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应华
摘要: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有效学习,评价的重点应是学生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在评价教学的有效性,要坚持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评价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发展,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效果,通过教学目标、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学习效益等检验诊断、评价教学。
关键词: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目标;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学习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8-0020-04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组织和行为都应围绕学生的学习发展去进行。着眼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有效教学评价是把关注的视线更多地转向学生,把目光聚焦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效果,通过教学目标、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学习效益等检验、诊断、评价教学。
一、关注教学目标,明确学生要学到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共同完成和达到的预期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统摄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目标既是教与学的出发点,也是教与学的最终归宿,决定着教学内容、学习层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深度和广度、教学效果评价等各方面。所以,教学目标的精准确定与有效达成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首要依据和重要指标。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准确、清晰,便于执行
有无准确、清晰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要便于操作和检测,不能空泛、含糊,对知识的教学要求,一般用“理解、掌握、知道、了解、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对技能的教学要求,一般用“学会、能够”等表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要求,一般用“体会、感受、培养”等表述。这样表述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层次和程度,便于执行、落实。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管多么经典的文章,其可供学习和训练的知识再多,教学中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要联系教学的学段目标、单元目标、文本特点、课堂生成、内容难易和主次等进行取舍,尤要根据学生学情,考虑到学生的已有基础、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情况,以此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分层目标,保证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要注意文本特点,教材编排的各主题单元内容迥异,要按照不同主题单元确定有差异的单元目标,对同一主题单元中的几篇课文也要根据其特点和内容取舍单元目标,做到区别对待,有所侧重;要注意课堂生成,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些教学目标往往会因即时生成的问题而无法达成,需要教师适时、适度调整,大胆放弃一些预设目标;要根据内容的难易、主次,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重点和难点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贪多求全。一般来说,一节课的目标如果达到了四、五个,终将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必然导致教学的低效。
(三)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落实到位
教学要牢牢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善于捕捉课堂生成,围绕重点预设教学环节,使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既关注教学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又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和毅力,不浅尝辄止,更不雾里看花,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教学中。
二、关注学习状态,激励学生的学习投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学习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脑所处的接受信息、理解信息、掌握信息、运用信息的状态。一位学者曾这样描述教学的价值:“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学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质疑和批判了多少。”这里的参与、表达和质疑、批判,正是学生学习状态的具体反映和表现。通过考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这些具体的表现,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
(一)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有效的学习是积极的学习、主动的学习。学习是一项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只有大脑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协调达到一定水平,学习才能够进行,学习质量才会高效。专心听讲、守纪律等良好的外在表现,并不一定代表学生就真的投入到学习中,就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只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这些外在的学习表现才能显现其真正的价值。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消减消极情绪,激发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学中,教师无论采用自主方式、合作方式,还是探究方式的教学策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保持下去,使学生进入以主动建构为特征的最佳学习状态。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参与积极性,更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面,要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时的表现,对学习是否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能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能否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是否有满足、成功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及是否对学习充满信心等。
(二)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并体验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经历较为全面、深入的体验过程,只有经历实实在在的体验过程,才能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脉络,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真切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内化知识,为己所用。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对作品字、词、句、篇的探求和理解,阅读文本、探求文本、品析语言,才能体验作者的情思,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往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仅仅靠抽象的理性分析,很难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真正把握文本内蕴。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从心理上对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再体验”,把学生带入作品所描写的社会和自然中,仔细品味、咀嚼,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与文本内容相适宜的情境,变“他境他情”为“我境我情”,从而让学生与作者情感与心灵产生共鸣,亲历学习的过程。
(三)把准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
把准学生学习的困难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一观,观察学生是怎样进行学习的,怎样落实教师的要求,怎样进行交流、互动、合作,是否全身心投入,能否体验成功的满足感等;二听,要认真倾听学生在讨论、交流、答疑时怎样想、怎样说的,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学习深度等;三问,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要善于追问,问一问“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养成认真倾听、边听边想的互动学习习惯,要善于引发学生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碰撞,以生成更多、更深刻的新观点;四导,学生遇到困难或偏离学习目标时,教师给予适当指导,纠偏,消除学习障碍,让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终达成教学目标。五调,教师要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积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使“教”与“学”更加和谐与高效。
三、关注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采用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特征的学习类型和方式。学习方式的确定和选用往往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紧密相关,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摆正师生关系与位置,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要解放课堂、解放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把更多的学习活动主动权还给学生;要避免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只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是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的深广度。教师要把学生参与、活动、思考、发展、创新的需求根植于思想深处,融会于每一项教学活动之中,贯穿始终,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意识,有思考问题的时空,有发表见解的勇气,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课堂真正由“教而获知”转变为“学而获知”、“学而发展”、“学而提高”,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二)实现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选用应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学习目标的多面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学生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学习方式也应是多样的。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学生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具有创新性、主体性和科学性,让学生成为知识、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和解决者。课程改革的标志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要给学生提供相对广阔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在自我努力和实践中达成学习目标。合作性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交往技能、个性特点等建立起学习小组,在彼此协助、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共同促进中达成学习目标。探究性学习要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以问题为载体,自主发现与探究,使问题获得解决,达成学习目标。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外,接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观察、实验、操作、做中学等众多方式也应根据学习实际而科学、合理地选用。
四、关注学习效益。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高效
学习效益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等活动,学生所获得的进步和发展。换句话说,学习效益是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收益,即课堂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意即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在认知上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由此可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指标。
(一)要有“学生意识”
教学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课堂中的每个成员都是有价值的一员,教师要创新教学,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获取,并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二)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
绝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完全等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简单地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这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调整好课堂教学密度,把握好教学节奏,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时间观念,减少教学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教学行为和时间损耗,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切实完成好既定目标。
(三)要做好教学效益评价
对于教学效益可从四个方面考查与评价:一是考查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二是考查学生能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三是考查学生在原有程度上得到的发展和提高,课堂答问、练习作业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四要考查课堂学习是否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意愿,即能不能带来新的问题,能不能产生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意愿和活动。
教学目标、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学习效益四个评价要素牢牢抓住“学生”,关注“过程”和“发展”,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评价、了解学生能学到什么、学得是不是投人、是不是积极主动、学的究竟好不好,从学生学习活动和效果等方面诊断课堂教学问题,以达到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宗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2]余林.课堂教学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
[4]杨九俊.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陈佑清.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选择[J].江西教育科研,2003,(6).
[6]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王开贵】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