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芳
【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的作用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为145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关键。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诗圣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该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为145万字。可见,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是多么重要,而小学阶段的阅读主要集中在高年级。因此,在高年级阶段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是我们小学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对此,我根据本人多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氛围影响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创造阅读氛围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1.设置疑问,激发好奇心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比较浓厚的好奇心,关键是如何引导。比如,我在讲小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对于课文内容的处理,主要是以故事的形式讲解给学生听,对此学生对于童话故事有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我适当的引导学生:“这么精彩的童话故事哪里还有呢?”“大家可以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里面有更多精彩的童话故事。”从而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去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2.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学生眼中的形象是高大伟岸的,甚至是无所不知。学生很愿意和老师呆在一起与老师谈和“学习无关”的话题。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闲来没事的时候,我最喜欢和学生聊天:聊当前的时事、聊古今的人物励志故事、聊文人武将的轶事、甚至聊历朝以来的稗官野史等等。学生也就很好奇的问:“老师,您知道这么多,这些都是从哪儿来的呀?”我还会卖个关子,吊其胃口,然后再一本正经的告诉他们“当然从书上来喽”。“你们要想跟老师一样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人就要多看书,多阅读。这样,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来激发学生多看课外书的兴趣。
3.通过设置奖励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在班级中建立一个图书角,图书有些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有些是自己的一些藏书以及学生的藏书,图书角每星期开放三至四次,并安排学生专人对阅读管理作好记录,并定期对借阅记录进行检查,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一途径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量的阅读,无非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面对琳琅满目又良莠不齐的课外读物,首先应该加强学生选择好的读物的能力;其次,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能更有效的阅读文章,学生的获益也就会越多。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籍
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阅读兴趣及能力存在着差异。其发展的起点、速度和程度也都会因人而异。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尊重孩子自足选择的权利,让她们自由选择,自由阅读。只有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有尊重和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阅读读物。
首先,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推荐读物。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必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我在教学中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指定一些阅读的范围,促进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推荐读物。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实兴趣也随之不同。我研究的对象是中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的学生喜欢童话类、科学类、节奏明快、富有刺激、富有神秘感、创造性的读物。因此必须选择他们个性的、能吸引他们的读物。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看书必须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话,才能酿出蜜来。”所以我还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数学、史地、天文等各种通俗科普读物,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
2.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第一,要指导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创设“发挥空间”。各个学段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课外书籍浩瀚如海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酌句的读,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我们还应教学生略读法,指导学生读看书先看序言、后记、目录内容提要等,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方法的综合运用,都应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第二,要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与记录相结合习惯。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所阅读的读物里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便成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阅读积蓄方法之一。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读书也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笔记本应该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了什么书,在读书笔记上记下篇名、作者、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及时摘录好词佳句,写上自己的感受,发现的新问题、新知识。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是阅读的收获。阅读累了,在本子描描画画,或花草树木,或虫鱼鸟兽,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稳定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召开班级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
要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和兴趣,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有发挥的地方,让他们体验读书带来的成就与乐趣。因此,我每个月都会在班里召开一次的班级读书交流会,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是沉默寡言,不肯发表,而今他们已是滔滔不绝,说着自己所阅读的文章。交流会上,他们彼此展示着自己的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讲讲大事要闻、奇事、怪事、人事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甚至彼此交谈、开玩笑也用上了名言名句,引经据典。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学生的阅读成就有了展示的地方,更加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很多耐心细致的工作,当然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就像一位名人说的那样:“书是一扇沉重的门,它垂青于每一个敲门者,它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掏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就让我们做掘矿工程的引路人,把孩子引向“黄金屋”,做一句动人的箴言,让孩子沉浸于沁人肺腑的书香吧。
参考文献:
[1]安丽清.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祖国:教育版》,2014(1)
[2]朱莹莹.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初探.《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3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