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螟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2014-08-30 20:17胥秀萍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稻曲病螟虫发生原因

胥秀萍

摘 要 水稻稻曲病、螟虫是水稻栽培上的主要病虫害。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的优化和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以及气候的反常变化影响,稻曲病的发生量与危害程度也与稻瘟病的发生和危害有并驾齐驱之势,同时,螟虫的大量发生与危害程度加重,也给四川省旺苍县水稻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加大病虫预测预报发生规律以及综合防治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由此,根据有关资料和植保站连续3 a的药剂试验和观察,结合该县一病一虫发生发展的实际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出水稻综合防治策略。

关键词 稻曲病;螟虫;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1 发生概况

四川省旺苍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处于米仓山南麓与盆地北部低山地带,介于东经105°58至106°46和北纬31°50至32°43之间,东临南江县,西临广元市昭化区,南与苍溪县为邻,北同陕西省宁强县、南郑县接壤,总幅员面积3 028.12 km,全县耕地面积18 333.3 hm2(其中田7 000 hm2)。近几年来,由于旺苍县种植水稻品种更换和栽培制度的改革,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也有所变化,特别是稻曲病、螟虫已成为旺苍县的主要病虫害。其发生与危害程度逐年加重,仅稻曲病的危害程度2007年全县发生466.6 hm2,损失率6.3%;2008年发生666.6 hm2,损失约7%~8%。三化螟造成白穗田块达25%,损失率2.6%。

2 稻曲病、螟虫发规律及防治

2.1 稻曲病

2.1.1 症状

稻曲病俗称灰包、青粉病、水稻黑穗病。由真菌稻曲病菌寄生引起,多发生在水稻丰成好的年份,农民误认为是丰之年兆,故有“丰收果”的俗称。本病主要危害谷粒,轻则一穗上1~5粒,重由多达数十粒,病穗率最高可达15%以上,病涂改比正常谷粒大3~4倍,整个病粒被菌丝块包围,颜色初呈橙黄,后转墨绿,表面初呈平滑,后显粗糙龟烈,其上满黑色状物,此即为病菌厚垣孢子。

2.1.2 发生规律

病原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缘核菌属;有性时代为子菌亚门麦菌属,厚垣孢子近球形,表面有疣状小突起,墨绿色,萌发可产生椭圆形的无色分生孢子,菌核椭圆形,扁平黑色,生于病粒内,成熟时易脱落土壤中越冬。病菌生长适温同厚垣孢子萌发适温相同,均为26~28℃,低于12℃病菌生长有孢子萌发不多,高于36℃不能生长,病菌以菌核落入土中或以厚垣孢子粘附在种子上越冬。带菌种子是本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厚垣孢子及次生小孢子初次侵染接种体,它们借气流传播,进行侵染致病。

根据县植保站连续3 a在三江镇的药剂试验和观察,结果认为:病菌侵染发生于孕穗末期,致子房及花药发育终止,感病籽粒不能开花。在影响发病的诸因素中,以品种、施肥和天气条件最为明显。根据县气象预报和实际的天气情况,水稻孕穗末期处于7月下旬,此时的气湿为年中最高,月平均湿度为26~29°,此时也是雨水比较集中的时间,日照减少,气湿低,降低了稻株的抗病能力,延长水稻易感病的生育时期有利于稻曲病发生。特别是三江镇,地处旺苍县东西、雨量充沛,合肥市有利于此病的发生。

2.1.3 防治方法

根据稻曲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品种抗性以及施肥水平等因素,所以,在防治上应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此病的发生蔓延。

2.1.3.1 农业防治

(1)发病稻田水稻收割后要深翻,晒田,消灭田间病源。

(2)选用抗病力强的水稻品种,如岗优22号,汕优195等优质品种上。

(3)合理施肥,适时移栽,在灌溉上应采取勤灌浇灌。

(4)合理施肥,改进施肥,增施磷、钾、硅肥,巧施穗肥,控制氮肥的总施用量。

(5)及早摘除病粒。

通过以上方法达到群体适中,个体健壮,增加水稻抗病能力,从而减轻该病的危害。

2.1.3.2 化学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处理: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 g对水50 kg浸种30 kg,浸泡48 h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崔芽播种。

(2)孕穗末期的药剂防治:时间应掌握在水稻破口前7~10 d用药,药剂可选择35%丰登稻曲清60 g/667 m2或20%粉锈宁100 g/667 m2对水50 kg喷雾,防效佳。

2.2 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群众叫“钻心虫”,旺苍县以三化螟危害尤为严重。

2.2.1 形态识别

成虫,三化螟的前翅呈三角形,雌前翅黄白色中央有1个明显小黑点,雄前翅翅色较深,从翅的顶端向后缘有1条褐色绞,翅中央有1个黑点,但不明显。

三化螟块也为扁平椭圆形,但粒分层排列,上盖有黄褐色的绒毛,半粒发霉的黄豆。

幼虫,三化螟老熟幼虫为淡黄绿色,体表光滑,背中央暗绿色呈半透,腹足不发达。

蛹,三化螟蛹体呈圆筒形,较细瘦其后足明显超过翅芽末端。

2.2.2 发生规律

根据植保站在三江镇连续几年调查,三化螟在旺苍县1 a发生3~4代,第一代盛蛾期为5月上旬前后,第二代为6月底至7月上旬,第三代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全年以第三代幼虫危害最重,主要危害晚稻,造成枯心和白穗。三化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成虫均有昼伏夜出习性,白天静伏稻株或杂草丛中,具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当晚或晚进行交产卵,三化螟有趋嫩绿产卵的习性,成虫喜在生长茂盛的秧苗上和正在分蘖或孕重的水稻上栖息产卵,所以本田从分蘖、孕穗期的卵块密度最高,在秧田多产卵于秧苗正面近端部,本田金产于稻叶背面中部,具有钻蛀和转株危害的习性。初卵幼虫爬行很短时间即分散,并吐丝下垂随及飘移它株然后从稻茎基部近水面处咬孔蛀入,在分蘖期为害,经3~5 d即咬断生长点,造成枯心苗。孕穗、抽穗期为害造成死孕穗、白穗、虫伤株。幼虫老熟后在茎标基部化蛹,蚁螟侵入率和存活率,均以分蘖期和孕穗期最高,因此,这两个时期是螟虫危险生育期。

2.2.3 防治方法

2.2.3.1 农业防治

(1)消灭赵冬虫源,压低发生基数,捡尽小春田内外稻桩烧毁,早春过冬螟虫快要化蛹时,应及时翻耕灌水消灭虫蛹。

(2)栽培治螟

调整水稻布局和播期,避免混栽,减少螟虫的“桥梁田”,使水稻的分蘖期,孕穗期与蚁螟盛卵季期错开,以避免和成轻螟虫危害。

(3)灌深水灭蛹,在第一代幼虫化蛹初期。先排水或浅灌水,以降低化蛹部位,待化高峰期后灌深水10 cm以上,保持3~4 d以杀死大量虫蛹。

2.2.3.2 生物防治

重点保护稻田天敌,不达防治指标不施药,选用安全施药方法,尽量避免杀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还可结合人工摘除卵块,放入寄生蜂保护器内,待其自然羽化。小麦收获后将麦杆中的蜘蛛抖落田间,这些方法对于保护利用天敌均有一定效果。

2.2.3.3 人工物理机械防治

可采取点灯诱蛾摘除卵块,拔枯心苗和白穗株。

2.2.3.4 药剂防治

采取“挑治一、二代,狠治三代”的策略。

(1)大田治螟一般采用田内撒施,每667 m2用4.5%甲敌粉1.25 kg或3.6%,杀虫双大粒剂与除草剂(乙蒲25 g)混用。移栽后7~10 a施药,田间保持3~5 cm水层5~7 d,以后常规管水。

(2)根据县植保情报及三江镇近几年的田间调查,每年以7月25日-8月5日为第三代螟虫最佳防治时期。每667 m2用药剂有25%杀虫双水剂200~250 mL加瘟格新60 g或每667 m2用27%猛灭70 mL加45%卡瘟特。同时通过证明在此时近值水稻孕穗末,破口5%时期,在亩用以上药剂中加入丰登稻曲清60 g或15%粉锈灵100 g对水喷雾。

3 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策略探讨

综上所述,在防治水稻稻曲病、螟虫中,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清除越冬病虫源,实行种子消毒处理,可有效地减少虫口基数和病源的初次浸染,不仅可消灭越冬螟虫、稻苞虫等而且可消灭稻瘟病纹枯病等病源。选用抗病虫良种,如岗优22号、汕优195中优系列等优质品种;采用控害模式栽培技术,合理密植,每667 m2 2万窝左右,适时移栽,结合浅水灌溉,合理施肥,增磷、补钾硅肥和巧施穗肥,控制氮肥的总量,善用根外追肥等方法增加水稻抗病虫能力。

在化学防治上,应合理使用农药,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来防治病虫,避免杀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在三江镇连续几年的观察及药剂使用证明,每667 m2使用15%粉锈宁100 g,对稻曲病株防效达72.5%,粒防效达81.35%;每667 m2用35%丰登稻曲清60在,株防效69.4%,粒防效78.95%;每667 m2用稻丰收60克,株防效61.7%,粒防效69.5%。以上数据是在水稻破口前7 d施药防治(只防治1次),施药后第25 d调查所得。水稻螟虫防治上尤以三化螟危害最大,根据调查三江镇最佳防治时期应确定在7月25日-8月5日之间必须用一次药,亩用25%杀虫双剂200~250 mL加瘟格新,60 g加丰登稻曲清60 g对水50 kg喷雾或667 m2用27%猛灭70 mL加45%卡瘟特加15%粉锈宁100 g对水喷雾,不但控制了稻曲病、螟虫危害,还有效地对稻颈瘟、纹枯病、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等病虫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稻曲病螟虫发生原因
水稻螟虫为害烈多措并举防效好
宁南县桑螟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
桑树螟虫性诱绿色防控技术
水稻螟虫防治与思考
一季晚粳稻曲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籼粳杂交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试验
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
2011年怀集县水稻稻曲病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