以迁移的方式默化到新知识之中;最后创新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对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教育不仅是智力活动的教育过程,更多的是包含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因此必须重视对创新情感的培养。创新教育所培养的创新能力,主要分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知识形成、发展及应用的能力,从形成到发展再过渡到应用,都需要安排妥当合理,一般创新思想和观念起着主导作用。
创新教育的过程实施,需要建立在适当的原则之上,而笔者认为需要坚持的理论第一原则为主体性原则,必须始终坚定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存在,将其自身的发展视为教学活动的启程和归宿。因此在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和探究,进而模仿和体验,将创新教授变为创新学习;此外是情感性原则,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被激发,创新教育要关注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肯定,这样有助于激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教师需要发挥楷模的作用,积极利用激励评价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过程,并获得体验的乐趣。最后是活动性原则,活动性所指的是开放、探究及应用三个不同的层面。开放主要是指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开放活跃的氛围,进而呈现出师生双方的思想暴露,通过讨论合作,使得问题的设计和讨论都能处于开放状态;继而是突出学生探究,进而获得体验的乐趣,也有呈现在数学实验方面的探究,最后是应用,也就是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使其能够提高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高中数学创新教育模式探索
2.1教学内容方面
从教学内容切入探索创新教育,首先呈现为发现教学模式,发现模式主要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主动利用材料发现知识,这种接受方式是创新的,同时也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非结果,主张直觉思维。主要在整体结构中凸显“猜想”和“证明”两个不同的环节,透过这两个环节将形象、直觉和逻辑思维串联起来,体现数学存在的两重性。此外是应用教学模式,建模是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思路,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审题,弄清楚题意并且联想到与之有关的数学知识内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求解数学问题,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最后是建模教學模式,由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极强,其定义、定理、法则以及公式都有特定的逻辑结构和系统,让学生了解数学理论在建立、发展的整个过程,掌握建模理论的基本方法,依照教学内容的主要特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整理学过的知识,将其内化为知识组块。
2.2教学组织形式方面
上述模块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教育模式的探讨,接下来是关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研究,由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差异会造成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是围绕数学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探索。
首先是讨论模式,主要呈现在透过对教学材料、问题的研究,教师指导师生、生生之间采取多种模式的合作交流。教学活动是一类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而这个过程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而讨论过程中通常能够触发思维的碰撞;其次是辅助教学模式,这类模式主要是吸收新媒体和数学实验。主要分为演示和实验模式两种,演示主要是教师在演示,帮助学生透过观察进行猜想,进而推理证明最后系统内化,而实验则是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教材的主要内容,自己参与整个发现的环节,这主要是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展现。最后是课内外结合教学模式,主要就是将课内和课外两个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开放性比单纯的课内模式高很多,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一般为调查研究、论文撰写及辩论,形式手法灵活主观。
3.结语
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的素质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此外,利用新教材也是创新教育课改的关键,但不应单纯停留在课本形式层面,应当将其落实到实际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和观念层面,让创新脚踏实地。
参考文献:
[1]石碧希.论创新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08).
[2]张志勇.关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M].中小学教育,2003:211.223.
[3]刘馄,李燕.创新教育基础理论[M].齐鲁书社出版社,1999:245-297.
[4]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