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萍
【摘要】就一篇课文来说,板书设计应根据教学目的、课文特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可以从题目着手设计板书,就能高屋建瓴,让学生抓住主旨。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揭示内在联系,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重点段落词语入手,突出重点,找准重点词语,板书就有了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板书设计;语言文字
板书,就是教师讲课时在黑板上所写的文字或所画的图表,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概括、归纳、提炼,把教学的重点系统、准确、简明扼要地写在黑板上。哪怕在电子信息技术被频繁运用于教学的今天,板书依然有着重要意义。板书是通过教师沟通学生与语文知识内在感应的重要传送带。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运用好这一艺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就一篇课文来说,板书设计应根据教学目的、课文特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这是板书的原则。具体地说,板书设计时就明确一个教学角度,侧重一个方面,使学生一课一得。本人认为板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窗口,它往往是主题的揭示,内容的概括,从题目着手设计板书,就能高屋建瓴,让学生抓住主旨,如《故都的秋》,题目就体现了文章的要旨,“秋”表现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故都”二字又限制了“秋”的特定环境。文章到底写了故都的秋有什么特色,激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针对此,我围绕题目设计以下板书:
对北国、南国秋的不同感受
秋花图
秋槐图
故都的秋{故都秋之图 { 秋蝉图}热爱、痴迷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秋雨图
秋果图
再次对比南北之秋
首先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向读者展示了故都之秋五种景况的自然风物,可概括为五幅图: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具体再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最后点明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图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痴迷之情。整个板书,让学生客观地感受到南北国秋的不同,品味到北国之秋的韵味,体会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二、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
文章的内容是丰富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又是非常密切的,教师的板书就是要反丰富的内容提纲契领地列出来,揭示内在联系,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文章有两方面内容:邹忌进谏,齐王纳谏。邹忌从与其妻、妾、客三问三答之后,“暮寝而思之”,顿悟出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却偏偏说比徐公美的原因: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进而,邹忌由家事推及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最后恳切指出‘王之蔽甚矣”,齐王因而心悦诚服曰:“善”。由此,板书的设计是这样的:
邹忌进谏 → 善 ← 齐王纳谏
∣
比
(妻)私∣私(宫妇)
(妾)畏思畏(臣)
(客)求∣求(四境之内)
家事 ————————国事
这样,通过板书,可以让学生明了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又易于记忆,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从重点段落词语入手
一篇课文中都有重点段落,重点段落往往安排了一些重点词语,这些词语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段落抓住了,重点就突出了;重点词语找准了,板书就有了活力。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字所控制下的七句诗是本文的一个重点,词人分别从远眺、近观、仰视、俯瞰四个角度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在看到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美景中,又分为动、静景两部分。诗词又极讲究练字,在这七句诗中,“染”、“争”、“击”、“翔”又锤炼得十分精彩。这样,就有了以下这一目了然的板书:
万山红遍
远眺{ } 静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看{近观{
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
总之,板书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严格地为教学服务,同时,板书设计一定要求简明扼要,要扣紧中心,扣紧教学的重难点,用最精炼的语言文字和符号一目了然地在黑板上展示出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endprint
【摘要】就一篇课文来说,板书设计应根据教学目的、课文特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可以从题目着手设计板书,就能高屋建瓴,让学生抓住主旨。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揭示内在联系,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重点段落词语入手,突出重点,找准重点词语,板书就有了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板书设计;语言文字
板书,就是教师讲课时在黑板上所写的文字或所画的图表,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概括、归纳、提炼,把教学的重点系统、准确、简明扼要地写在黑板上。哪怕在电子信息技术被频繁运用于教学的今天,板书依然有着重要意义。板书是通过教师沟通学生与语文知识内在感应的重要传送带。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运用好这一艺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就一篇课文来说,板书设计应根据教学目的、课文特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这是板书的原则。具体地说,板书设计时就明确一个教学角度,侧重一个方面,使学生一课一得。本人认为板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窗口,它往往是主题的揭示,内容的概括,从题目着手设计板书,就能高屋建瓴,让学生抓住主旨,如《故都的秋》,题目就体现了文章的要旨,“秋”表现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故都”二字又限制了“秋”的特定环境。文章到底写了故都的秋有什么特色,激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针对此,我围绕题目设计以下板书:
对北国、南国秋的不同感受
秋花图
秋槐图
故都的秋{故都秋之图 { 秋蝉图}热爱、痴迷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秋雨图
秋果图
再次对比南北之秋
首先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向读者展示了故都之秋五种景况的自然风物,可概括为五幅图: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具体再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最后点明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图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痴迷之情。整个板书,让学生客观地感受到南北国秋的不同,品味到北国之秋的韵味,体会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二、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
文章的内容是丰富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又是非常密切的,教师的板书就是要反丰富的内容提纲契领地列出来,揭示内在联系,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文章有两方面内容:邹忌进谏,齐王纳谏。邹忌从与其妻、妾、客三问三答之后,“暮寝而思之”,顿悟出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却偏偏说比徐公美的原因: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进而,邹忌由家事推及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最后恳切指出‘王之蔽甚矣”,齐王因而心悦诚服曰:“善”。由此,板书的设计是这样的:
邹忌进谏 → 善 ← 齐王纳谏
∣
比
(妻)私∣私(宫妇)
(妾)畏思畏(臣)
(客)求∣求(四境之内)
家事 ————————国事
这样,通过板书,可以让学生明了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又易于记忆,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从重点段落词语入手
一篇课文中都有重点段落,重点段落往往安排了一些重点词语,这些词语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段落抓住了,重点就突出了;重点词语找准了,板书就有了活力。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字所控制下的七句诗是本文的一个重点,词人分别从远眺、近观、仰视、俯瞰四个角度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在看到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美景中,又分为动、静景两部分。诗词又极讲究练字,在这七句诗中,“染”、“争”、“击”、“翔”又锤炼得十分精彩。这样,就有了以下这一目了然的板书:
万山红遍
远眺{ } 静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看{近观{
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
总之,板书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严格地为教学服务,同时,板书设计一定要求简明扼要,要扣紧中心,扣紧教学的重难点,用最精炼的语言文字和符号一目了然地在黑板上展示出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endprint
【摘要】就一篇课文来说,板书设计应根据教学目的、课文特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可以从题目着手设计板书,就能高屋建瓴,让学生抓住主旨。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揭示内在联系,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重点段落词语入手,突出重点,找准重点词语,板书就有了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板书设计;语言文字
板书,就是教师讲课时在黑板上所写的文字或所画的图表,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概括、归纳、提炼,把教学的重点系统、准确、简明扼要地写在黑板上。哪怕在电子信息技术被频繁运用于教学的今天,板书依然有着重要意义。板书是通过教师沟通学生与语文知识内在感应的重要传送带。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运用好这一艺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就一篇课文来说,板书设计应根据教学目的、课文特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这是板书的原则。具体地说,板书设计时就明确一个教学角度,侧重一个方面,使学生一课一得。本人认为板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窗口,它往往是主题的揭示,内容的概括,从题目着手设计板书,就能高屋建瓴,让学生抓住主旨,如《故都的秋》,题目就体现了文章的要旨,“秋”表现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故都”二字又限制了“秋”的特定环境。文章到底写了故都的秋有什么特色,激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针对此,我围绕题目设计以下板书:
对北国、南国秋的不同感受
秋花图
秋槐图
故都的秋{故都秋之图 { 秋蝉图}热爱、痴迷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秋雨图
秋果图
再次对比南北之秋
首先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向读者展示了故都之秋五种景况的自然风物,可概括为五幅图: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具体再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最后点明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图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痴迷之情。整个板书,让学生客观地感受到南北国秋的不同,品味到北国之秋的韵味,体会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二、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
文章的内容是丰富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又是非常密切的,教师的板书就是要反丰富的内容提纲契领地列出来,揭示内在联系,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文章有两方面内容:邹忌进谏,齐王纳谏。邹忌从与其妻、妾、客三问三答之后,“暮寝而思之”,顿悟出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却偏偏说比徐公美的原因: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进而,邹忌由家事推及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最后恳切指出‘王之蔽甚矣”,齐王因而心悦诚服曰:“善”。由此,板书的设计是这样的:
邹忌进谏 → 善 ← 齐王纳谏
∣
比
(妻)私∣私(宫妇)
(妾)畏思畏(臣)
(客)求∣求(四境之内)
家事 ————————国事
这样,通过板书,可以让学生明了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又易于记忆,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从重点段落词语入手
一篇课文中都有重点段落,重点段落往往安排了一些重点词语,这些词语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段落抓住了,重点就突出了;重点词语找准了,板书就有了活力。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字所控制下的七句诗是本文的一个重点,词人分别从远眺、近观、仰视、俯瞰四个角度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在看到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美景中,又分为动、静景两部分。诗词又极讲究练字,在这七句诗中,“染”、“争”、“击”、“翔”又锤炼得十分精彩。这样,就有了以下这一目了然的板书:
万山红遍
远眺{ } 静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看{近观{
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
总之,板书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严格地为教学服务,同时,板书设计一定要求简明扼要,要扣紧中心,扣紧教学的重难点,用最精炼的语言文字和符号一目了然地在黑板上展示出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