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自学指导教学的思考

2014-09-09 03:43张勇
职业·中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反馈习惯

张勇

摘 要: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自学指导 习惯 反馈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教学方法也要进行改革,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世界处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的阶段,劳动者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学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面笔者就谈一些有关物理自学指导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物理自学指导教学的认识

自学指导教学是以学生自身的多种形式的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教材为认识对象,通过阅读、观察、操作、概括推理得到知识;通过练习,认识、巩固和深化认识;教师启发指导、检查督促和辅导提高,为学生指明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攻克重点难点,收集反馈信息,督促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针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之发挥其特长。

二、对物理自学指导教学的几点体会

要使学生自学物理能顺利进行,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一系列综合措施。

1.坚持让学生自学,以养成自学的习惯

养成自学的好习惯是很难的,需要恒心和毅力。自学之初,可能速度较慢,效果也不那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能着急,更不能随便取消自学或变相取消自学。老师要坚信,大多数的教材内容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学懂的,同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从笔者的教学实际来看,真正要大多数学生养成自觉、不畏难的自学习惯,需要相当长时间,急于求成和紧急刹车都是不好的。

自学要保证质量,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所谓指导,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帮助学生扫除文字上的障碍。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中“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要解释这里为什么说“一切”“总”;还有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决这些关键的字眼,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对于学生来讲,每一章节的重点不太容易把握,不知道哪些是难点,因此在自学中需要老师做启发性的指导。这种指导可以是提纲式的,也可以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随机进行。例如,在学习浮力时,必须把前面所学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重力和合力的问题搞清楚,这样就可以较为容易地自学了。因此,笔者在阅读提纲中,特别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某个问题的等量关系,然后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有时学生虽然看懂了教材,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出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引导问题,帮助学生高效自学。

2.及时进行反馈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究竟有没有看懂书,仅靠做几个练习题来检查是不够的。因为物理既注重技巧,更注重概念,没有正确的概念,也不可能有正确的熟练技巧。不求甚解的学生,常常不能真正透彻地领会物理概念和定律,继续学习下去将会遇到困难。因此,在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宜用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让老师和同学们检查,这样就可以把内部语言活动接受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

3.让学生自测效果,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具体做法上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做一个讲一个,应该完成测验后再讲解;二是讲解时让出错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到错误原因,争取不犯同样的错误。

4.精心设计习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习题,尤其是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锻炼学生的能力。

5.做好个别辅导,提高后进生的自学能力

每个班级都有优秀生,也有成绩较差的学生。科学研究表明,正常人的智力差别很小,所以差生并不是智商低,而是他们的潜力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差生的指导,教会他们如何高效读书,怎样提取字里行间重要的信息,从何处着手解决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生活中,坚持采用这种方法,帮助了许多后进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增强了自学的能力。

通过坚定实践这一教学方法,学生的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应用更熟练。笔者知道自己对这一教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还是粗浅的,但一定会坚持学习和实践,以期在物理自学指导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者单位:邹城市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反馈习惯
如何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命好不如习惯好
多媒体时代的受众反馈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妙用“表扬”和“忽视”
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