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方药数据挖掘的壮医火路病用药特点及病因病机探究

2014-09-09 01: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药味壮医药性

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基于方药数据挖掘的壮医火路病用药特点及病因病机探究

蒋祖玲1庞宇舟2*

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目的探讨壮医火路病用药组方规律,并对其病因病机特征进行探析。方法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204首火路病方剂261味药物进行药性、药味、药效频数分析。结果药性频数统计以热性药使用最多(473次),平性药次之(373次),寒性药最少(186次);药味频数统计按高低次序分别为苦、辣、甜、涩、酸、淡、咸;功效频数统计则以祛风毒、除湿毒、通火路药使用最多,共计1710次,占总频次的45.2%。结论火路不通是火路病的发病本质;风毒、湿毒、痧毒是导致火路不通的关键病机因素,正气的强弱是决定火路是否发病和病后转归的重要因素。

壮医;火路病;方剂;频数分析

壮医火路病是指以邦印(疼痛)、麻抹(肢体麻木)、麻邦(偏瘫)、兰喯(眩晕)、发北(精神错乱)、勒爷狠风(抽搐)等为临床表现的一类常见疾病。历代壮医治疗火路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经方验方,但相关火路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论述较为零散且不多见,缺乏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兹于此,本研究以火路病方剂为切入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药物的属性与功效,探讨其病因病机特点,以利于提高对本病的病理生理认识及指导临床实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于方剂选取 本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壮医专著《中国壮医学》、《中国壮医内科学》、《中国壮药学》、《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以及实地调查收集的民间壮医验方。

所有入库方剂选取标准均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所载方剂主治临床表现为邦印、麻抹、麻邦、兰喯、发北、抽搐及其相关症状者;二是所选方剂有明确的药物组成及其主治功能;三是对所选方剂须疗效确切,大多数单纯采用壮药治疗,少部分是采用壮药与中药相结合,对采用中西结合治疗者不纳入分析。

1.2 数据整理 根据数据挖掘的要求,将原始方剂的语言描述性信息分解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单元,使之规范、准确和有序以实现数据的正确表达和合理组织。数据预处理内容包括:规范症候和药名,即对于一词多义或多词一义的症候及药名进行概化统一。如将四肢或局部麻木、不知冷热、不知痛痒等统一规范为麻抹(肢体麻木);将“半何枫”、“半边枫”、“半枫荷”统一规范为“枫荷桂”;数字化方、药、症,即对方剂、药物、症候进行数字编码,部分示例见表1。量化聚类变量,即对参加聚类的各变量赋予0,1值,当具有某一特征时记为1,不具有某特征时记为0。

表1 药物的编码处理

1.3 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方药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药性频数统计 在药性选择上以热性药为首,共473次,其应用比例为46%,平性药373次,居第二,寒性药的频次最低,仅为186次,占总数的18%。见表2。

表2 火路病方剂各药物的药性频数统计表

2.2 药味频次统计 在药味选择上以苦、辣、甜味作为治疗的主要药味,涩、淡、咸味应用比例相对较少。见表3。

表3 火路病方剂的药味频数统计表

2.3 功效频次统计 在功效频数统计上各类药出现总频数为3779次,居前三位的药类依次为祛风毒药、除湿毒药、通火路药,分别为729次、566次、415次,共计1710次,占总频次的45.2%;活血止痛类药物出现频次为387次,居第四位;而频次在100次以上的药类,按频次高低排序分别是清热毒药、消肿止痛药、散瘀止痛药、续筋接骨药、通“两路”药和调气药。见表4。

表4 火路病方剂各药物的功效频数统计表

3 讨论

随着壮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经开展了火路病用药特点、火路与机体其它组织结构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间关系的临床基础研究。通过方剂数据分析发现火路病治疗以通调火路、解痧毒、祛风毒、除湿毒等药类为主[1]。文献研究揭示火路与龙路、三道(谷道、水道、气道)关系密切[2-3]。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方法进一步对壮医火路进行探讨分析。

从药物性味统计结果看,204首方剂261味药中,火路病治疗药物的药味以苦、辣为主,使用频次分别达580、507次,说明1/3以上治疗火路病药物具有苦味和辣味;药性则以热性药最多,达473频次,平性药次之。壮医学药性理论认为,苦味药主要是祛湿毒,清热毒;辣味药调气活血,祛风毒,解痧毒;甜味药和中滋补,调和百药。故可从侧面可以反映出风毒、湿毒、痧毒是为火路病主要的致病邪毒,正气虚是其发病的内在条件。治疗上重用苦味、辣味药祛除邪毒、调气和血,甜味药和中滋补,能起到很好的调气解毒补虚作用。另一方面,药性寒、热、平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反应概况出来的,与疾病的寒热性质相互对应[4]。由此推测,火路病在发病过程中应有以下三类病因:一类是阴性邪毒,即性质属阴(如寒毒、湿毒等),故治疗时选用热性药物以纠正阴偏盛的病理状态;另一类是性质属阳(如风毒、热毒、火毒等),故治疗时选用寒性药物以纠正阳偏盛的病理状态;还有一类是具有阴盛阳盛的性质(如痧毒、蛊毒、毒草、毒树等),故治疗时多选用平性药物以平阴阳。阴盛阳盛的形成可能与壮族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有关。壮族聚居区地处亚热带,夏长冬短,常年气温较高,雨量充沛,加之山峦叠嶂,江河纵横的地貌特点,容易致使自然界中风毒、热毒、暑毒等阳热邪毒及寒毒、湿毒等阴寒邪毒盘郁不散,交感为患,从而孳生多种具有阴盛阳盛性质的毒物,如毒草、毒树、毒虫等;或形成痧毒、蛊毒等阴盛阳盛之邪毒。

从药物功效统计结果看,各类药出现总频数为3779次,居前三位的药类依次为祛风毒药、除湿毒药、通火路药,分别为729次、566次、415次,共计1710次,占总频次的45.2%;活血止痛类药物出现频次为387次,居第四位;而频次在100次以上的药类,按频次高低排序分别是清热毒药、消肿止痛药、散瘀止痛药、续筋接骨药、通“两路”药和调气药。统计数据表明,壮医临床治疗火路病时多选用以上药类,尤以祛风毒药、除湿毒药和通火路药最为常用,由此推断其病机的着眼点在于风毒、湿毒、火路不通、热毒、气血亏虚等,与火路病“火路不通,毒虚致病”主要病机认识相一致,故治疗以“通调火路”为原则,以“祛除邪毒”为方法。此外,活血止痛、清热毒、消肿止痛、散瘀止痛、续筋接骨、通“两路”和调气类药物在治疗火路病中使用频次均在100次以上,亦是火路病治疗中的常用药类。

综合药物性味和药效研究结果,火路病是以风毒、湿毒等为关键病机因素,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火路不通是其发病本质。研究结果初步总结出该病的用药组方规律,为提高对本病的病理生理认识及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然而,由于时间、经费等诸方面的限制,本研究只是依据方剂研究来分析归纳火路病的用药组方规律,分析火路病的病因病机规律还不够深入,尚需从文献学、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验证,以期获得更多有意义的壮医药治疗火路病的理论和方法。

[1]庞宇舟,蒋祖玲.基于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壮医火路病的用药组方规律[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0):1857-1860.

[2]宋宁.壮医道路理论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5):490-492.

[3]林辰,黄汉儒,薛立飞.论壮医学的基本特点及核心理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1):1205-1206.

[4]梁启成,钟鸣.中国壮药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23.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中医药科技专项课题(GZKZ10-063),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院级课题(RKP201018)。

蒋祖玲(1982-)女,助理研究员,从事壮医药内科临床基础研究。

庞宇舟(1963-)男,教授,从事壮医药理论研究。

R29

A

1007-8517(2014)03-0005-02

2013.12.06)

猜你喜欢
药味壮医药性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药味家风
药味家风
何谓中医“七方”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
基于ISNTCM的壮医诊断术语英译策略❋
狐狸和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