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洁琼,宋 宁,谢海涛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200)
【中医写作与翻译】
基于ISNTCM的壮医诊断术语英译策略❋
蒙洁琼,宋 宁△,谢海涛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200)
壮医作为广西特色的民族医药,其简便廉验具有极其重要的对外推广价值,在国家《壮瑶医药振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的背景下,壮医已经走出国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人民群众的欢迎和依赖。然而由于其语言的特殊性,至今少有学者对其英译策略进行研究,限制了壮医的推广应用。故首次选取壮医诊断术语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对比壮医诊断方法与中医诊断方法的异同,探讨壮医诊断术语的英译思路,提出在其英译过程中采用或借鉴中医诊断术语英译原则及方法等策略。
壮医;诊断术语;翻译;ISNTCM
作为壮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壮医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不仅有独特的天人自然观、毒虚致百病、三道两路等理论体系,多种优势明显的壮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等内外治疗方法,还有包括甲诊、指诊、耳诊、腹诊、目诊、闻诊、询诊、按诊等数十种独具特色的诊断技法,这些诊断技法简单、独特、快捷、实用,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具有很大的对外推广价值。为了将壮医的诊断方法发扬光大,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本文首次对壮医诊断术语的英译策略进行探讨,在深入研究壮医诊断术语内涵、注重突出壮医特色的基础上,运用对比研究法,借鉴《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 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进行翻译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翻译效果。
1.1 ISNTCM简介
随着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所欢迎和信赖,国内外出版的英文传统医药书刊迅速增多,但由于传统医药术语具有文学性、人文性、抽象性、模糊性、历史性和哲学思辨性等特点[1],在术语翻译中时常出现译语混乱、译语不准确、译语冗长、缺乏对应语及硬译死译等不少问题[2]。在这一背景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的基础上,颁布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以下简称ISNTCM)。ISNTCM是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工作取得的又一个重要国际性成果,促进了传统医学团体间的科学交流,有利于传统医药的宣传与推广。ISNTCM包含的术语非常广泛,仅诊断方法就有547个,并且还将其独立编码,因而本文选择ISNTCM作为基础探讨壮医术语翻译策略。
1.2 ISNTCM对壮医术语翻译的启示
壮医与中医同属传统医学,都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特别是在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壮汉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壮医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中医的影响较大。在其独特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壮医引入了中医的阴阳、气血、脏腑等理论来说明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3]。事实上,壮医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治法、诊疗技术以及方药等方面,均留下了中医深刻的烙印。壮医同样具有阴阳、脏腑等术语内容,而壮医的主要诊断方法望、闻、询、按与中医的望、闻、问、切亦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庞宇舟指出:“壮医药要发展,就应该借鉴中医‘经典’的作用,加速发掘、整理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4]”同样,在进行壮医术语英译研究时,可以借鉴中医术语英译研究成果,尤其是国际通行的术语英译标准,如ISNTCM以规范壮医术语的翻译研究,加快壮医的国际化进程。
ISN对中医术语翻译提出了4个基本原则,即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和约定俗成性[5]。对应性指的是译语与术语内涵一致,简洁性指的是译名要尽量简洁,同一性指的是术语与译语是一对一的关系,而约定俗成指的是目前已通行的译名,即使不完全符合上述三原则仍然建议采用。因而,对于壮医与中医共有的术语如“阴阳”“脏腑”及“望诊”等,在名称及内涵一致的前提下,可直接采用ISN的译名,译为“yin and yang”“Zang and Fu”及“inspection”。而对于壮语特色术语如三指四肢脉诊法、农氏腹脉诊法、探病诊法等,为统一翻译原则及方法,形成规范系统的翻译则可以在借鉴ISN相关译法的基础上,严格遵守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三原则。
壮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闻、询、按、探五大类,其中望、闻、询、按与中医的望、闻、问、切较为相似,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每种诊法所包含的内容也有所区别,因此在借鉴ISNTCM英译标准时应准确把握壮医诊法的内涵和特点,并一一加以辨别,以求翻译得更准确、科学。
2.1 壮医“望诊”的英译策略
壮医与中医皆有“望诊”且含义相似,主要是指通过肉眼观察患者而诊断疾病,但是由于壮医十分重视望诊,因此包含的内容亦比中医要丰富得多。壮医望诊包括望目、望舌、望甲、望指、望神、望面、望耳、望鼻、望口唇、望咽喉、望皮肤、望“三道”废物等。其中,望目、望舌、望甲、望指诊法更是自成体系,因此也称之为目诊、舌诊、甲诊及指诊,壮医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ISNTCM中“望诊”译为“inspection”,与其有关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神(译为inspection of vitality)、望色(译为inspection of complexion)、望指纹(译为inspection of finger venules)等。可见,ISNTCM 将“望”字统一翻译为“inspection”。壮医望诊中的望口唇、望咽喉、望皮肤、望耳、望鼻等可以参照ISN的方法,采取“inspection + of +身体器官”的译法,分别译为inspection of mouth and lips,inspection of throat,inspection of skin,inspection of ear,inspection of nose。不过中医“望诊”中的“望舌”自成体系,也称为“舌诊”,ISNTCM将其译为tongue inspection以突出其地位。壮医的目诊、舌诊、甲诊及指诊同样自成体系,为突出其在壮医诊断方法中的重要地位,宜采取“身体器官+inspection”的译法,译为eye inspection,tongue inspection,nail inspection 和finger inspection。
2.2 壮医“询诊”及“闻诊”的英译策略
壮医的“询诊”主要指通过询问了解疾病情况,与中医的“问诊”类似。壮医“闻诊”主要是指通过嗅气味来辨别疾病,而中医的“闻诊”则主要指通过嗅气味和听声音来辨别疾病,比壮医多了“听声音而辨病”的内容。
ISNTCM将“问诊”翻译为“inquiry”, 壮医“询诊”中的“询”即“问”之意,因此壮医“询诊”亦可译为“inquiry”。中医的“闻诊”包含“听声音”和“嗅气味”两层含义,译为“listening and smelling”,而壮医的“闻诊”主要通过嗅“三道”废物气味及患者身上发出的某些特殊体气来辨别疾病,因此不能照搬中医“闻诊”翻译为“listening and smelling”,而应该翻译为“smelling”。壮医将“听患者发出的声音而辨病”的内容单独命名为“息诊”,因此“息诊”可以采用“listening”的译法。
2.3 壮医“按诊”和“脉诊”的英译策略
壮医的“按诊”主要指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或其他病变部位进行触碰按压以推断疾病病位和病性的一种诊断方法。中医没有“按诊”,不过却有与之相似的“切诊”,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各部位,借此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狭义的切诊是指用手指按患者腕后挠动脉搏动处以辨别疾病,此“切诊”亦称“脉诊”,即寸口脉诊法,可见壮医的“按诊”与中医广义的“切诊”较为相似。随着文化的传播及不同民族医药体系的交流,壮医也吸取了中医的成分,部分壮医采用中医脉诊法以帮助诊断。因此,壮医也有“脉诊”的内容,除了应用中医寸口脉诊法,壮医还有三指四肢脉诊法、农氏腹脉诊法等独特的脉诊法。
ISNTCM中“切诊”译为pulse taking and palpation。Palpation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上的英文释义为“examine sth by feeling with hands, esp as part of a medical examination”,即“用手触摸检查(某物)(尤指)触诊”。而“脉诊”则译为“pulse diagnosis”,由此可以理解为ISNTCM中“切诊”的译法,包括“脉诊”pulse taking和“按诊”(即“触诊”)palpation的内容。换句话说,“pulse taking and palpation”的译法是以“切诊”广义上的含义为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壮医的“按诊”可以直接译为“palpation”,而将“脉诊”翻译为“pulse diagnosis”。三指四肢脉诊法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布成品字形来诊察四肢浅表龙路脉搏跳动以诊察脉象的方法,可译为pulse diagnosis with three fingers on limbs。农氏腹脉诊法是以切按并观察人体腹部浅表龙路脉搏跳动来诊察脉象的方法,可译成periumbilical palpation。
2.4 壮医特有诊法的英译策略
壮医诊断方法除望、闻、询、按四大类外还有探诊,这是一类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包括探病诊法、表里反应诊法等。探病诊法在古代壮医用得比较多,是在疾病错综复杂、一时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时采用的一些特殊诊断方法,如让患者嚼生芋头、生黄豆、炒茶籽粉,饮水烟筒之烟油水和石灰水,并询问患者口感以明确病情,或全身擦酸橙叶汁液以查找跌打患者受伤部位,或投掷头发以预测疾病预后情况。可见,探病诊法中的“探”在具体实践中内涵有所不同,可通过不同的诊断物品如芋头、黄豆及不同的动作如嚼、饮、擦、投掷等实现,翻译时可采取“诊断物品+动词ing”的译法。如让患者嚼生芋头的诊法译为“raw taro chewing”,而投掷头发以预测疾病预后情况则译为“hair throwing”。
表里反应诊法是通过按压患者体表龙路、火路的某些特定穴位,并观察相应的变化及反应来推断内部脏器病变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检查身体表面的征象来推测身体内部的病变。中医虽然没有与“表里反应诊法”名称一致的术语,却含有意义相似的术语“司外揣内”,即根据对身体外部征象的观察,推测身体内部的状态。可见,壮医的“表里反应诊法”与中医的“司外揣内”含义一致,在翻译中可借鉴ISNTCM的方法,将其译为“inspecting exterior to predict interior”。
壮医是壮族在历史上创造和沿用的,是壮民族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虽然在其理论和实践中有借鉴中医“经典”的内容,但壮医在基础理论及诊疗方法等方面仍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借鉴ISNTCM进行壮医翻译时一定要注意保留壮医自身的特点,若壮医术语与中医术语用语一致,在借鉴之前需仔细考究二者的文化背景及内涵,以确保译语科学、准确。如壮医的“望面”指的是通过观察面部颜色与光泽来诊断疾病,若是采取“inspection + of +身体器官”的译法,译为“inspection of face”略为含糊,译法“inspection of complexion”更为精确。
壮医是中华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上为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至今还是壮族人民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主要方法之一。壮医诊断方法操作简单、方法独特、快捷实用,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非常值得进行对外推广与传播。本文在把握壮医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壮医与中医诊断方法的异同,并借鉴目前国际上相对统一的中医诊断术语英译标准,对壮医主要诊断术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较好的翻译效果,希望能借以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翻译专家与学者加入到壮医药的翻译中来,为壮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1] 孙俊芳.中医语言的文化特点及翻译对策[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18(10):1151- 1153.
[2] 都立澜,刘艾娟,陈铸芬,等.2000~2012年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及分析[J].中医教育ECM, 2015, 34(2):6- 10.
[3] 庞宇舟,林辰,黄冬玲.壮医药学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6:10.
[4] 庞宇舟.壮医药与中医药比较探析[J].广西中医药, 2005,28(5):44- 45.
[5] 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 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XXXIV.
Isntcm- based Translation Strategy for Diagnostic Terms of Zhuang Medicine
MENG Jie- qiong, SONG Ning△, XIE Hai- tao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20, China)
As a special ethnic medicine in Guangxi, Zhuang Medicine is simple, efficient, economical and convenient, so it is worthy of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vitalization Plan for Zhuang Medicine and Yao Medicine, and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uang Medicine has been brought abroad, and is welcomed and depended by many people in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uniqueness of its language, few researches have ever been done on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y now. Taking the translation of diagnostic terms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viewpoint that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iagnostic methods in Chinese Medicine can be applied to the translation of diagnostic methods in Zhuang Medicine, after analy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iagnostic systems.
Zhuang Medicine; Diagnostic Term; Translation; ISNTCM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5年教改项目(2015JGB275)-利用微课搭建壮医药与公共外语相结合的平台;广西中医药大学青年资金项目(2015MS001)-壮医术语英文翻译体系的构建研究
蒙洁琼 (1982-),女,广西南宁人,讲师,医学硕士,从事壮医翻译的研究。
△通讯作者:宋 宁(1978-),男,广西南宁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壮医教育及壮医特色诊疗技术研究,Tel:15878788869。
R29
A
1006- 3250(2017)07- 1017- 03
2017- 0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