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的重要任务。所谓“整体把握”,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整体观、全局观。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让学生有从整体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主旨的意识和过程,即使字词句的教学也应该服从于文章的主旨——也就是全文这个整体。无论是语文阅读展示课,还是家常的阅读课,都多多少少都有字词句教学与整篇课文的教学相脱离的状况。这种状况有两种表现:有时字词句的讲解太过散乱,虽然字词句也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阅读课上还是要服从大局;有时又过于重视篇章的阅读分析,轻视甚至忽视了字词句的理解,造成课文教学不够细腻深刻。
整体和部分有着互相交融、互相支撑的关系。这里说的“整体”就是指“全篇”。“全篇”意识就是要领悟作者行文的意图。只有很好地领悟了全篇的主旨,我们才能不偏离阅读教学的方向。“部分”就是指组成全篇的字词句,包括标点等。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部分为整体服务。只有准确地运用好字词句才能写好全篇文章,才能反映出作者的奇思妙想,文章才有鲜活的生命力。相同的字词句在不同的文章里表达出的意思和含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把字词句单独拎出来展开教学,脱离了“整体”,全篇的阅读就支离破碎。同理,我们在对整体(全文)进行解读的时候,同样离不开字词句的支撑。学生词句还不明了,如何去读懂篇,进而从整体、全局去把握全文呢?因此,全篇和字词句、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相得益彰。
既然,整体和部分如此重要,那在具体的每一篇课文中,我们如何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呢?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个个部分构成,既不忘有整体的部分,又不放弃有部分的整体,既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也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简而言之,我们在教学一篇文章时必须有从“整体感知”到“部分理解”再到“综合深化”的阅读认知过程。
一、从整体研究部分
阅读课堂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文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全篇文章脉络清晰明了,表达的意蕴明显、容易掌握,我们可以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教学思路。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条理非常清晰的,可首先掌握整体,找到中心,再理清全篇结构,最后紧扣文中重点词句,深化全篇,提升整体认识。具体的步骤是:
1.通读全篇,迅速找到全篇的中心句。
2.为什么课文的题目用《美丽的小兴安岭》,而不是《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可写的东西非常多,丰富的物产、广袤的土地等。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的侧重点是什么?
有了这样的开课提问,学生能迅速地把握整体。脉络清晰的文章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把握“整体”。接着,由中心句出发摸清全篇的行文思路——
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小兴安岭的美丽呢?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小兴安岭每个季节的特点吗?
这样,抓住全篇的主体部分,进行深入领悟。最后,提出问题:
你最喜欢小兴安岭的哪个季节?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季节,细细品读;并在你喜最欢的句子下面写上感受。
这样的阅读课堂从整体切入,将字词句融入全篇,既能从全局来把握整体,也能把课文的主旨落实到每一个字词句中,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有整体有部分,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从部分研究整体
我们的课文中有很多类似散文的课文,它们没有特别明显的主线,文章的构思和行文不受拘束,天马行空,给小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一般来说,这样的课文比较适合从部分入手去牵动课文的全篇。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为例子。
1.请你把课文多读几遍。你能找到全文的关键语句吗?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一步让学生抓住全篇的重点词 “甲天下”。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理解了“甲天下”,才能顺利地领悟下文。
2.桂林的什么景色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水呢?
这是围绕已经找到的重点词句“甲天下”去理清全篇的脉络。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把握全篇的整体脉络和结构。学生理清了脉络:桂林的山——奇、秀、险;水——静、清、绿。
3.从写桂林山水的段落里圈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同桌合作理解这些词语。观看桂林山水美景的视频,欣赏桂林山水的美,向别人介绍桂林山水的美,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这样从部分到整体,既能把看似形散的课文用一个词句“甲天下”整合起来,同时不忘记理清全文组成的各个部分,并在感受山水美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词句,提高语文素养。
不管是从整体到部分还是从部分到整体,其实都是教学的一个部分。其本质就是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不论哪种体裁,不论哪个年级,我们都应这样去构建平常的语文阅读课堂,简约不简单,平常又不平淡。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