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萍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写作
能力;有效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4—00122—01
1.设置自由开放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写作入门的关键。面对题目有话可说,即为入门。但目前,许多初中生看到题目,大都先冥思苦想,再生编乱造,然后三言两语交差。之所以如此,正如叶圣陶所说:“学生无话可说,毛病大都在于题目出得不好。”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想,经历、心理活动等都不尽相同,如果教师设置的题目过于狭窄,那么就会对学生的写作形成约束,以至于使他们无话可说,无从写起,即便写了,也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样写成的作文,自然算不上好作文。以《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一件事》这个题目为例,题目限定了“一件事”必须“发生在公共汽车上”,也就是说,学生一旦选择了这个题目,上面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有跑题之嫌。可见,这个题目范围较狭窄,不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如果把这个题目改为《发生在 的一件事》,横线上的内容由学生自由填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平时积累的素材,在横线上补充“家里”、“学校”、“教室”等,然后构思成文。这样,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由于有经历,有素材,自然有话可说,那么,写起来也就容易,“下笔成文,言之有物”,成为好文章。
2.批改作文时,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设定不同的目标,分类批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以往的作文教学,我在设置题目时,附带设置了一系列要求,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语句通顺,详略得当等,批改时,按科行律,因而往往有“落第者”。对此结果,教者失望,恨铁不成钢;学生畏惧,谈写作神萎。其实,这种做法,忽视了不同学生的基础,抹杀了学生间的差异性,使写作能力强者因达标而信心倍增,写作能力弱者因“落第”而畏惧不前,不利于全体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而,设定不同目标,分类批改,既能让优生尽情发挥,又能让后进生有成就感,让他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都向前跑,日积月累,那么他们将会各有所得。
3.结合课堂教学,开发学生智力,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清楚,则表达清楚,思维混乱,则表达受阻。朱光潜在《写作论谭》中说:“一件作品如果有毛病,无论在命题布局,或是在造句用字一一仔细穷究,病源都在思想,思想不清的人,做出来的文章决不会清楚。”可见,思想方法才是写作的本源。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以下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
(1)紧扣课文后面的习惯,有的放矢,进行训练。因为这类题目,学生在课堂听懂了,想通了,答题时,针对题目,先开动脑筋,再整理成书面文字。这就要求学生思维要严密,表达要到位,才能准确恰当地回答该问题。对于这类题目,我对学生所做的书面表述,仔细批阅,表达混乱者,给予指导,使其在根子上解决问题,即想通后再表述。
(2)重视古诗文改写训练。初中阶段,加进“改写”这一内容,让学生每学一首诗词,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它们改写成散文。学生由于上课时听懂了,理解障碍扫除了,因而改写时,他们只考虑如何组织文字进行表述,这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表达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3)培养学生运用新词语造句的习惯。每篇课文中,学生都能接触到新词语。如学了《孙权劝学》之后,有“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词,我让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语境,把这些词语恰当地放进去,使这些词语准确地表情达意,从而把教学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起来。
4.抄写结合,积累素材,是写作必不可少的途经。
(1)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现实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处处留心皆学问”,指导学生随时留心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人和事,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多动脑筋,勤于记录,去积累素材。
(2)要求学生坚持做读书笔记。在课外,学生有机会接触报刊、杂志、中外名著等,要求学生摘抄其中的精彩片段、佳句、格言。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得多,记得多了,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提高了,就会独立思考,写作时,才能见解独到,个性鲜明,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编辑:刘於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