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秀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朗读,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标志。“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通道。本文作者首先对语文课堂中“朗读”的状况进行审视与反思;接着具体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揣摩文本内涵,领略形式之美”这一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朗读指导;情感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朗读,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标志。朗读,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是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朗读的真正目的是“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二、对语文课堂中“朗读”状况的审视与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们逐渐开始关注“朗读”这种语文学习方式,不同形式的读书声音回响在了语文课堂上。这种现象体现了朗读的回归,然而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诸多语文课堂上,教师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朗读的真正目的与意义,使朗读活动流于形式,朗读的真正作用没有得以发挥,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
现象之一:朗读时间短暂,有匆匆走过场之嫌。老师教学一篇课文,总是按部就班地遵照“整体朗读——局部分析——整体朗读、总结”的程序展开自己的教学,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得朗读成为一种机械的程式,对于有效地促进学生把握文本所发挥的作用不大。譬如,一位老师执教《再塑生命的人》,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把文章读完,读后畅谈感受。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朗读来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面对这一篇幅较长的散文,在短短5分钟内浏览一遍都不易做到,何谈出声朗读?这样的朗读定然不会达成“整体感知”的目的,读后的感受当然也不会产生。
现象之二:朗读目的不明确,有为朗读而朗读之嫌。如教学《岳阳楼记》,一位老师运用了欣赏朗诵录音、范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课堂上很有“读”的氛围。但是,教师对每一次朗读却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让学生一遍遍读的目的即对学生朗读感悟的促进作用是什么,也没有做到了然于胸。不管文章体裁或文笔特点,也不论是整体感知抑或是语段欣赏,动辄就安排齐读或自由朗读。有的时候,朗读甚至成为调节课堂教学时间的一种调节手 段——教学时间比较宽裕,就多读几遍,没有时间就少读甚至不读。
现象之三:朗读指导的有效性缺失,有纯粹传授朗读技巧之嫌。笔者发现在一些阅读课堂中,执教老师总喜欢让学生“大声地读”“读出感情”,甚至进行纯技术的指导,诸如语速及语调的把握、重音的处理等,其实这种要求或指导是苍白无力的,究竟如何才能读出文章中蕴含的感情,执教者却没有给予比较到位的指导,在学生读过之后也没有提出合理的评价与有效的指导。笔者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细致入微的指导、生动的示范和学生亲身的实践,而应拒绝反复、机械、无效的“复读”。这样的朗读方式是小和尚念经式的,学生有口无心,只是嘴里发出声音而已,何谈“用心”“用情”?
三、通过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揣摩文本内涵,领略形式之美
1.朗读指导,应关注学生情感的融入。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个方块式的认知符号,更是蕴含着情感与理趣的音符。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获取真切的感受与体验,才能真正步入朗读的境界,享受朗读的趣味,领略文本表达形式之美。“要读出自己的感情”,这“感情”不是因为教师提出了“要求”就会实现的,而要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与点拨,学生方能体悟、品味出来。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笔者抓住“蹒跚”这个普通的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语境,体悟其中蕴含的“父爱”及“愧疚”等丰富情感,然后再进行尝试朗读,在读中悟、悟中读,学生就渐渐感受到了其中“淡淡的哀思”。关注学生情感的融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捕捉文本的情感基调,此乃朗读感悟之基础。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与生活体验,透过文本中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形象,让文本中的人、事、景、物活脱脱地立在学生眼前。如教学《桃花源记》,笔者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桃花源的优美景色及淳朴人情;教学《春》,笔者则引导学生通过回味儿时在母亲怀抱中的那种惬意的享受来体会春风柔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一次次动情的朗读来感悟春天的气息。这些策略的运用都能够很快地把学生引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让文本中的情感激荡着学生的心扉。
2.朗读指导要追求务实、有效。朗读指导不纯粹局限于技巧方面,而更应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技巧是表层的东西,而感悟语言环境下的文字的内涵则是更为重要的。“导”与“练”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教师要有效地将“导”“练”融为一体,把朗读技巧的传授与阅读理解、情感体验融为一体。阅读指导过程中,要做到“读”“思”结合、“读”“品”结合,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本语言的内涵及表达上的魅力。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咀嚼、欣赏文本语言,进而加深对文本语言的感悟与理解。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朗读,可以促使学生享受文本语言在音韵、气势、节奏等方面的美感,进而发现汉语言独特的表现魅力,增进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感情。如教学朱自清的《春》,笔者引导学生运用词语改动(如把“钻”改成“长”)、变换句式、增减辞格(如把“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温柔的”)等方法,进行对照朗读,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文本用语之精当,表达之巧妙,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及语感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朗读能够促使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并与作者、与文本展开积极的交流、对话。
四、结语
朗读的过程就是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会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营造的境界,领悟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领略文本恰到好处的表达形式。教师应杜绝阅读课堂中的朗读教学安排的随意性,而要追求科学性和有效性。要把朗读视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到设计合理,安排得当,真正发挥朗读训练对于形成语文素养的促进作用。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