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秀梅
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甄别和策略的遴选,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储备工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文本解读需要阅读主体以不同身份、不同视角进行多维阅读,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方向、意蕴和境界。
一、以读者的视角闲适阅读
文本解读,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的身份,以轻松惬意的心态与文本进行自然对话,获取最为感性的审美体验。在非功利性的阅读中,体验作者的悠然情思,产生自身的阅读见解。
1.强化整体感知,摸清文本脉络
阅读接受学研究表明:阅读主体要从整体入手,从文本的主要内容入手,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文本脉络的把握。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读者在整体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深入文本,剥开其形式的外衣,探寻文本的行文之路。同时,以此为抓手感知文本内容的逻辑联系,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从而为文本深入研读奠定基础。
2.感知文本语言,习得文本意蕴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除了立意构思之外,最具特色的便是语言表达方面。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便是“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而,关注文本语言应成为阅读文本的核心任务,既要关注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艺术,也要关注语言表达的特色。例如,《姥姥的剪纸》一文,赞颂姥姥剪纸艺术以及体现作者与姥姥关系的语言,跟日常语言不同。只有在读者视角下读出不同的感受,才能生发引导学生品味体悟的意识。
3.践行多元理解,凸显个性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文本,由于读者生活经历、习惯个性的不同会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以普通读者解读文本,教师要放下一切包袱,感受文本的文化传统、生命经历以及天赋个性等,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凸显文本阅读的自主性与独到性。
二、以儿童的视角考量阅读
教师解读文本必须要回归儿童,以儿童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和情感元素来审视文本,实现文本解读的高效化。
1.考量学生的起点
语文教学切不可随心所欲,要在学生的认知起点上展开。文本解读就是要在文本信息内容与学生实际理解能力之间建立有效勾连。教师要充分考量学生能够读懂什么,对文本理解到怎样的程度。例如,一位从毕业班下来带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人有两个宝》一文时,直接提出“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殊不知,学生刚刚学完拼音,这种看似简单的要求应该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高级要求。之所以出现目标错位的现象,是因为文本解读起点考量的失位造成。
2.考量学生的盲点
由于受到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制约,儿童在阅读文本时总是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忽略文本重要的价值信息。而教师以儿童的方式阅读就要以儿童的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寻找可能出现的盲点,从而为确定富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例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有两段环境描写。学生自主阅读时,常常忽视这两段环境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教师如果以儿童的视角进行阅读,就会意识到学生对此处语段可能出现的盲点,从而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深入引导,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3.考量学生的趣点
文本解读要回归儿童,就要充分考量文本内容与儿童思维特点、情感意志以及认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关系,从而在文本中探寻出儿童最乐于接受、最感兴趣的内容,为课堂教学增值服务。例如,说明文《恐龙》一课,教师考虑到学生对恐龙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较感兴趣,而文本这些内容又简单易懂,无法发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求。于是,教师就让学生大量收集恐龙的资料,以恐龙解说员的方式历练自身的语言能力。
三、以教师视角甄别阅读
1.甄别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师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是基于读者视角和儿童视角基础上课程化阅读。作为教师,要从阅读中择取出富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从课标理念、文本特征、学段要求等宏观角度和编者意图、学生实际等微观视角确定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从这个角度衡量,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师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息息相关。只有教师从文本内容和语言外显形式入手,特别是从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文本的情感主题以及语言构建的特色入手,才能以文本解读为抓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甄别教学切入的选择
文本是一件艺术整体。语文教学应该根据自身的构成特点寻找最为合适的教学突破口,并据一点而入整体,实现阅读教学的全面突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及“情”“采”两个字。这是文本教学的切入点。“情”,即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意蕴;“采”,即文本所采用的独到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教师对文本的阅读应该努力开掘文本情感与语言的交融点和契合点,在“情”“采”交融中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例如,《清平乐·村居》一词以“醉”字展现了景色醉人、美酒醉人、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教学时,以“醉”字进行教学,有效支撑起了全词的语言表达和意境氛围,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经历读者、儿童、教师三重视角的文本解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文本的全面深入的解读,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