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洁琼,宋宁,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200;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
蒙洁琼1,宋宁1,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200;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该文在追溯了壮医与中医的历史渊源后,探讨壮医与中医具有一致性方面,分析目前壮医翻译研究空白状态,指出现行的壮医翻译研究可以借鉴中医翻译的研究成果,以形成较为规范、可信度较高的壮医英译资源,并以壮医术语的翻译为例子探讨如何借鉴中医翻译的研究成果进行壮医翻译。
壮医;中医;翻译;术语
壮医是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一整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传统性的医药体系。然而受制于语言的特殊性,壮医的翻译少有人涉猎,这极大地制约了壮医走向世界的步伐。该文在探讨了壮医与中医的历史渊源并指出了壮医与中医具有一致性方面后,认为现行的壮医翻译研究可以而且有必要借鉴中医翻译的一些现有成果,以形成较为规范、可信度较高的基础性壮医英译资源,以加快壮医走向世界的步伐,更好地为壮医的对外交流服务。
壮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成书的《黄帝内经》之《素问》中曾有记载:“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经专家考证,此句中的“南方”就包含了壮族地区在内[1]。而在广西桂林出土的早期石器工具、武鸣马头乡西周古墓出土的青铜针、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医用针具等亦为此推断提供了实证。不过由于生产力落后等原因,壮医的一些特色技法都是靠世代口耳相传,或师徒授受方法进行保留以及传承。壮医现有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都是在二十世纪后期,经过一大批科研人员的发掘和整理形成。
壮医以天人相应、三气同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人体内脏形体官窍与精、气、血、水、谷等物质为基础的生理病理及以三道、两路传导布散调节系统为重要理论,以瘴、蛊、毒、痧、风、湿等为主要病因,以辨病论治为主,辅以阴阳辩证、调气解毒补虚为治疗总则。此外,壮医有着多种优势明显的壮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等内外治疗方法,还拥有包括目诊、甲诊等数十种独具特色的诊断技法。这些治法及技法简单、独特、快捷、实用,具有很大的对外推广价值。
作为壮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由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壮族医药受到汉文化,尤其是中医学的重大影响,吸收了中医阴阳、气血、脏腑等理论对壮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进行充实,使壮医对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认识更加充分[2]。到了当代,庞宇舟亦曾指出“壮医药要发展,就应该借鉴中医‘经典’的作用,加速发掘、整理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3]。同样,挖掘整理壮医的专家学者如黄汉儒等大多为中医出身,在其整理和研究壮医的过程中也必然受到中医思维的影响。如林辰在其所著《中国壮医经筋学》中[4]就明确提出“壮医经筋理论的形成及临床实践受到《黄帝内经》理论的影响,因此壮医经筋的名称以及在人体的分布、循行与十二经脉基本一致”。由此可见,现有壮医的理论体系中有与中医理论体系相重合部分,现有壮医理论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医理论所影响。
壮医与中医同属传统医学内容,二者在基本理论、诊断方式等内容上有一致性。比如,壮医有阴阳之说,虽然远没有中医运用得那么深透,但其同样用于解释大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壮医也有五行学说,但在运用时多限于事物的属性上,少涉及五行的相生相克内涵。“三道”“两路”理论是壮医的特色理论,也是其理论体系核心。“三道”指的是谷道、水道及气道。谷道是五谷进入人体得以消化吸收之通道,水道是人体水液进出的通道,气道是人体之气与大自然之气相互交换的通道。“两路”指的是龙路和火路。龙路是人体内血液的通道,火路是人体的传感之道。“三道”及“两路”是人体内的五条重要通道;三道两路顺畅,调节有度,则人体内天、地、人三气同步,人体安康;道路阻塞或调解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5]。由此可见,壮医不仅拥有部分和中医一样的术语如阴阳、五行等,其特色理论“三道”及“两路”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壮医在二十世纪末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不过由于缺乏专门人才从事壮医的翻译研究工作,在对外交流的很多场合,大多是个别略懂英语的医学人才或是略懂医学的英译人员对零星几个术语的口译,比较潦草和随意,难以形成有效的壮医英译资源,更惶论形成方法和体系了。
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壮医药事业,借助英语这一国际语言将其发扬光大,应学习壮医在整理和形成自己理论体系过程中借鉴中医“经典”的方法,借鉴和采用中医翻译研究成果,尤其是国际通行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以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壮医的英译实践,加快壮医翻译的进程,并避免早期中医翻译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少走弯路,使壮医英译体现其医学内涵的同时呈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且使英译的术语能够为英语读者所接受。
中医是以古代哲学、五行、阴阳等学说为理论基础,故而使用的语言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毛荣和等[6]认为中医术语具备哲学思辨性、文学隐喻性、高度概括性和一词多义性等特点。中医术语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其翻译成为难题,都立澜等总结出中医术语翻译存在的五个问题:译语混乱、译语不准确、译语冗长、缺乏对应语及硬译死译[7]。正因如此,近年有关中医术语英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方面,并且研究硕果累累。国内主要有谢竹藩编写的《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等成果;国际上主要有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颁布的《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WHO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简称IST标准)以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行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English Basic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ISN标准)。
在进行壮医术语翻译的时候应以ISN作为主要的采用及参照标准,原因如下:①ISN术语范围更广。IST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名词术语有797个,而ISN标准中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名词术语有1 266个。②IST的制定主体WHO是政府组织,而ISN的制定主体为世中联,是国际学术组织。相比而言,后者具有国际性、代表性的特点。具体而言,如有壮医术语与中医术语名称及内涵一致,可直接采用ISN的翻译标准。如“阴阳”翻译为“yin and yang”、“五行”翻译为“five elements”或“five phases”、“望诊”翻译为“inspection”、“脉诊”翻译为“pulse diagnosis”等;而对于壮语特色术语如天地人三气、谷水气三道、龙火两路等,为了统一翻译原则,形成规范系统的翻译,笔者认为可以遵循ISN中医术语翻译的4个基本原则:①对应性:英译词义尽量与其中文学术内涵相对应,是最重要的原则。②简洁性:在不影响清晰度的前提下,译名越简单越好,避免辞典式释义。③同一性:同一概念的名词只用同一词对译文。④约定俗成:目前已通行的译名,与前述原则虽然不完全符合,仍可考虑采用[8]。
在采用或借鉴中医翻译成果进行壮医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两点:①如有壮医术语与中医术语一致,在直接借用之前必须仔细对照两者的内涵,深刻了解名词产生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确保两者名称与内涵皆一致。比如壮医诊断方式术语“闻诊”,在ISN中翻译为“listening and smelling”,但对比壮医闻诊和中医闻诊后发现,壮医闻诊只有嗅气味而辨病的内容,因此翻译为“smelling”更为准确。②由于壮医英译专门人才缺乏,壮医药名词术语的翻译应尽量做到系统,每次翻译都字斟句酌,力求体现出译名与原有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关系;换言之,英译标准化要有全局观和可持续性。
壮医作为广西特色的民族医药,具有简单、独特、快捷、实用等特点,非常值得对外推广。然而,由于壮医药英译人才及英译资源的缺失,国内对于壮医药的英译研究比如滞后,这对壮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极其不利,希望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能注意到该领域的翻译缺失并努力填补这一空白,以更好地把民族医药推向世界。
[1]林辰.中国壮医针刺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
[2]庞宇舟,林辰,黄冬玲.壮医药学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10.
[3]庞宇舟.壮医药与中医药比较探析[M].广西中医药,2005, 28(5):44-45.
[4]林辰.中国壮医经筋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
[5]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26.
[6]毛荣和,曹中凯,文惠.从中医语言的特性看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英译原则[J].长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143-144.
[7]都立澜,刘艾娟,陈铸芬,等.2000-2012年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及分析[J].中医教育ECM,2015,34(2):6-10.
[8]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R19
A
1672-5654(2017)03(b)-0189-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8.189
2016-12-18)
蒙洁琼(1982-),女,广西南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壮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