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词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传承的载体,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大学阶段,引领学生欣赏诗词中优美意象,再现艺术境界;感悟诗情乐韵,提升审美情趣;品读古诗词中丰富的元素与内蕴,增强爱国情感;弘扬传统文化的孝道精神,唤醒感恩意识,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古诗词;审美情趣;情感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载籍丰富,蕴蓄无尽的宝藏,是我们走向现代的精神支柱。古诗词就是无尽宝藏中的璀璨明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其价值不仅给人以智慧,更能启迪思想,陶冶性情,带给人美的享受。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科技时代,“传道”是影响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要素,侧重于引导、熏陶、激励、培养大学生的人格;传授的知识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掌握与运用。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情绪高涨,具有较高的文化欣赏能力,而且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比较敏感,在接受新识或感兴趣的事物方面能力较强,在学习科学文化技术的同时,引领大学生汲取祖国传统文化精髓,不仅能带来艺术审美情趣,还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震撼人心的力量,潜移默化中“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继而生根发芽。
一、感悟诗情乐韵,提升审美情趣
古典诗词语言简练、意蕴深邃、情感丰富,一首诗就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教师在教学时学会放手,扮演好导演角色,指导学生反复品读、用心体悟,通过整体感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获得思想启迪,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反复读,聆听语言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诗词言简意赅,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反复朗读、诵读掌握积累精粹语言,深切感悟诗词中的节奏感、韵律感,诗人情绪的律动感。诵读,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只有养成良好的吟诵习惯,才能体验到古诗中的优美诗韵。如李白诗豪放飘逸,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洋溢着刚健之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夜雾轻曼笼罩,海天一体绮丽柔美,给人舒适怡悦的感受;反复诵读这些诗作,其美自现。不同诗词有不一样的美,赏析柳宗元《江雪》时,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用心领悟“绝、灭、孤、寒”等字的含义,学习作者借景咏人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清高和政治上失意的感情。反复吟咏诵读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由此积极思考,并为下一步深刻领悟诗词主旨创造条件。
2.用心品,欣赏意境美
情和景、意和象,是古典诗词中的基本要素,从内容上说都是作者抒发情感理念与描绘、塑造景物的结合。反复“读”主要靠诗词的字面意思理解作品,用心“品”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文学素养等来丰富作品内涵。探究理解古典诗词意蕴,关键抓住意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营造出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从而领悟诗词的言外之意,题外之旨。如王维诗《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作者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鹿柴》中那种宁静的景能够令人感觉到一种空寂淡泊的心境,得到一种超凡脱俗、心灵解放的快慰。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凄凉与柔美相互映衬,使愁情更深切,悲伤更凄沥;最绝的意象是“瘦马”,一个“瘦”字衬出游子长途跋涉的艰辛,让人倍感其苦,反复品咏更感其心。
3.多感悟,欣赏哲理美
研究表明:多种感官的交替运用,能充分调动大脑各项机能,使之处于兴奋状态,因此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爱好诗词者皆知:欣赏诗词,领会诗意大有学问,字面上难懂的诗词只要把字意弄通了,诗意就能基本领会;有的诗词字面容易懂,要真正领会诗意并不容易,需用心深思方能得之。如赏析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学生边看PPT边听《涛声依旧》轻音乐,通过诗风古韵感染学生,让那悠扬的曲调把学生带进想象的境界,再现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读古典诗词,指导学生在吟诵、咀嚼、体悟和创新上多下功夫,这种形式是大学生更为喜爱的,对启迪思想、提高审美情趣、学习感知和领悟诗词内容事半功倍。
二、品读诗词内蕴,增强爱国情感
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曾说过,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使当代的大学生拥有民族根,拥有中华魂。古诗词凝聚了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具有超越时空的广泛适应性和强大的凝聚力,学习它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重要途径之一。
在大学阶段,教师引领大学生学习赏析古典诗词,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丰富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地位及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华文明;诗词中蕴含的爱国思乡元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大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曹植诗《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壮士形象,他为国献身的崇高品质,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直”与“愿”字呼应,爱国情感瞬间喷涌而出,有一种夺人心魄的力量。范仲淹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新一届领导人大力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国分忧、为民谋利的幸福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教学时把诗词赏析同爱国情怀融合起来,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激情大有裨益。
一首首充满爱国之情的诗文,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挺立起一尊尊极富感染力的光辉形象,铸造了中华民族辉煌历史,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我们为之自豪的民族之魂。学生们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不知不觉中大学生的品性素养得以提升,民族感、爱国情潜移默化中得以激发。
三、弘扬孝道精神,唤醒感恩之心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遵循的原则。当历史的潮头不断涌动,我们的民族正大步迈向高科技时代走向世界时,年青一代的主体意识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膨胀,“百善孝为先”意识受到了严峻挑战。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喜欢专注于自己的世界中,对父母长辈的宠爱呵护习以为常,对师友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颂扬的孝道精神犹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他们认为一切好像都是理所应当,多年的同窗情谊在部分同学的心目中淡如水。浸透着诗人的深挚情谊,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和殷勤祝福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人回味,这里作者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蕴含却极为丰富,最后这杯浓郁的感情琼浆,应邀请新时代的骄子们用心品尝;苏轼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深情地表达出亲友之间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心神相通的情感;格言式警局“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用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方式表现了刻骨铭心的思乡感情。近些年,为了事业与生活,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父母亲人,远到他乡学习、工作,父母成了子女思乡梦里的一道风景,大学生身为时代宠儿,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一样的教育背景,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性也不同,汇聚在一起偶尔发生些冲突或摩擦是难免的,但是只要心中念着先哲们的名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以友爱求理解,相互关心,生活处处充满欢乐与爱护。因此,诗词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至真至爱的亲情和诚挚的友情,借用古典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去感染他们成为时代之需。
将传统“孝道文化”与“感恩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还有利于唤醒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不需要太多的表情,一个微笑足够;不需要太多的表示,一句问候足够。适时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当务之急,它不需要伟大作为和豪情壮志,只要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从自身做起,学会感恩、懂得行孝、珍视友情就够了。
当然,传统的孝道文化也有愚昧的行为。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经济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埋儿奉母、卧冰求鲤”之事绝不可能再发生,但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传统不能丢,与人为善、以民为本、讲究诚信不能忘。
古诗词中的审美与情感教育起着关注社会、涤荡灵魂、洗礼人生的效应,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道德信仰的自律能力、调控情绪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高叶红.走进古典诗词 开启美的历程——浅谈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0期第228-229页
[2]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M]中华书局,2006年9月北京第一版
[3]王海霞.古诗词歌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艺术启迪[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第31-32页
作者简介:
马凌云(1970~),女,汉族,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从事人文基础课教学及职业教育研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