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长生
摘要:任何一道数学问题的求解,首先是从认真审题开始,但是面对题面表述较复杂的题目,许多学生的理解能力明显不足。因此,为正确解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应用题解题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审题能力。指导小学生快速审清题意,科学有效地理清解题思路,成了中高年级数学老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应用题;数学学习;审题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93-02
许多学生对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困难重重,难以入手。如何沟通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本质上把握实际问题,找准内在的数量关系,从而提炼出一定的解题思想,使学生从“知识型”、“问题型”的层面上升到“能力型”,为正确解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指导小学生快速审清题意,找到科学的解题方式方法,审题能力至关重要。
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题审题能力,可以采用以下的指导策略。
一、读题,审题前提
从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多年,特别到毕业班总复习,阅读能力对于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在阅读和理解数学内涵方面能力较差。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阅读,在数学教学中不应被忽视。许多学生读题时一目而过,未加理解就盲目地按已知条件去碰数,其实这是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制约,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形成。
1.读准题。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来说,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读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学困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数学阅读过程是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读题,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样学生才能明确题意,提高数学意识,感知数学语言。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应做出明确的规定,高年级则宜加强个别点读和自我默读的训练,尤以默读为主。要不漏关键字,因为数学题目中多读一字或少读一字,意思可能会大相径庭。要弄清题目情节,理清题目结构。
例1:一根铁丝长120米,用去 ,还剩多少米?例2:一根铁丝长120米,用去 米,还剩多少米?上述两题一字之差,题意两样,解法和结果也不同。如果不认真读题,粗心的学生就会错解。学生认真读题,观察比较,就会发现“用去 ”与“用去 米”的不同了。
2.找标记。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重点下面做标记,由此找到好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如题目中的比较容易忽视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可加着重号,可为正确理解题目、以引起注意起到警示作用。例如:某车间原有工人420人,技术革新后,精简84人。精简百分之几?题目中“精简”一词是关键,需要“翻译”。“精简”之意是谁比谁少了。通过“翻译”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此题的含义。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特殊字句如:“占”、“相当于”、“比——多(少)几分之几”等关键词。画出单位“1”,这样数量关系清楚,正确列式就不难了。
3.复述表达。表述是读题的延伸,是对学生读题效果的检验和题意理解程度的反馈。突出说理,转化数学语言。因此,教师可选择成绩上、中、下的学生分别表述,要求他们不看题目,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意思、情节复述一遍,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通过有声言语活动,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意义达到正确完整的理解。如:某工厂今年年产值10万元,比去年多25%,今年比去年的产值多多少万元?对这类题目,学生出现错误概率大。所以可以改变一下题,从便于学生理解的角度表达知识点:某工厂今年年产值10万元,今年比去年多的产值占去年的25%,今年比去年的产值多多少万元?这样学生不会在“谁占谁的几分之几”的迷宫里绕圈了。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题意,从正逆两方面表达题意,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二、析题,审题的核心
析题,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一步。因此,要让学生学会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使数量关系更直观地显示出来,减缓思维坡度。学生会正确分析,开列条件、问题,找出数量关系词语,也就有了解题思路了。
1.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随着学生思维自觉性的增强,在审题时,不仅要读懂题意,而且在头脑中通过分析要综合建立已知和未知的桥梁,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审题的核心,也是解应用题思维过程的核心环节。例如:果园里有苹果树240棵,梨树的棵数相当于苹果树的 ,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 ,桃树有多少棵?让学生思考解法只凭模仿记忆难以解决,应让学生对应用题的句子分析,分层理解,感悟数学事理。
想:梨树是谁的 ,第一个单位“1”的量是什么?已知量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乘还是除法)?关系式是怎样?这样就可以先算出梨树的棵数:240× =150(棵)。再想:桃树是谁的 ,第二个单位“1”的量又是谁?已知量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因为第二个单位“1”的量是梨树的棵数,即单位“1”的量已知,所求量是桃树有多少棵,它的对应分率是梨树棵数的 。这样,综合起来列式计算是:240× × 。
2.借助图示,审题突破。应用题呈现的问题情境总是精练、概括、抽象的数学语言,给题意的理解带来困难。这就要求将应用题包含的信息转化成一定的直观形象——线段图,依靠对直观的感知来支持抽象思维,化抽象语言到具体、形象、直观的图形,使审题到位、有所突破。在审题时有了图示这一具体形象的中介力量,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结合题意,建立数学模型、构造数学算式。
例题:甲、乙两辆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56千米/小时,乙车48千米/小时,两车在离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画图分析:
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得知:(1)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多少千米?56-48=8(千米);(2)两车相遇时甲车比乙车一共多行多少千米?32×2=64(千米);(3)两车共行多少小时?64÷8=8(小时);(4)东西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56+48)×8=832(千米)。
这样借助画图来分析、整理,根据规律很快就获得了答案。
3.比较明异,深入审题。如果在审题时,引导学生对表述相近的不同题目或题目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总结其规律,那会使审题能力得到新的提升。
总之,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优秀就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一种养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会审题、有突破,对应用题的解题少走或不走弯路,提高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endprint
摘要:任何一道数学问题的求解,首先是从认真审题开始,但是面对题面表述较复杂的题目,许多学生的理解能力明显不足。因此,为正确解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应用题解题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审题能力。指导小学生快速审清题意,科学有效地理清解题思路,成了中高年级数学老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应用题;数学学习;审题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93-02
许多学生对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困难重重,难以入手。如何沟通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本质上把握实际问题,找准内在的数量关系,从而提炼出一定的解题思想,使学生从“知识型”、“问题型”的层面上升到“能力型”,为正确解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指导小学生快速审清题意,找到科学的解题方式方法,审题能力至关重要。
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题审题能力,可以采用以下的指导策略。
一、读题,审题前提
从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多年,特别到毕业班总复习,阅读能力对于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在阅读和理解数学内涵方面能力较差。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阅读,在数学教学中不应被忽视。许多学生读题时一目而过,未加理解就盲目地按已知条件去碰数,其实这是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制约,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形成。
1.读准题。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来说,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读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学困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数学阅读过程是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读题,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样学生才能明确题意,提高数学意识,感知数学语言。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应做出明确的规定,高年级则宜加强个别点读和自我默读的训练,尤以默读为主。要不漏关键字,因为数学题目中多读一字或少读一字,意思可能会大相径庭。要弄清题目情节,理清题目结构。
例1:一根铁丝长120米,用去 ,还剩多少米?例2:一根铁丝长120米,用去 米,还剩多少米?上述两题一字之差,题意两样,解法和结果也不同。如果不认真读题,粗心的学生就会错解。学生认真读题,观察比较,就会发现“用去 ”与“用去 米”的不同了。
2.找标记。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重点下面做标记,由此找到好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如题目中的比较容易忽视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可加着重号,可为正确理解题目、以引起注意起到警示作用。例如:某车间原有工人420人,技术革新后,精简84人。精简百分之几?题目中“精简”一词是关键,需要“翻译”。“精简”之意是谁比谁少了。通过“翻译”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此题的含义。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特殊字句如:“占”、“相当于”、“比——多(少)几分之几”等关键词。画出单位“1”,这样数量关系清楚,正确列式就不难了。
3.复述表达。表述是读题的延伸,是对学生读题效果的检验和题意理解程度的反馈。突出说理,转化数学语言。因此,教师可选择成绩上、中、下的学生分别表述,要求他们不看题目,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意思、情节复述一遍,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通过有声言语活动,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意义达到正确完整的理解。如:某工厂今年年产值10万元,比去年多25%,今年比去年的产值多多少万元?对这类题目,学生出现错误概率大。所以可以改变一下题,从便于学生理解的角度表达知识点:某工厂今年年产值10万元,今年比去年多的产值占去年的25%,今年比去年的产值多多少万元?这样学生不会在“谁占谁的几分之几”的迷宫里绕圈了。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题意,从正逆两方面表达题意,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二、析题,审题的核心
析题,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一步。因此,要让学生学会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使数量关系更直观地显示出来,减缓思维坡度。学生会正确分析,开列条件、问题,找出数量关系词语,也就有了解题思路了。
1.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随着学生思维自觉性的增强,在审题时,不仅要读懂题意,而且在头脑中通过分析要综合建立已知和未知的桥梁,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审题的核心,也是解应用题思维过程的核心环节。例如:果园里有苹果树240棵,梨树的棵数相当于苹果树的 ,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 ,桃树有多少棵?让学生思考解法只凭模仿记忆难以解决,应让学生对应用题的句子分析,分层理解,感悟数学事理。
想:梨树是谁的 ,第一个单位“1”的量是什么?已知量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乘还是除法)?关系式是怎样?这样就可以先算出梨树的棵数:240× =150(棵)。再想:桃树是谁的 ,第二个单位“1”的量又是谁?已知量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因为第二个单位“1”的量是梨树的棵数,即单位“1”的量已知,所求量是桃树有多少棵,它的对应分率是梨树棵数的 。这样,综合起来列式计算是:240× × 。
2.借助图示,审题突破。应用题呈现的问题情境总是精练、概括、抽象的数学语言,给题意的理解带来困难。这就要求将应用题包含的信息转化成一定的直观形象——线段图,依靠对直观的感知来支持抽象思维,化抽象语言到具体、形象、直观的图形,使审题到位、有所突破。在审题时有了图示这一具体形象的中介力量,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结合题意,建立数学模型、构造数学算式。
例题:甲、乙两辆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56千米/小时,乙车48千米/小时,两车在离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画图分析:
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得知:(1)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多少千米?56-48=8(千米);(2)两车相遇时甲车比乙车一共多行多少千米?32×2=64(千米);(3)两车共行多少小时?64÷8=8(小时);(4)东西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56+48)×8=832(千米)。
这样借助画图来分析、整理,根据规律很快就获得了答案。
3.比较明异,深入审题。如果在审题时,引导学生对表述相近的不同题目或题目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总结其规律,那会使审题能力得到新的提升。
总之,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优秀就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一种养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会审题、有突破,对应用题的解题少走或不走弯路,提高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endprint
摘要:任何一道数学问题的求解,首先是从认真审题开始,但是面对题面表述较复杂的题目,许多学生的理解能力明显不足。因此,为正确解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应用题解题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审题能力。指导小学生快速审清题意,科学有效地理清解题思路,成了中高年级数学老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应用题;数学学习;审题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93-02
许多学生对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困难重重,难以入手。如何沟通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本质上把握实际问题,找准内在的数量关系,从而提炼出一定的解题思想,使学生从“知识型”、“问题型”的层面上升到“能力型”,为正确解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指导小学生快速审清题意,找到科学的解题方式方法,审题能力至关重要。
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题审题能力,可以采用以下的指导策略。
一、读题,审题前提
从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多年,特别到毕业班总复习,阅读能力对于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在阅读和理解数学内涵方面能力较差。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阅读,在数学教学中不应被忽视。许多学生读题时一目而过,未加理解就盲目地按已知条件去碰数,其实这是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制约,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形成。
1.读准题。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来说,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读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学困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数学阅读过程是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读题,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样学生才能明确题意,提高数学意识,感知数学语言。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应做出明确的规定,高年级则宜加强个别点读和自我默读的训练,尤以默读为主。要不漏关键字,因为数学题目中多读一字或少读一字,意思可能会大相径庭。要弄清题目情节,理清题目结构。
例1:一根铁丝长120米,用去 ,还剩多少米?例2:一根铁丝长120米,用去 米,还剩多少米?上述两题一字之差,题意两样,解法和结果也不同。如果不认真读题,粗心的学生就会错解。学生认真读题,观察比较,就会发现“用去 ”与“用去 米”的不同了。
2.找标记。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重点下面做标记,由此找到好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如题目中的比较容易忽视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可加着重号,可为正确理解题目、以引起注意起到警示作用。例如:某车间原有工人420人,技术革新后,精简84人。精简百分之几?题目中“精简”一词是关键,需要“翻译”。“精简”之意是谁比谁少了。通过“翻译”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此题的含义。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特殊字句如:“占”、“相当于”、“比——多(少)几分之几”等关键词。画出单位“1”,这样数量关系清楚,正确列式就不难了。
3.复述表达。表述是读题的延伸,是对学生读题效果的检验和题意理解程度的反馈。突出说理,转化数学语言。因此,教师可选择成绩上、中、下的学生分别表述,要求他们不看题目,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意思、情节复述一遍,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通过有声言语活动,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意义达到正确完整的理解。如:某工厂今年年产值10万元,比去年多25%,今年比去年的产值多多少万元?对这类题目,学生出现错误概率大。所以可以改变一下题,从便于学生理解的角度表达知识点:某工厂今年年产值10万元,今年比去年多的产值占去年的25%,今年比去年的产值多多少万元?这样学生不会在“谁占谁的几分之几”的迷宫里绕圈了。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题意,从正逆两方面表达题意,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二、析题,审题的核心
析题,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一步。因此,要让学生学会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使数量关系更直观地显示出来,减缓思维坡度。学生会正确分析,开列条件、问题,找出数量关系词语,也就有了解题思路了。
1.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随着学生思维自觉性的增强,在审题时,不仅要读懂题意,而且在头脑中通过分析要综合建立已知和未知的桥梁,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审题的核心,也是解应用题思维过程的核心环节。例如:果园里有苹果树240棵,梨树的棵数相当于苹果树的 ,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 ,桃树有多少棵?让学生思考解法只凭模仿记忆难以解决,应让学生对应用题的句子分析,分层理解,感悟数学事理。
想:梨树是谁的 ,第一个单位“1”的量是什么?已知量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乘还是除法)?关系式是怎样?这样就可以先算出梨树的棵数:240× =150(棵)。再想:桃树是谁的 ,第二个单位“1”的量又是谁?已知量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因为第二个单位“1”的量是梨树的棵数,即单位“1”的量已知,所求量是桃树有多少棵,它的对应分率是梨树棵数的 。这样,综合起来列式计算是:240× × 。
2.借助图示,审题突破。应用题呈现的问题情境总是精练、概括、抽象的数学语言,给题意的理解带来困难。这就要求将应用题包含的信息转化成一定的直观形象——线段图,依靠对直观的感知来支持抽象思维,化抽象语言到具体、形象、直观的图形,使审题到位、有所突破。在审题时有了图示这一具体形象的中介力量,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结合题意,建立数学模型、构造数学算式。
例题:甲、乙两辆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56千米/小时,乙车48千米/小时,两车在离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画图分析:
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得知:(1)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多少千米?56-48=8(千米);(2)两车相遇时甲车比乙车一共多行多少千米?32×2=64(千米);(3)两车共行多少小时?64÷8=8(小时);(4)东西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56+48)×8=832(千米)。
这样借助画图来分析、整理,根据规律很快就获得了答案。
3.比较明异,深入审题。如果在审题时,引导学生对表述相近的不同题目或题目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总结其规律,那会使审题能力得到新的提升。
总之,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优秀就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一种养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会审题、有突破,对应用题的解题少走或不走弯路,提高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