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014-09-09 22:59:05徐丹
考试周刊 2014年57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语文教学

徐丹

摘 要: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因为问题总是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学生只有具备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中职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十分薄弱,而且探究问题的能力有限。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重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探究问题能力 培养原则 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原则

1.立足阅读文本

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文本是整个教学的凭借,又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叶圣陶先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在教学活动中,课本是最基本的阅读依据,学知识、练技能、增智力等都应从课本出发,而不是离开课文凭空乱谈胡侃。“课文是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列出来的例子”。课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示范性,离开课本,教学将不成其为教学,阅读意义也无从谈起。

2.尊重学生主体

阅读既是主体对阅读材料的感知、记忆、理解、应用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由动机、情感、态度、意志等参与的体验过程。应试教育影响下的阅读教学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多的是机械记忆和直接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这种不合理现象,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应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明确阐明了阅读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主体是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方法

1.打破消极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极容易造成学生形成学习守成心态,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和思维刻板性。语文课堂上只要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就想方设法地靠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意思考和回答,只是一味地等待标准答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应该从“设置问题”入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首先设置问题尽量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如课文《祝福》,中心思想比较深刻,第一次,我提问:“请同学们讨论思考是什么造成祥林嫂的悲剧的?”结果,学生觉得问题深刻,很难回答。我重新设置问题:“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谁?”这样提问,虽然内容相同,但明显容易入手,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其次,教师的提问方式要尽可能灵活多变,解读分析课文,避免程式化。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尽量消除这种思维倾向的消极影响。通过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变推动学生内在思维的激荡,为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奠定基础。

2.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培养探究问题能力的重要条件。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从而独立探索,大胆发表见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的高涨、智力的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任何束缚、压抑、独断,都将使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受到威胁和破坏,这就要求形成平等相处、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民主化师生关系。老师要把教学看做是自己与学生的“对话”活动,应该带着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分享新知识的心态展开教学。老师要给予学生尊重与信任,使学生身心处于轻松自由的状态,心情舒畅地进入课堂,从而展开探索、思考和创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向我提出质疑,而且可以相互进行讨论辩论。如在教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对于诗人海子的“幸福观”,学生进行了辩论。对于他们的说法,我一般不给予“对错”的论断,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和蔼,语言亲切,会避免学生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障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相反,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失误冷言冷语,或批评指责,就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使学生对阅读课产生敌对情绪。

3.变单向提问为师生互动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某些教师往往独占提问的权利,学生只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学习,只是忙于思考怎样回答教师的提问,几乎没有机会发现和思考教师提问以外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老师应该改变这种单向的提问模式,积极推动师生互动的多向提问模式。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可见“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问,独立探究,通过思考不断质疑,通过独立探究不断释疑。其次,在学生发现疑问,通过自己探究却无法解决时,老师要鼓励学生相互提问,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如学生对文言文一般都不感兴趣,尤其中职学生基础差,对文言文更是不感兴趣。在教授文言文时,我尽可能放手,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问,讨论交流,归纳总结重难点。实践证明,这样的模式,文言文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探究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可以提高领悟能力,老师始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及时发现,及时点拨,有利于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朱熹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就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最后达到“无疑”的过程。语文教学中通过“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向纵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志成,韦敏著.语文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

[2]曹明海,宫梅娟著.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6.

[3]张志勇著.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7.

[4]高广方.加强学生自主阅读,促进语文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6,VOL25(6).

[5]吴启超.善问才能会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2,VOL20(12).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语文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1:52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4:26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59:33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55:33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6:53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4:48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