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

2014-08-30 22:19张婷杨玲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新型农民新农村文化建设

张婷 杨玲

摘 要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保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力量。由此,立足云南,探讨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并针对培育新型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型农民;培育;云南

中图分类号:F323.6;D42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我国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是关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农民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共命运,农民素质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步伐,是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1 培育新型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党中央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新型农民的培育问题,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仍属于粗放型发展方式,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高消耗、低产出,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科学的指导,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粗放低效、封闭式、自给自足型传统农业改造为集约、高效的开放式现代化农业。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从以往农村改革的经验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能够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保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对于指导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有着巨大现实意义。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南地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而言,农村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农村中农民的发展仍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2.1 云南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素质水平越高,对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度越大;同样,农业发展越快速,对农民素质的要求就会越高。目前,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因素等,云南地区农民的素质现状具体表现是:农村师资队伍严重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比重比例偏高,在一些偏远的贫困山区情况更为突出。仅2004年云南农村居民受教育基本情况统计显示,云南地区贫困地区人口文盲率为19.02%,比全省文盲率15.44%高出了3.58个百分比。在全省接受各种教育程度人口当中,12岁及以上人口接受小学文化程度的只占50%,云南地区农村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镇,是全国各省区受教育程度最低的省份。

2.2 农民自身身体素质状况较差

传统和现代农业生产劳动,都需要农民大量的体力劳动,而且很多农业劳动耕作都需要在户外进行,工作条件简陋,工作时间长,并且在农忙季节经常会有超负荷的劳动。因此,农民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劳动生产率。虽然,云南地区农村的发病率和人口死亡率有了大幅度下降,但长期以来,贫困农村存在缺少先进的卫生设施,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较差,没有先进的药物、卫生设施不先进、农民就医不方便等现象,这些都是导致农民身体素质较差的主要因素。云南省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云南地区共有残疾人口246万人,其中山区农村就占197万人。73个国家扶持重点县有64.33 万人,占农村丧失工作能力人口的68.15%,。这在主要靠人力的农村中,农民的身体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与发展。

2.3 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基础薄弱

1985年,我国实行“分级办学”的教育体制,这从客观上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但相关资料显示,云南地方政府对人力资源投资的积极性不足,从而使得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基础建设都很薄弱。云南地区的教育经费大部份投入到高等教育中,而农村的中小学办学经费却十分缺乏。很多地方文化设施落后,一部分民族县、民族乡没有实现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文化馆(站)的目标。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图书馆和文化馆有名无实,只挂牌子而无馆舍。严重阻碍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

2.4 农民思想素质落后,自身观念的抵触

许多农民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社会管理薄弱,传统小农意识普遍存在;重经验、轻知识,对新技术不易接受,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缺乏扩大再生产,怕风险,迷信思想较严重;不愿接受新鲜的事物,重复简单、落后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不关心生产效率,不关心市场,更不关心国家大事,云南省农民长期以来就处在一个封闭、落后的系统当中,这种情况极大限制着云南农村经济和建设新型农村的发展。

2.5 农民不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热情不高

农民对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决定着培训新型农民是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云南地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大多数农耕进行手工劳动,很少接触农业机械设备,甚至是云南贫困地区的农民,很大程度上会排斥高效率以及先进的机械器具。主要原因是这种带有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对农民文化素质及科学技术素质的要求不高,因此,在狭隘封闭的经济下,农民自身缺少对认识新事物的积极性,小农思想明显。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制约,云南省广大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一直处于设施落后,方式单调,内容枯燥的状态,不健康的生活陋习泛滥,农民用这种狭隘落后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教育,农民对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一直处于低潮,严重影响了该省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3 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

3.1 政府要加强文化骨干、专业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

新农村文化建设队伍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农村文化重要的力量。一个体系健全的农村文化队伍,为新农村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所以,要加强对云南地区乡、镇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范围,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专业文化水平。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一批农民文化骨干队伍,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稳定和发展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文艺骨干力量,逐步提高队伍中农民的整体素质。

3.2 加强农民基础文化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大农村农民教育力度。要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预防以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低下的局面。其次,要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等素质,同时,云南政府要把农民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相对增加,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基础文化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3.3 加强农村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

农村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不得力,农业科技推广就会相对落后。以农业科技推广为方向,在农村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农民科技文化知识,让农民从简单的经验型劳动者转变为知识型、科技型的劳动者。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办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做好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应用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方法种田的技能。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带动榜样作用,提高云南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3.4 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的学习,转变农民价值观念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决定农民社会经济行为,是农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云南农村文化建设,各级组织应加强云南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农民。用先进文化熏陶农民,以节日文化、农闲文化为重点渠道,将思想道德教育恰当地融入农民文体活动中,改变云南省农民以往听天由命、求神问卜等封建落后思想观念。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

3.5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

省政府要承担起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对“老、少、边、穷”山区加大经费投入。发展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对贫困农户建立医疗救助体系。给予基本生活补助津贴。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让农民有地方看病。

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在于造就新型的农民。云南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引起了云南省社会各阶层的重视,通过社会各阶层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经过各个方面的努力,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改善农民的现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长此以往,该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将会取得惊人的实效,新农村建设将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新型农民新农村文化建设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刍议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型农民的内涵与需求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
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