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莉 王秀芳
【摘要】党的建设主线与党政干部道德建设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党的建设主线为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和基本要求。但是,在我们的党政干部队伍中,还存在一些与党的建设主线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党对党政领导干部道德要求不相符合的行为和现象,为此必须将其纳入党的建设主线的视域下进行思考和谋划。
【关键词】党的建设 领导干部 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建设与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之关系
党的建设历来与党所面临的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及其阶段性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建党90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主线。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四个考验”和“四种危险”既是世情、国情、党情对我党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也是我党确立党的建设主线的具体依据。
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道德建设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是各个方面建设的灵魂所在。党的十八大重申了党“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这不仅是一个选人用人的标准,也是党政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从选拔到使用,从教育到考核……,“德”无处不在。只有使“德”成为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元素”,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党政领导干部站稳党的立场,坚持能力发挥的正确方向,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为党的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道德建设无论如何也不能游离于党政干部队伍建设之外。
党的建设主线与党政干部道德建设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党的建设主线为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和基本要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也是一种能力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就是建设一支想执政、会执政、能执政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得好,提高的不仅仅是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而且还提高了其判断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切实解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索,绝不能把道德建设置于能力建设之外。
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论是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党始终把全党的道德建设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来加强,但是,在我们的党政干部队伍中,还存在一些与党的建设主线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党对党政领导干部道德要求不相符合的行为和现象。根据本文对685名科级至厅局级干部的调查问卷显示(下同):当前党政领导干部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排在前五位的是,办事不切实际,搞形式主义(68.03%);脱离群众,宗旨意识淡薄(56.93%);理想信念动摇(48.91%);滥用职权,以权谋私(37.81%);组织纪律淡薄,自由主义(36.64%)。这些现象的存在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道德建设出了问题,但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德”和“能”的关系,但实践中重能轻德现象比较普遍,成为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瓶颈和桎梏。
一是干部选用重能轻德。长期以来,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党政领导干部领导发展经济的能力被摆上了突出的位置。但问题是,在重视能力标准的同时,从政道德却被不自觉地放在了次要位置,甚至淡出了选人用人的视野。用人导向的误区,不仅使党政领导干部自身不重视道德修养,而且使人们推荐干部时也把“德”置于标准之外。
二是干部教育重能轻德。干部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干部自身成长不同阶段重点可以有所不同,但理想信念、党的宗旨、道德教育等应该贯穿始终。但目前来看,干部教育更多侧重于能力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德”的教育缺失情况比较严重,表现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很少纳入教学计划;教育形式单一,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缺少道德教育系统的教材,师资力量匮乏等等。调查问卷显示:44.97%认为理想信念教育缺失;41.02%认为泛政治化;36.35%认为内容重复、缺乏新意;69.93%认为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34.31%认为政治道德与个人道德背离;27.30%认为职业道德内容缺失;11.09%认为家庭美德内容缺失。干部道德教育的缺失,从源头上就会使干部放松道德修养,丧失善恶判断能力,迷失正确方向,这对干部成长是非常危险的。
三是干部考核重能轻德。无论是干部提拔重用,还是干部考核,很多经济指标如GDP很具体,而对干部“德”的表现很难见到具体的量化指标。通常情况下,从政道德有所体现,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得很少。考核评价道德指标的缺失,导致少数党政领导干部成为了“两手”干部,即干工作有一手,搞腐败也有一手。从落马官员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属于边贡献边腐败的“两手”干部,有的政绩、业绩不菲,有的功劳、苦劳不少,但在腐败上也身手不凡,以权谋私。
四是干部成长重能轻德。从干部成长来看,干部个人更加看重自己本事的增加和职务的升迁,即把会干事、干成事作为升迁的平台,或者以为组织提供的仅仅是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而没有同时看作考验党性、检验道德的平台。所以,放松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忽视对党性的锤炼,降低对道德品质的标准,对想干事(为谁干事)、不坏事等涉及政治方向、道德品质的重要问题则很少思考,结果,事成了人“倒”下了。忽视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已经让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少数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失范乃至堕落不仅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党的形象受到损害。固然道德代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尽量降低道德的代价还是完全可能的。endprint
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应该看到,目前的环境使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处于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之中,各种因素和影响相互作用,“转化”和“屏蔽”难度都很大。加之,我们对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规律把握不够,措施不力,致使各种影响逐渐成为了挑战。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影响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效果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五位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68.76%);党内存在的贪污腐化等各种不正之风(68.76%);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54.31%);道德监督机制不健全(50.22%);党政领导干部不重视道德修养(43.36%)。
一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当今世界一体化和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伴随着以经济关系为纽带的各种交流日趋频繁和扩大,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出”力度加大,各种思潮暗流涌动、激烈交锋,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不断“挤压”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空间,威胁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这些对我们党包括道德建设在内的思想建设形成了巨大挑战。
二是利益多元化的挑战。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也开始步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现期。这一时期,社会利益分化和社会阶层分化同步进行,导致社会矛盾的“裂变”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固化,对于负有决策职责的党政领导干部来说,能否解决经济中的问题,不纯粹是一个领导智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立场问题。利益多元化考验着的不仅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而且也考验着党政领导干部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挑战着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三是市场经济的挑战。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与之配套的法制建设、道德建设也不够完善,市场经济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消极作用也不同程度地在包括政治领域在内的社会很多领域中渗透,如不正当竞争、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等。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一旦与党政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相结合,以权谋私、行政不公等就必然发生。某些党政领导干部道德的滑坡,已经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四是人性的挑战。“性善”和“性恶”古今中外都有争论。人性固然不是天赋,但“恶”的存在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扬善抑恶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功能。但是,以往我们对党政领导干部道德要求存在去“人性化”的成份,特别是不愿意承认有“恶”的存在。改革开放以后,某些党政领导干部道德滑坡、腐败现象频发多发,“道德无用”又甚嚣尘上。两种倾向都是形而上学的,对人性的理解是片面的,忽视环境和人性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势必使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误入歧途。
五是道德建设欠账的挑战。我党一直重视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但不容否认的是,对道德建设重要性的估计不足,在抓能力建设的同时,道德建设还是相对不足,从内容到形式、从目标到手段等,还有很多与道德建设环境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直接制约着道德建设的实效性。道德建设的滞后和不力,造成了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道德缺失。如何“还清”道德建设的历史欠账,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新时期,各种挑战虽然增加了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难度,同时也是契机。只有直面挑战,才能把挑战转化为契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就会无所作为,甚至无能为力。
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各项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高度,围绕党的建设主线,以改进工作作风为切入口和动员令,率先垂范转变作风。工作作风是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党政领导干部道德水平的重要体现,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
一是把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贯穿于党管干部的实践之中。党管干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制定好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并按方针、政策选用干部。党的十八大重申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进一步凸显了“德”在选用干部中的重要地位。现在看来,实践中的探索成效比较明显,但问题还是不少,如“带病提拔”的干部时常“倒下”,“两手干部”时常蒙蔽人们的双眼,发人深思。调查问卷显示:激发党政领导干部道德修养自觉性的关键是:形成道德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72.70%)。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即必须切实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德”在选用干部中的不可或缺性,使“德”存在问题的干部没有晋升重用的机会。目前。重点应该突破选用干部“重能轻德”的误区和机制,颠覆选用干部的“潜规则”。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干部选用的风向标,必将为党政干部道德建设制度化提供实践经验的借鉴。
二是进一步强化党政领导干部道德表现的考核和监督。长期以来,我们固然一再强调考核和监督党政领导干部“德”的表现,但基本停留在标准原则化、考核表面化、监督形式化、办法简单化、范围狭窄化,致使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成效不能使人满意。问卷调查显示:近年来,党政领导干部道德水平整体上呈现的变化趋势是:21.61%认为明显上升;43.07%认为在问题中艰难前行;23.94%认为有所滑坡;5.69%认为严重滑坡;2.63%认为说不清。因此,必须细化和量化党政领导干部道德表现考核标准,拓宽考核监督的范围和渠道,延伸考核监督领域,完善考核监督办法,使“德”的元素名副其实地纳入考核和监督干部成长、工作、生活的全过程。做到这一点,政务公开、官员财产公开等应该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
三是积极推动道德教育进入干部培训领域。道德构成的“知、情、意、行”,关键在“知”的培养和教育,这是源头。道德教育是最高教育。很长时间以来,道德教育有逐渐淡出干部培训领域的苗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成为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瓶颈。因此,积极推进道德教育进入干部培训领域,是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干部培训既要重视能力素质的培训,更要重视“德”的教育,两者不可或缺,不可偏废。在认识上,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既不能用能力培训代替“德”的教育,也不能用“德”的教育取代能力培训,要努力使“德”的教育贯穿于能力培训的全过程。目前,重点是加快培养适合党政领导干部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架构党政领导干部道德教育体系,强力推进道德教育进课堂。否则,党政领导干部道德教育难以有起色。
四是适应环境要求,强力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目前的环境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看不到积极因素,就会畏难发愁,悲观失望;看不到消极的影响,就会无的放矢,盲目乐观。党的建设主线的提出就是对客观环境的积极回应,自然也应该成为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主线。“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就是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现实环境,昭示着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不可能“孤军奋战”,必须置于党的建设主线之中作为系统来思考和谋划。只有这样,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才能融入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才会强力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目前来看,重点就是用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加强,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供道德支撑。
五是积极推动党政领导干部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归根结底是能够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和外在的行为。但是,这种转化必须超越弗洛伊德提出的“快乐原则”才能成为现实。调查问卷显示: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的自律、他律、教育这三者中,最重要的是;自律(29.93%);制度(23.21%);道德教育(2.63%);三者相互协同(41.17%)。因此,党政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只靠自律是不够的,还必须靠外力的协同、推动。事实上,个人理性往往管不住“感性”,如果没有外力的制约,欲望一旦遇到诱惑就会“发作”。基于这种认识,如何“合力”推动党政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是重要课题。目前,重点是强化教育的同时,用制度管住“欲望”。这种刚柔相济的外力,就会使党政领导干部不想、不敢超越道德底线,逐渐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
(作者分别为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科研部教授,《领导科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副编审;本文系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政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BDJ033)
责编/王坤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