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艺+张敏
摘 要 “班”是学校的基本细胞,班级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者,班级工作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班集体的和谐。班主任的工作纷繁复杂,要想实现班级真正达到和谐,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必须细致而深入,要细入学生的个性、情感、家庭、生活、成绩,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并得到学生认可,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真正建立起和谐的班集体。
关键词 学生心理 班级管理 和谐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116-03
“班”是学校的基本细胞,班级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者,班级工作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班集体的和谐。一个班集体的和谐程度将对班级的发展趋势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集体形成得好,基础打得牢,班级工作就会蒸蒸日上,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潜力自然也就会发挥出来;反之,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问题、矛盾将层出不穷。
要想实现班级真正达到和谐,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必须细致而深入,要细入学生的个性、情感、家庭、生活、成绩,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并得到学生认可,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的班集体。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如何抓住学生心理形成和谐的班集体,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重视学生心理,营造和谐班集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众所周知,师生关系具有很强的情感特征,师生间情感的强度和积极性变化反映着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的远近。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之人。从心理学看,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领域,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乐意的、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才能提高班集体的整体效益,增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师生间的心理互动作为一种动力系统就决定着师生间心理互动的形式及其角色行为,并最终影响教育的结果。
如果师生之间具有和谐的关系,学生对教师充满信心,把教师视为知己朋友,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把这种情感通过多种方式反馈给教师,教师便会不断增强其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心,为学生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且教师在与学生良好的合作过程中也体验着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并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体现其劳动价值;学生也会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此即“教学相长”。 师生间的这种双向心理互动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师生正是在这一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交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相反,如果师生彼此缺乏心灵的沟通,教学劳动就会成为缺乏效果的劳动,进而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否定态度。更有甚者,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会使师生产生破坏性冲突,冲突的结果使教师无法专注于教学,并处于紧张不安和激怒状态,甚至会使消极情感泛化,对工作产生厌倦和懈怠,继而引起学生的不满。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的影响会在师生间的心理互动中产生“情不通理难达”“恨及和尚,殃及袈裟”的结果。
总之,对师生关系进行心理学思考的积极意义在于,不仅使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能兼顾多个角度审视师生关系问题,而且也能使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以此为基点,更新教育观念,发挥师生间心理互动的教育影响作用,置师生于充满情感氛围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学相长。
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1.重视群体提升,忽视个别案例
大多数学生家庭情况良好,生活条件优越,孩子的身体、智力发育良好。老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研究的多,心理活动规律把握的较好,制定教育方案齐全。而另一少部分学生,由于智力因素或生活环境(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等)等原因,在成长过程中收到非正常因素的干扰,心理上有着这样那样的创伤或障碍,表现为行为上的自卑、孤独、无上进心等。他们普遍纪律差,成绩低。理论上讲,对这些群体心理教育应引起足够重视。而实际情况是:教育他们的周期长,难度大,见效慢,耗费的精力多。班主任工作繁杂,压力大,为完成教学管理任务和各种教学质量指标,往往只关注大多数学生。而这少部分学生有意无意的被忽视掉了,这样便构筑了班级教育的盲点,其负面效应是使得部分学生产生错觉,导致心理异化,社会适应力差。同时也使他们失去了自信,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一方面给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而另一方面对他们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也构成一定的障碍。成为和谐班集体潜在的消极、矛盾因素。
2.重视权威,忽视学生意识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要求很高,过程长、专业性强,因而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承担。班主任从其工作特点及专业水平出发,比较适合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工作,对正常的学生或一些轻微不健康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使他们掌握调节不良心理状态的方法,从而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恢复到健康、良好的状态。 但班主任做学生的“心理医生”不能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医生,他(她)们只是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工作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不少班主任因为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自认为经验丰富,在个别辅导和咨询的过程中,以权威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批评指责,或者滥用同情心一味地安慰、劝告,从而出现“我说你听”的局面。有些班主任经常叹息,现在中学生难教育,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行,不知如何是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心锁”没打开。倾听学生的心声,换位理解学生。要知道,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是永远不会过时的。endprint
3.重视学校教育,忽视家长能力
经常有家长对班主任说:“老师,这孩子我是管不了了,只有交给您了!”班主任多半会当真,于是很多时候不寻求家长的配合。其实,家长说这话时的心情多半是焦虑的、无奈的。而作为班主任万不能接过话头说:行,我替你来管。因为没有家长配合的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和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这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因此,探讨如何通过家校合作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班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班主任要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正确的方法,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如同“大禹治水”,宜“疏”忌“堵”,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需要堵,但更需要导。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孩子观”,把孩子当作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度”。孩子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生活,感到自己的独立要求得到理解,就能和家长格外亲切,两代人的感情就会得到协调,家庭的和谐也影响和促进了班集体的和谐。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1.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心理教育知识。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调查了298名中学教师和48名师范大学在校生,61.2%的人缺少心理学知识,可以说心理学知识缺乏是普遍现象。而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中学校园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行为时有发生,这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
班主任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就难以真正的营造出和谐的班集体。教师对心理学了解不够,对学生研究不透,缺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学生的特点,那就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教育和教学,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班级建设。而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较好的识别孩子的心理活动,并采取恰当的手段应对。所以,时代给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了解学生,首先了解学生心理;要传授知识,首先学习学心理学。
2.注重师生语言交流艺术,提升亲和力
师生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它因教育而生,又为教育而存。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承担着“教”的社会角色,学生承担着“学”的社会角色。教师和学生对角色的期待产生角色意识。教师和学生在角色意识的支配下,彼此又作出行为抉择,“我应该……”“我不能……”。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单一个“受”字就使教师处在心理的上位,学生处在心理的下位,使师生间存在着天然的心理位差。更何况班主任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又被赋予了管理学生的权力,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中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置于半依赖的境地。所以班主任的亲和力决定了师生关系的距离及和谐。所谓亲和力,指的是一种亲切和谐的力量,它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个性的关爱、情感的维系、理性的开拓,从而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进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在师生交流话语中存在着很多的病理现象,比如教师的批评和教育的方式若带有极端性特征,这种教育往往带有压服的性质,使的教育对象产生逆反强烈心理,同时自卑心态加剧,促成心理障碍形成。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困难,一旦产生交流困难,师生关系也就日渐紧张,甚至恶化。建立师生和谐关系,融通师生情感,师生之间和谐的话语交流成为重要因素。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3.创设条件与机会,营造和谐班风
首先,班主任要取得学生的信赖、认同,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相适,亲近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平时对待学生的态度,要保持热情、温和、亲切,处理事情即使是一些细节都要公正、客观、理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富有人情味。学生只有在心理上、感情上接受老师,才会主动打开心扉,畅所欲言。
其次,班主任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具有目的性、阶段性、针对性、发展性的教育方案,将其纳入班级德育的工作系列,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规律、现实存在的问题等,通过专题讲座、班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常规的、系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状态的调节方式的辅导,每个年级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解决的是学生中普遍的、共性的问题,着眼点是预防和发展。
再次,在对个别学生进行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创造一种平等、轻松、和谐安全的氛围,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与倾诉,以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的目的。班主任要充分信任、尊重、理解学生,专注地聆听学生的心声,恰到好处地疏导,让学生自觉、自知、自助、自学,从而自制、自尊、自信,促进学生挖掘潜力,成长成熟。这一过程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心理障碍的信心。
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无疑要从许多方面去努力,也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如果能树立新理念开辟新思维,从学生心理入手,在适合时候以多种途径去营造和构建和谐的班级,那么在班集体建设这块乐土上,我们定能做一名适应时代发展的班级领航员。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