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龙
【摘 要】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撑起一片蓝天,我们的人生将会更精彩,课外阅读也一定会在孩子身上开花结果。
【关键词】教学;语文;阅读;指导;兴趣
当今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导向——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毫不感兴趣,甚至不明白什么是课外阅读,更谈不上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了。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影响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很多家长理念过于落后,总认为学生读课外书是看闲书,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尤其在农村,许多家庭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和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相当数量的家长凭着自己的爱好、意愿,强迫孩子在闲暇时间奔波在各类“兴趣班”、“提高班”、“特长班”之间,漠视了孩子自身的爱好与需求。比如,学生的作业量中有一部分就是孩子家长布置或兴趣课留下来的,剥夺了学生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
有一些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错误。在家长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大多数家长给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集。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家庭藏书的严重不足和狭隘性,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
除了以上几种原因,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以及错误指导也会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学生并没有真正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更没有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驱性行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素材仅仅局限于卡通漫画之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也成为空谈。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老师,如何让课外阅读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并开出美丽的“我爱读书之花”,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读一些意境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声情并茂的朗读,运用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的榜样激励等等,都会唤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求。也可以采取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的方式,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并能提高其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图书。《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的诗、词、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组织学生给古诗编故事,创演古诗情境剧,古诗文朗诵等。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合适他们而他们亦感兴趣的图书。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对学生推荐的图书,既不能内容较深,语句枯燥,又不能简单肤浅,令学生读之无益。总体而言,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
1 思想健康
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 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
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自然。所以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
3 有趣味性
枯燥、乏味、缺乏艺术力量的读物难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过深、过古、过洋的读物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收效甚微,而且会把学生引进死胡同。
4 注意阅读的广度
首先,鲁迅先生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再次,还要适时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一要配合教材,推荐读物,迁移阅读。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了解作品原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拓宽视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迁移阅读。课堂相机介绍作者的其他文章,增加阅读量,加深对这位作者的认识;推荐与文本相同题材和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迁移阅读。做到课内得法,受益课外。二要授之于渔,指导读书方法。精读。名著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欢的读物,要细读,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速读,为培养快速学生抓捕信息,逐渐训练学生使用“提纲契领的标题读法”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于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的“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直入主题的“提问法”,讨论交流式的把握文章重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
第三,每个学期,每个阶段确定学生课外读物,教师定期批阅,给予评价。老师给学生推荐读物,并且给予精心的批阅,一方面监督促进阅读效果,一方面形成良好阅读方法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并在正面评价中激发自信心和成就感。
第四,展示美文片段,加强积累巩固。利用早读课、午休课时机,展示学生课外的美文片断积累,包括文段、文句、诗词、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一方面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累,为习作积累素材,内化习作语言。
最后,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让家长及时的改变观念,身先示范,指导孩子多读书、选择性的读书,与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爱上阅读、勤于阅读,把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英国的威·沃克曾说过:“只要读书用心,人的举止自然会一点点优雅起来。”要使我们的孩子有着宽广的胸襟,有着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从哪儿做起?肯定说就是从读书做起,从文化的教育做起。课外阅读不单是学生求知、开智的便捷手段,而且是提高学生素养、培养人格精神的有效途径,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与精神品格形成过程中的功能是巨大的潜移默化的。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撑起一片蓝天,我们的人生将会更精彩,课外阅读也一定会在孩子身上开花结果。
阅读让孩子进入书本,进入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他们接受人文情感的熏陶,受益匪浅。让阅读成为孩子们追求的精神元素吧。
参考文献:
[1]包万年.贴近生活 激发兴趣 强化积累 学以致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郝秀丽.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3]钟建英.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年0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