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某种能力而作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2014-09-01 10:18吴燕虹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吴燕虹

【摘要】教学不是把教材讲完,而是教会学生某种能力,教材篇目不用很多,但要包括各种能力,为了让学生具备某种能力而做这种能力的训练,做针对性教学设计。以《鹬蚌相争》为例,做培养观察能力、想象力、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针对性教学设计。

【关键词】观察能力、想象力;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教学设计;

一、学情、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文借助于多媒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优势,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设计观察、想象,表达,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是以一篇寓言故事。课文描述了在阳光明媚的时候,河蚌爬到沙滩上张开蚌壳晒太阳,睡着了。一只鹬鸟乘机去啄食蚌肉,河蚌本能地合住蚌壳,紧紧地钳住了鹬嘴。随着时间的溜走,鹬鸟决定用激将法让河蚌松口,没想到激起了河蚌的逆反心理,不但不松口,反而钳得更紧。当太阳下山时,双方仍相持不下,被第三者——渔翁,轻而易举地擒走。

二、设计理念

《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故事简洁、语言简单生动,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寓意深刻,对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着眼于学生对故事、对语言的想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思考、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抓住字的想象、故事的想象和表达,寓意的思考来展开教学。

三、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四、教学目标

①认识鹬蚌的外形特征,了解鹬蚌的生活习性;②识字“鹬、蚌、啄”;③观看“鹬蚌相争”的动画片,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故事;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能对鹬蚌相争的结尾进行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⑤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鹬、蚌、啄”;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故事;能对鹬蚌相争的结尾进行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难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七、教学过程

1.认识鹬蚌

(1)向学生展示鹬蚌的图片,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鹬蚌的外形特征,让学生来描述看到的鹬蚌有什么外形特征,为下文的“啄”、“夹”的理解做基础。

师:同学们看这两张图片,它们就是“鹬”和“蚌”,它们长得有什么特点呢?生:“鹬”的嘴又尖又长,腿也是又细又长;“蚌”有两个大贝壳,可以张开也可以合上。

设计意图: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了解了“鹬”“蚌”的外形特征,有助于课文后面鹬蚌相争形式的理解。

出示文字说明鹬蚌的生活习性,包括栖息地,食物等。师:看完了“鹬”和“蚌”的外形特点,我们再来了解下它们的生活习性。(PPT展示“鹬”“蚌”的生活习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一点自然知识。知识的传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识字“鹬、蚌、啄”

(1)通过刚才的图片展示,同学们了解到鹬是一种鸟,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鹬”字有一个鸟字,上面一个矛字很像鹬的外形,矛的上部分“乛”和“丶”组成了头部,尖尖长长的嘴,中间“乛”是张开的翅膀,下面“丿”和“亅”是伸展开的细长的双腿。下面的一个“冏”字是鹬栖息在一个开阔的地带,张开大口啄食物。可以想象成鹬这种鸟有着尖尖长长的嘴,张开翅膀,伸展又细又长的腿栖息在开阔的地带,张开大口吃东西。

(2)通过刚才PPT展示的文字说明知道蚌字,是由“虫”和“丰”组成的。“丰”本义为“春季三月、植物蓬勃生长”。“虫”与“丰”联合起来表示“在春季植物蓬勃生长的时候,可以采吃其肉的一种贝壳动物”。

(3)“啄”,用嘴啄所以有一个口,另一部分也很像鹬的外形,此时的翅膀是向下的,啄食的时候很兴奋,翅膀扑腾着。

设计意图:利用拆字记忆法,通过想象,对生字进行形象记忆,编织成一副画面场景,生动有趣,把复杂的字变成有趣的形象记忆。这种方法是想象力训练里原形启发的训练方法,原形启发在想象训练中具有重要意义。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对想象解释道:“想象是每个有感觉的人都能切身体会到的一种能力。”如何提供“拟想”的原形是想象训练的关键。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学习或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中选择具有启发价值的原形训练学生。

3.观看成语故事“鹬蚌相争”的动画片(消音三分钟左右的动画片)

(1)先看一遍,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个故事,在黑板上写下同学们精彩的用语。

(2)再看第二遍,让同学们给画面配音,分角色,引导同学们注意鹬蚌之间的对话和语气。

(3)师生合作,一起编写成鹬蚌相争的故事,在多媒体上呈现给全班同学,是大家共同合作创作的鹬蚌相争的故事。

(4)看教材文本的描写与师生合作创作的故事做对比,看有哪些相似的,哪些是作者写的好的,值得借鉴的,哪些是同学们写的更精彩的。

(5)总结精彩句式、词语等,总结好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创意想象,快乐造句。学生的作文水平要提高就得加强遣词造句的训练,要把句子写通顺、写具体、写生动,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把学生带入带一个情境中,看到这个情境,想象鹬蚌当时会怎么说,语气如何,或者猜一猜事情的发展会如何……只有充分去想象,自己犹如身处其间,这样笔下的句子才会比较具体、生动,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寓意思考

(1)请同学们思考自己从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中读出了什么。

(2)教师总结故事的寓意主要是告诉我们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做人要“为善”,做事要“求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个人彼此当成敌人恶斗,最终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到了好处。就是教我们怎么做人。

设计意图:体验想象,深刻领会文章的内涵。一位专家分析当前学生厌学的现象时曾说到:有许多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肯定有一条就是课堂上“分析”太多而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太少了,使他们感到“想象的窒息”。作家靠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聚成文字,我们学生也要靠想象,把文字中的内涵充分地释放。语文老师要把读书、思考、想象的实践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想象、体会与感悟作品的内涵。

5.激发想象

(1)请孩子们思考,如果今天恰好渔翁家里有事,没有出来捕鱼,鹬蚌相争没有遇到任何人,那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呢?一种情况:鹬饿死蚌干死。另一种情况,鹬蚌互相让一步,海阔天空。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2)请孩子们思考,如果鹬蚌遇到的不是渔翁,而是他们自己,他们会怎么做。告诉孩子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事情,要学会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回归生活。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人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长和生活的。即使没有学校教育,儿童也要遇到问题,也得去解决问题,从而走向成长。教育要以问题解决为起点。

八、总结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发生了变化。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三维教学目标要求下,教学设计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切实了解学生情况,并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培养学生具备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翠莲.激活想象力 快乐学语文[J].现代阅读,2012

[2]张卓玉.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人本主义的回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借力“三度开放”探究设计,点燃课堂思维之花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对策探究
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漫谈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黑箱法建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