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激发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途径

2014-09-03 15:00李阳
课外语文·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寓教于乐兴趣

【摘要】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而,目前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正渐渐消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语文,是每一位教师的心愿。笔者从兴趣入手进行探究,拟从教师形象和课堂导入这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兴趣;中学语文教学;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我国明代大学者朱熹也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精神振奋起来,就能使之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此,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所以,激发兴趣对于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学生则常常成为课堂上的听众和记录员。事实上,教师无意中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巨大的知识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这常常使学生陷入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最终,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不愿动脑,不肯发言,教室里“万马齐喑”。

要想学生愿学、乐学语文,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渐渐爱上语文,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反过来又必然会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此,笔者想分享几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学高为师,德高是范”,教师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师爱无言,润物无声

陶行知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师人格的核心。爱,是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学生的心灵;爱,是和风细雨,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都是教师表达爱的方式。总之,老师应给学生多一点尊重、欣赏、信任和耐心,少一点批评、挑剔、怀疑和愤怒。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美化形象,内外兼修

教师的形象包含外在的衣着、仪表、言谈、举止和内在的学识、修养、风度和气质。因此,教师的美好形象来自于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师的衣着仪表、讲课风度、学识水平、字体板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学效果。教师的美好形象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代高中生追求时尚、关注流行。因此,教师的衣着打扮也应与时俱进,常变常新。这样,不仅会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便于师生的沟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认同。

(三)幽默风趣,开朗乐观

幽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幽默尤其重要。首先,语文教师的幽默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进而形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其次,语文教师的幽默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学生的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再次,语文教师的幽默是语文课堂上开出的美丽花朵,它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人格美的外在表现;最后,教师的幽默更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和乐观豁达的气度。

二、打造巧妙的课堂导入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课堂导入对于整节课的教学而言,显得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多样,笔者曾做过以下的尝试:

(一)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进而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设置悬念力求“新”“奇”,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我在讲授陆蠡的《囚绿记》的导语:师:大家请看大屏幕,我的电脑桌面是什么颜色?生:绿色。师:绿色代表着什么?生:生命、希望。师:没错,如果说白色代表着纯洁、红色代表着热情、紫色代表着神秘,那么绿色就代表着希望。那么,既然绿色如此美好,作者为何还要把它囚禁起来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探个究竟吧!

又如,在教学《诗经·氓》时,可说:“诗中的女子聪明贤惠,勤劳专一,可是为何最后被抛弃了呢?”学生难免好奇,便会积极阅读,展开讨论。于是,一堂课的基础就打下了。

(二)故事激趣法

用小故事来导入课文,轻松、幽默、以小见大,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拿来主义》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有一次他出访法国时,在宴会上被外国记者提问。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答道:“不!人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冯先生机智幽默的回答,博得满堂彩!没错,我们在学习时应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用鲁迅先生的话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

(三)音乐陶冶法

音乐是有声的诗,美妙的音乐令人陶醉。欢快的曲子令人愉悦,悲伤的曲子令人伤感。因而,音乐能迅速将人们带入某种情境中。如《雨霖铃》的导入语可以这样设计:教师上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天籁童声),清新、纯净而又略带伤感的曲子,再配上教师深情的朗诵与讲解: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生离死别是艺术作品中永恒的话题,“死别”固然令人伤痛,但“生离”更令人唏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一起去感受古人笔下的离情别绪吧!再如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可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导入;《琵琶行》,可用古琴曲《高山流水》导入。总之,音乐导入不仅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是融德育、智育、美育于一炉,效果显著。endprint

(四)创设情境法

现在的语文教学,教师更加注重情感投入,旨在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饱含情感的语言或画面,就像一支动人的曲子,静静流淌在学生的心中,令他们难以忘怀,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语文。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只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就能触碰到学生心中最柔软的所在,进而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背影》时,我先给大家放了一小段视频,台湾留美学生纪柏舟创作的亲情动画小短片《光之塔》,没有声音,且只有七分三十秒,大家看得很认真,教室里安静极了,到结尾时,甚至有不少女同学在悄悄抹眼泪……这时,教师可以小结道:家如小岛,亦如灯塔,永远是游子回归的坐标。父亲的爱深沉绵厚,如大海般宽广,如大地般静默。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朱自清的《背影》,一起去感受那深沉而伟大的父爱吧!

(五)时事导入法

语文教学要立足大语文观,与时俱进,联系现实,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心民生的情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例如,在教授《短文三篇·热爱生命》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昨天同学们刚刚进行了一场“地震逃生”的演习,今天恰巧是“5·12”汶川大地震的两周年纪念日。尽管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两年了,可是,我们对那些掩埋在废墟中仍然顽强活下来的人们,仍然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活了下来?没错!是顽强的毅力,更是对生命的热爱!那么,为什么要热爱生命?如何热爱生命?一起走进法国思想家蒙田的《热爱生命》,看看前人是如何解读的。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有爱心、真情,也要讲究方法,尽量要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激发,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语文课堂也会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高霞,杨明全.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王道俊,郭义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5).

作者简介:李阳,1982年生,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中级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寓教于乐兴趣
“寓教于乐”理念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