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甘保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针对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了什么是有效教学,然后就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而达到优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有效性;优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93-02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传授知识型切实向研究型、合作型教师转变,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备受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1]对此,教学论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认为:“历史教学向来都是‘投入大于‘回报,甚至可称为‘少(收益少)、‘慢(见效慢)、‘差(不实用)、‘废(忘得快)的学科。尽管人们从来都抬高它的潜效能,但‘背多分的事实谁也不能否认。因此,历史教学有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的法则,而是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2]其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与学生构成其基本要素,教师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要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如果师生双方都能从各自角度达到预期目标,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所谓“教什么”,就是教师要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怎么教”,是针对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以及步骤、手段等。以“辛亥革命”为例,新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如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课前布置探究课题,让学生搜集、准备论证材料,课堂上展示探究成果,组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道教学过程中,既明确了“学什么”,还懂得“怎么学”,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二、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1.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之所以造成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理解为“背多分”,关键因素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呆板、枯燥,历史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据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学生对历史知识很感兴趣,他们不感兴趣的是历史课。这对我们历史教师无疑是当头棒喝。显然,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历史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启发和诱导学生怎样去学习,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将来的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更新学习方法,注重能力培养。新的课改浪潮下,新的教学方法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有些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探索,有些是从国外引进的。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改变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传统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刻不容缓之势。以“探究式学习”为例:作为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而言,探究式学习方法既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还能够与学生一起,对历史教材中的经典、权威性的论断进行质疑,在质疑中去论证,去创新。教与学,自当乐在其中。[3]
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古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解无论多么透彻,学生都很有可能“不领情”,因为它枯燥难懂。如果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课前设定探究课题“古希腊真的民主吗?”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为三大组,分别从“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以及“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三个方面去搜集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并相互辩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首先是开放式的,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他们学习的合作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了高度互动。其次,它是质疑的,因为学生以自己搜集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打破了“教材怎么写,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的传统模式。再次,这种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合作、质疑以及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3.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传统的观点认为:“要给每个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而时下观点认为:“要给每个学生一桶水,教师需有一渠水”。这就说明,在信息传播、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一桶水”理论显然行不通。怎样使自己具备“一渠水”?需要历史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此外,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在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很多历史教师认为课改以后,知识的传授已不再重要。这其实是对课改的一种误解。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其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石。
对于历史教育工作者而言,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它还背负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重任。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探究、质疑、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引导,科学指导,以免创新成为无源之水。
总之,在新课程对教师传统的教材观、学生观、评价观以及教学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冲击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这些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教学有效性是指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预期目标,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学习和总结,努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尽可能使我们的有效历史教学转变成优质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07):42-43.
[2]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N].中国教育报,2007-03-23.
[3]董学好.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0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