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写作本位”的单元读写结合探索

2014-09-02 02:54马传昌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4年9期
关键词:事物习作课文

马传昌

现在的语文教材以文选来组织单元,外挂写作练习,体现着“阅读本位”的观念。课堂教学的中心是阅读,几乎是讲读、感悟课文一统天下。读是读,写是写,读与写常常脱离。 “写作本位”的读写观强调: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才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有意识地往写作能力培养上迁移,尽量使阅读能力转换成说、写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能。基于“写作本位”教学观,本文把单元的课文和习作看做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为写择读,分点对接

站在写作本位的角度来设计单元的习作课和阅读课,需要把单元习作的能力点分解到课文的学习中,通过分点对接为本单元习作做好内容和技能的准备。

1.课的安排

读写结合的递进性原则告诉我们:通过读写迁移来达成语言表达的训练目标,要经历对语言表达特点的感性认识、语境辨析和模仿运用的阶段,这是由易到难的递进实践过程。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要求是:“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普通的事物值得写,选择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写一写,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你从中得到的感悟。”从中可知:选好材料、写清特点和表达感悟是写好本次作文的三个关键点。既联系习作关键点,又体现读写结合递进性原则的本单元课型设计如下:

⑴导读课目标:通过阅读教学的课例分析,学生能正确理解事物呈现特点的方式和表达感悟的写作意图。

⑵自读课目标:学生能找出课文中呈现事物特点的部分,并能具体说明写作意图。

⑶读写结合课目标:模仿课文中呈现事物特点的多样表达方法,写出作文片断。

⑷作文课目标: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物,能全面把握事物的特点,描写到位,感悟自然,议论有深度。

这样做我们基于以下考虑: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理解,二是熟练掌握。要正确理解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掌握必须反复实践。

2.点的对接

读写结合有“随文练笔”和“随文仿写”两种类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有读的要求,又有说或写的要求。“随文练笔”采用的是补白式和延伸式。这种类型的“写”是为“读”服务的。“随文仿写”中的“写”是以学会语言表达为目的的,即通过“读”进一步认识“写”的特点和方法。这种读写结合的形式必须要有读和写的对应训练点。要实现习作能力点和读写结合训练点的对接,在练习安排上要突出“随文仿写”。针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和五篇课文特点,我作了如下安排:

这样安排既体现整体上的通盘考虑,又有点对点的针对性。

二、找准落点,读写互动

要有效实施读写结合,不仅要解决“练什么”的问题,而且还要进一步解决“怎样练”的问题,即寻找读和写的对应训练点。

1.借古习今:心动辞发仿古文

本单元开篇就是小古文《学奕》,故事短小,加上标点刚刚83个字,但“五脏俱全”,有着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阶段,经过部分对比鲜明具体,结尾议论精短有力。文章富有情趣,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教学中,我们先用表情翻新读、文白对应读、摇头晃脑读等演绎“百读不厌”的情境;接着是模仿秀,教师客串导演兼主角,请两名学生做弟子,用夸张的手势配合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呈现课文内容,学生已然心动;最后的读写结合就水到渠成。

仿写从易到难,试着改编文中的某些句式开始。开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是个判断句,准确而简洁地介绍了人物。笔者用班中的一个学生做主角,作范例引路,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打开思路。

(1) 出示“弈秋,通国之善奕者也”。根据这个句式,尝试说话。

(一开始学生不会说,我就举例子引导)

师:轩慷,通班之善文(写作文)者也。

生:景予,通班之善唱(唱歌)者也。

师:能不能说说自己家里的人?

生:我爸,通村之善种(种西兰花)者也。

(2)“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是“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好)吗?

出示:是因为他的体力不如前一个人(大)吗?

师:用文言该怎么说?

生:为是其体弗若与?(学生大笑举手)

出示:是因为他(学)的时间不如前一个人吗?

生:为是其时弗若与?

(3)依照上面两种句式,每人写一个文言句子。

通过以上训练,学生有了精妙而又贴切的语言迁移模仿运用,觉得文言文不再是高不可攀,它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气息。这样为仿写全文做了有力的铺垫。此时,导向整篇的仿写也就瓜熟蒂落。

学诵

林岚,通校之善诵者也。使林岚诲二人诵,吕文琦专心致志,惟林岚之为听;林峰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琦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峰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一课的读写结合实践,先部分后整体。其中“虽与琦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峰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体现对议论的模仿。这样一事一议,先事后议,有事才有议,议中藏道理等作文表达方法无形中得到了渗透。

2.虚借实生:转化无形为有形

修辞有自己的规律,应把它当作一种写作技法训练。我们要避免赤裸裸地灌输概念,应提倡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运用修辞。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散文《匆匆》,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一系列修辞手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鲜明地描摹出时光匆匆流逝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无奈之情。化无形为有形,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而达到这一效果的途径显然是借助修辞。

借鉴文本的写作方法,我安排了一个练笔《我看见风在飞扬》。请看一个学生写的:

风在吹,吹到了我的脸上,像妈妈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天上的一幅幅画,都是风画的,它是一个多产的画家。风还是个运动员,大自然中除了光和电,谁都跑不过它。你瞧,呼的一声,它就赢了流水。河边的杨柳,摇晃着纤弱的身子,那是给风伴舞。风总要掀起我胸前的红领巾,一遍一遍翻来覆去地看。我伸出手时,风从我手指缝中过去,留下了凉爽;我桌上的书,被风翻着,它要看看我的新课本。我家的风铃,是风的最爱,一有兴趣它就会将风铃奏响。

经过修辞的转化,风不仅在课堂飞扬,也在学生的想象世界里飞扬,更可喜的是让修辞在学生的言语表达中飞扬。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吗?

3.编列提纲:疑中得理又悟情

在读写结合的迁移中,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谋篇布局。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课文是最好的范文。

《桃花心木》是本单元第三篇精读课文,文章从平常的生活小事中去感悟,获得人生的启示。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写作方法习得的引领定位一定要准确,这很重要。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跟其他的文章相比,有何特别之处?我觉得值得关注的是,在文章纵向的内容安排上,作者采用了“生疑——探疑——解疑——悟理”的结构方式。当然,本课还有借物喻人、首尾照应等写法特点。考虑到课堂时间,我只安排了练写提纲。

如,有具学生编列的《多余的爱必是伤》的提纲:

生疑:仙人球烂了。

探疑:烂的原因调查。

解疑:仙人球喜干,多浇水要烂根。

悟理:对仙人球多浇水是毁了它;对人给过多的爱是害了他(她)。

这样的文章架构好在哪里?正如一首经典的乐曲,分“起”“承”“转”“合”四部分,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确,就算再好的劝告、再深刻的道理、再有意义的话,如果反反复复、平白直叙地说,任何人都会觉得厌烦。但是,林清玄这么一位优秀的作家,他讲的道理,我们读着并没有觉得厌烦,因为他的文章匠心独具,一波三折!这就是文章的结构美之所在。

习作中需要的谋一段、谋一篇等能力,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获得。通过读写结合途径来获取谋篇布局的能力,可以说是阅读和写作的双赢。这样,以阅读推动写作,以写作反哺阅读,带来的只会是课堂的最优化。

4.立体效果:补写侧面衬正面

阅读教学中,要在仿写表达形式的多样性中练习表达能力。如,略读课文《顶碗少年》的关键词是“惊心动魄”, 主人公的三次表演过程都紧紧围绕着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行文脉络,有主线顶碗少年的正面描写,也有副线“碗的捣蛋”和“观众的反应”的侧面衬托。文中 “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等不同观看反应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等变化,以侧面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很大,烘托出少年技艺的高超。

在教学时,我设定了一课一仿写的目标和对应的“补写侧面烘托”的读写结合板块。

A.掰手腕的两个同学,眼睛圆睁,脸憋成了酱红色,手上青筋毕露。 。

B. 接过篮球的队员,突然快速运动,起步腾空,球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从球筐穿过。 。

学生从观看者和现场气氛等方面做了很好的补充。如针对“掰手腕”,学生笔尖流淌出一串串精彩的文字:

这个时候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凝滞了,“亲友团”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各为其主,拼命地喊着:“加油!加油!必胜!必胜!”喊声震耳欲聋。

围成一圈的同学们被比赛的气氛感染,有的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瞪圆了眼,生怕错过一个细节;有的还站到凳子上观战;矮个子的在外面急得又跳又叫。

两人僵持不下,教室中原来震耳欲聋的加油声全部停止了,教室里一片静寂。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盯着两只粘在一起的手上。听到的,只有紧张的心跳声。

针对“投篮”,其中有学生这样写道:

(前)“快接球!”“快接球!”观众边喊边急得跳了起来。……(后)“耶,球进了!漂亮,真是漂亮!”观众们高兴得手舞足蹈,挥起了大旗,敲起了锣鼓,个个都乐翻了天。

安排一易一难富有层次的两句补写练习,能力弱些的可选做 “掰手腕”一句,能力强的两句都做。这样,让学生有选择和表现不同才能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需求,既切合学情,又尽可能提高训练的密度和有效性。

5.模仿构段:特点形状后举例

教学时,要在理解感悟中领悟文本写法,唤醒学生积累,然后进行语用点的迁移运用。可以是句式仿写,可以是段式仿写,也可以是表达方式的仿写等。

《手指》一课的教学,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讨论的重点可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还可实践运用,进行小练笔。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个手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在领会写法的基础上,可安排相应的小练笔进行迁移运用。如可以采用如下设计:

仿写片段:

其实不光手指、牙齿,我们身边有许多事物也是这样。比如,我们的五官——耳、眉、眼、鼻、口,它们也姿态各异,性格迥然,各有特点,各有作用,各有长短,说不定还各有喜忧呢。如果你也像丰子恺先生那样写一写,一定也非常好玩吧!请选择五官之一,写一个片段。

三、习作反哺,对点评价

以上五次的读写结合练习对本单元作文的帮助是巨大的,从选好材料、写清特点和表达感悟三个方面都进行了对接,使得学生的作文有了铺垫,有了准备,水到渠成,写起来得心应手。

1.习作反哺阅读

阅读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写作是自内而外的意义表达,两者心理过程是逆向互通的。因此,习作也能反哺阅读。

写作能让学生对各类情感有一种亲身的体验,在阅读相关的文章时,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缩短,更能体会作者的心情及其想要表达的思想等,更能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写作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有了较强的语言能力之后,在进行阅读训练时,他们就能更好地把握文意,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

2.对点多层评价

在批改本次习作前,我先让学生来个对点作文自评,评价项目有:是否选了有感触的事物,特点是否全面,特点是否写清,感悟是否得到充分表达,议论是否由事物特点生发,每项满分10分。接着,小组互评,项目和个人自评一样,满分用五星表示。最后是老师的评语加百分制评价。当然,作文讲评课和单元读写结合回顾课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基于“写作本位”的单元读写结合系列课,实现了习作和阅读的无缝链接,学生的作文取得可喜的进步。阅读教学做到在文本中提炼写法,创设情境,读写结合;并把读写结合由零散、偶尔、平面、随意变成连续、常态、立体和有目的性,即做到课课有 “落点”,用单元习作串“点”成线,学期串线成系列。这样,将会极大地推动学生阅读与写作两方面能力的双赢发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事物习作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奇妙事物用心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