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之我见

2014-09-01 22:56郑丽娟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语文教学有效性

郑丽娟

【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的种种不足,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提出了有效语文课堂提问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层层推进,其改革力度和范围也是不断加强和深入,我们也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提问”这一教学方法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也最简单的手段。但我却觉得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提问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①所提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②提一些和文本没有联系的问题,有时还弄得高深莫测,似乎以此显示我们老师水平很高、知识面很广,而事实则是害得咱们的学生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云。③提的问题过于普通,没有什么新鲜感等等

但是,什么是语文课堂有效提问,也就是说有效语文课堂提问拥有什么特性,具备怎样的功能作用?

一、有效提高的特点

1.有效语文课堂提问应该起到“桥梁”的作用

首先,通过课堂提问,要有效激起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兴趣,使得通过对学生回忆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当下所涉及的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其次,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架起师生互动交流的桥梁,从而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和互信,让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也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在自发、主动中学习知识,在其中获得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最后,学生在探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时,可以在学生之间架起彼此互信合作竞争的桥梁,在互信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更好成长,有利于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态,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2.有效语文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同与初中,要重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老师在设计提问时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实际思维能力,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我在《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中就提了这样的问题:“留在了战场上那位老人,最后命运如何?”这样的问题既紧密结合课文,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增加了思维含量,同时也使提问别具一格,能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有效语文课堂提问要立足于课本,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在文本阅读思考中又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语言感悟能力。所以,有效语文课堂提问要立足于课本,切忌天马行空般“漫谈”,让学生云里雾里,一堂课下来,表面上风风火火,其实不知所云,学生一无所得,这样也就严重脱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四五十位学生,他们兴趣爱好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思维水平也有差异,这就要我们老师在每次课堂的提问过程中,应该先易后难,照顾到全部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来参与讨论,得到思维的锻炼和能力提升。切忌提问对象固定化、讨论小组化。而在进行师生互相交流活动中,教师要放下原先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探讨,对学生正确有建设性的回答要积极肯定褒扬,对学生的“异己之见”,也不能过于拘泥,用现成的答案去匡正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要善于提问,提出好问题。因为要精心设计,通过设计不露雕凿痕迹的问题,能使学生在对其探索中寻求到一种学习的快乐。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提问的尺度,掌握其科学、实效的技巧,提出有效的问题呢?我结合自己教学当中的一些经验教训,认为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努力明确以下几点:

突破提问模式,加强师生互动:中西方两种教育在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学生的标准方面是有巨大的差异的,中国孩子要“乖”、“听话”;西方要的是个性,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一个学生若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就会受到表扬。所以,我们中国对学生进行的是听话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而西方则是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在求知学习上,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创新、开拓、求异、求变的能力。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语文课堂提问实现的重难点是:对原有课堂提问模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的质的突破,开创新的提问模式: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之间相互问答。这种新的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一则可以尽量减少学生上课时思想走神开小差;二则可以让学生之间就某些问题展开探讨,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跃课堂学习气氛的同时,也很好地提高了自身的创新思维。甚至教师本身在这一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得到很好启发和成长,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的效果。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伙伴,与学生一道去探索、研讨、发现、创新知识。

注意问题难易,体现层次的渐进性:语文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的,学生是从低层次的字、词、句的机械认知逐步过渡到深层次文章的分析理解、综合运用、鉴赏评价。这一理念,在高考阅读题的设计上面也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设计提问时也要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让有序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诱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比如在《我心归去》一文,就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我心”是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我心”从法国归向故乡。然后再问:故乡在哪里,故乡怎么样?这时学生也容易回答:故乡是长沙,是一个贫瘠、脏乱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故乡是一个贫瘠、落后的,那法国呢?学生也容易找到答案:法国是物质生活非常优裕的风雅富贵之邦;这样自然就生成了一个一定深度疑问:这样的风雅富贵之邦,这样优裕的物质生活,是许多人求之而不得的,为什么“我心”却要偷偷“归去”呢?作者对“故乡”是怎样理解的,你心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重点难点的学习就比较容易解决。

注重全体学生,变预设为生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说明不同的学生,因为成长经历、学习背景、知识储备、阅读习惯等不同,会造成对同一文本有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解读。为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不同感受,问题答案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但是作为语文教学也具有共性,都要通过听、说、读、写、思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容易造成上课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因为没有倾听,也不能知道学生是否真正领会。所以,教师设计好提问仅仅是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去倾听。其实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若学生回答时没有进行思考只是脱口而出,教师要指导他们分析问题,并鼓励他们详细回答。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要格外重视有效课堂提问,让学生从问题中发现语文学习的兴趣,获得研究探索知识的不竭动力,使语文课堂变得更有生气,使读书变得更自觉、主动、积极和快乐。

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语文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