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摘 要】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以探究数学问题为主,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结构,为学生锻炼数学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独自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是展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之一,对于建立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新人教版
一、引言
探究性教学十分繁琐,并且需要较高的技能才能完成,它注重老师对教学行为提出思考并进行分析。透过探究性学习,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引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让学生建立起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传统机械式的教学方式截然不同。在探究性教学中,有效的展现出在实践中探寻,在探寻中思考,在思考中创建的教学理念,这也与新人教版的数学教学目标相符。
二、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数学课堂应以学生为核心,可是实际教学中却是以优等生为核心,这使得面对所有学生的教学有些趋于形式化,无法令所有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当中。以往的教学是以老师为核心,不论是备课还是课堂上,大部分数学老师都是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主,即使意识到不可以使用灌输式教育,可是由于意识不够充分,再由于课时的限制、考试的压力等因素而再次沦为灌输式教育模式。
(2)为了调动课堂氛围,数学老师大多通过提问的形式进行互动,可是如果在课堂中一直使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只会在表面上启发学生,根本没有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由于学生清楚老师早晚会将正确答案公布出来,学生只要知道答案便可,于是他们不再进行思考,而是等待老师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将答案公布出来。因此,老师的提问终将会让学生变得毫无知觉,也令学生养成了不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如何将探究性教学应用到初中数学当中
1.对学生巧妙提问并调动学习兴趣
数学老师在课堂当中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提问,问题不要毫无修饰、毫无起伏,更不要问学生对或不对、是或不是的问题。老师将问题提出,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老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金字塔较高,应当通过哪种方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这样的问题能够较快的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再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习课堂内容。
2.建立学生主动学习,勤奋刻苦的精神
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交流,而非让学生老实的坐在椅子上被动的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所以,不论在备课内容方面,还是讲课方式方面,都要一直遵守这一理念,努力让学生快乐的融入到学习当中,积极的和同学、老师进行探讨。老师只要在提出问题以及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给予帮助便可,而学习的主动权应当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学生可以借助学校提供的图书馆、互联网等设施来获取知识。
3.建立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参与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将学生的智力开发出来,建立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和思考,主动融入到学习活动当中。老师需要通过学生的特征、教学氛围、教材等不同层面,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勤于思考、勤于提问、勤于交流。这些方式只通过课堂学习是无法完成的,需要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4.通过合作分享来交流经验
初中数学教学里,老师要通过学生的特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自由的提出学生的看法,还可以在平等的氛围里进行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开拓思维十分有利。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分组需要注重层次,而不是通过等级划分小组。所有小组的人员都要合理、均匀,要令所有的小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学生,建立最佳的搭配,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有所收获。
其次,将学生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深化。老师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将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激发出来,如此可以拉近成绩好和成绩较差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快小组的合作。
再次,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能够更加努力的进步。
最后,老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在进行小组合作时,老师可以边走边观察,适当引导学生,解决学生的困惑,并且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所在,以便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统一讲解。
5.让学生进行总结并进行自我反思
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要及时进行总结,经常复习,不仅要总结学会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对学习经验、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并进行自我反思,控制自己的思维模式,对知识进行深入了解。通过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肯定,及时改正自身的错误,不断完善自己。
四、结束语
初中数学的数学教学工作非常关键,在新人教版初中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推动下,其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所以,只有对初中数学进行探究性教学,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三宝.探究性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07):70
[2]孙荣娟.新课标下在初中数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尝试[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06):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