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珍
【摘 要】《工程力学》作为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加强学员工程概念、工程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院培训任务发生变化后,该课程教学时数又有所减少,因此高标准保质保量完成该课程教学任务难度很大。本文结合《工程力学》教学,介绍如何应用“混合式”教学进行课堂设计,并指出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 混合式教学 工程力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4.186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工程力学》作为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加强学员工程概念、工程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员掌握装甲装备技术中有关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具备一定的应用工程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不难看出,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学习要求高。学院培训任务发生变化后,该课程教学时数又有所减少,因此高标准保质保量完成该课程教学任务难度很大。本课题的研究,将最大限度的整合目前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的优势,在确保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还可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极大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不仅如此,该课题的研究,将为学院同类课程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作出实践探索,推进基础课程整体建设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整体提升我院人才培训质量。
二、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学什么,二是怎样学。
1.前期准备与设计。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1],前期准备与设计阶段是混合式教学实施成功与否前提。在这个阶段,教员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学员进行分析和设计,然后确定任务、设计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方法供学员参考。此过程重点要解决如何选择适合的任务和问题让学员思考和学习,任务和问题应具有吸引力,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学什么的问题。
我们面对的是士官大专学员,他们的基础相对薄弱。所以,自学的内容不能过难,这样会打击学员自学的积极性。对于自学内容的选择,首先,我们倾向于一些有重复性的内容。比如:在《约束与约束力》中二力杆约束,这个知识点是上一节课学习的二力构件的深化。这部分知识点就可以作为自学内容。其次,可以选择一些非教学重点且简单的知识点作为自学内容。比如:《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基于学习了《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及应用》的基础上研究的。平行力系相对任意力系内容简单,且思路相同。所以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作为自学内容。在教学中,如果学员对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应,在自学内容中就可以添加课题式研究。比如:《圆轴扭转内力》这部分内容,它的学习是基于《轴向拉压内力》的基础上,它们研究思路相同,结果具有相似性,所以,可以作为自学课题让学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学。为了调动学员积极性,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在联系装備方面,也可以选择一些课题;比如轮式装甲车动力传动系统中,传动轴横截面内力计算、转向横拉杆的强度校核等;都可以作为学员的研究课题。
2.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恰当融合[2]。网络教学某种程度上是基于自学的基础上的。但是我们面对的学员层次低,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如果放任自学就等于不学。想要把网络教学很好的利用起来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网络教学怎样学,必须由教员在课堂中做规划,做引导。在我们的研究中,倾向于以下两种方案:
(1)教员将需要学员掌握的内容以提问的形式交给学员,让学员在网络平台中带着问题学,带着目的学。首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提出问题,同时考虑学员的知识、经验基础及不同层次,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并应由浅人深,既可以启发学员思维,同时也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学员通过一定努力达到目标后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学习的信心。
为了检验学习效果,可以以作业的形式上交,便于教员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理解不到位的内容在课堂中加以讲解,这样加深了学员对内容的掌握,同时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在这里教员充当一个导学的作用。这种方法适用于知识点的学习。
(2)对于复杂课题的学习,教员可以将学员划分学习小组,通过在网络平台学习课题的相关知识点,按照学习小组模式在交流平台中讨论,培养学员相互合作的能力。教员可以通过网络指导也可以深入学习小组进行面对面指导,解决学员遇到的具体问题,分析各小组在研究中的不足或错误之处,最后形成书面或实体(如结构模型),然后上传到学习网站中供大家学习和参考。这是对学员努力的认可,它有助于提高学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产生持续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这里教员充当一个助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飒,黄光明.基于网络资源系统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2]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