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伦宪
【摘 要】语文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很多方面,不仅对于语文成绩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以及学生的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是关键的一环。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4.158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学科,尤其在低年级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世界丰富多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得到美的享受,并且有助于学生开拓知识,提升人生境界。在此过程形成的美好情感和人生感悟让学生的一生都受益匪浅。此外,语文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不能采取僵化的教学模式,而是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性教学,学习是一种主动性行为,因此,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独立进行学习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它也是一个人的智力、理解力、认知力等因素和多种心理机制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自学的兴趣和习惯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精力旺盛,对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这种心理,培养他们自学的兴趣,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机。
首先用精彩的导语介绍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做好预习。精彩的导语能够把学生带进具体情境中去,教师在开始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预习,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把新课内容用生动的语言简单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教师的新课介绍感兴趣,就会急于想学到接下的课堂内容,自己也愿意去预习新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如学会怎样用拼音之后,自主完成生字、课文的认知和阅读,让学生先最大限度地获取新知识,并能发现问题,把不会的反馈给教师,听课时认真听教师讲解,听得更有针对性,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鼓励学生形成自学的习惯。受长期传统“教师讲,学生听”模式的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学有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作为学生只要在课堂认真听讲就行了,问题是由教师发现、提出、解答的。这样学生往往有一种惰性,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没有教师讲解就不知道怎么学,学什么。作为教师,要扭转这种错误思想,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要有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积极性。不要过分依赖教师,养成自学的习惯,并且在自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此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学生在一个民主、自由、开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能够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并且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外部环境,如整洁卫生等,还包括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生动活泼的课堂,都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的兴趣和习惯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不能满足于此,还要明白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在积极自学的情况下,不只提高学习的效率,更要使效益最优化。
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重要的环节,朗读是一种发出声音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式和技巧。通过朗读能够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意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加深对语文的亲切感,更容易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朗读的重要性,教材中的古诗、课文等,在学习之前都要进行朗读,并且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朗读要有感情,尽量与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相契合,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朗读技巧沉浸到语文世界中去。朗读技巧是朗读者为了准确理解文章,而对语言做的特意处理,或激动、或低沉、或悲伤,一切以文章思想感情为转移,并且正确处理停顿,重读等。朗读要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要把文章的内容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结合,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和活泼的思维性,进入具体情境。
要有正确的自学方法。自学是一种主动性的学习行为,因此有适合自学的一套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语文的自学要按照由易到难的步骤,循序渐进。首先交给学生工具书的用法,比如怎样查字典、古诗翻译书等。然后再学习新内容时,让学生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语意思等基本内容,古诗词一般要注意注释部分,以帮助学生理解詩词。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朗读课文,尽量多读几遍,熟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朗读之后,让学生精读课文,试着写出文章中心内容、段落大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指导,指导学生根据既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的自学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多次相关训练之后,能够对自学的模式和方法了然于胸,一旦形成习惯并确定下来,学生会慢慢把自学当成一种自觉。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要拘泥于教师的模式,而是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自学形式。
此外,要让学生的自学更有开放性,不拘泥于课堂内容,多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并且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
最后,要有相应的激励手段。小学生情感丰富,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上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有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需求,用不同的手段来激励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小学生普遍享受成功的感受,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进行鼓励和表扬,以帮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比如,学生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学到新知识或者提出新问题,教师都要及时进行表扬。另外,还可以用分组的形式,让小组之间分工合作,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表现得又快又好。这样形成竞争机制,也会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自学。
新课程改革进行的背景下,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学是一种主动性强的学习方式,可以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种方式能够使小学生尽可能多和快地获取新知识,丰富知识,拓宽知识面。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有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并且可以应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去。而学生形成的自学能力,为以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