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4-08-26 22:27李晶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应用型人才

[摘 要] 随着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日渐成为本科教育教学内容创新的重中之重。小学教育专业是一门以培养小学师资人才为目标的新型专业。本文就如何在小教专业毕业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育改革提出建议,以为社会培育更具专业水准和文化底蕴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小学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小学教育专业亦以此为契机,寻求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但生源质量下降、功利性教育、学科边缘化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作为小教专业基础课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结合小教专业注重实践技能的专业特点,探寻改革该课程的思路、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以期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应用型小教专业师资人才。

一、课程改革的思路

1、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核心

高等院校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迅速,视野宽广,理念新潮。他们注重教师的理论剖析是否透彻,要求教师的课教得生动有趣又在学术上有所造诣,教学课堂上必须将枯燥的理性思维与思辨的争鸣交织在一起。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处于不断地发展状态中,只有加快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才是上上之策。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改纲要中已经明确地要求,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引导、指导和研究者。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质疑,注意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要积极正确地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正确学习的指导者;要在教学实践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结合国家教育战略方针提出创设性教学意见和建议,成为教学研究的领头羊和研究者。

2、围绕“面向小学,服务小学”的操作核心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和谐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课程理念,第一点就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生语文素养”。作为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们来说,更应该具备高素质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态度、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品德修养诸多方面,其中教师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应用效果是小学语文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而这些读、听、写尤其是语言艺术等能力大多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上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获得。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过程中,必须立足小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比如好动、好奇、注意力不集中、自身的知识积累非常少,语文课学习兴趣不高等)进行未来教师的培育,即是要结合小学教学特点和实际提出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方案,使之更好地为小学教育服务。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面对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技能目标水准偏低、技能训练不足等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教育专业的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努力贯彻高校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总体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素质小学教师为根本任务,将教育教学工作定性、根植在教育,定向在服务小学,定格在高等师范,要求毕业生都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适应小学教学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

2、课程体系的重新整合

(1)调整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内容以文学史知识为基本,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能力,整个教学应该体现出知识性、文学性、人文性和学术性的统一。还原到文本,注重文学感受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淡化“史”的线索。对新文学运动、左翼文学思潮等主要内容的学习,将文学史知识、主要文学作品贯穿于整个教学制作,使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及文学发展演变的内部规律有一个总体感知。同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研读具体作家生平和创作,要了解文本作家自身的文化思想背景、生命情感体验、审美创作追求等,从而在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讲解与渗透。

《少年闰土》(人教版六年级(上)第十七课)的重点段落为“海边西瓜地少年英雄闰土”的形象刻画,以及“我”对闰土自由自然生命状态的赞美。“但‘故乡、‘闰土却象征了作家失落的‘梦想。并且在‘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两个故事互为明暗”。少年闰土从自然健康的生命变成病态奴役的外表和内心,体现出封建文化“吃人”本质。《少年闰土》虽然是入选小学阶段的语文读本,但老师应该要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将他一生对“国民性”的探讨,渴望一个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理想现代社会,并且社会成员间是平等和谐等联系起来,不要脱离了鲁迅先生的创作思想和文化追求。

老舍先生的《趵突泉》(人教版四年级下选读课文),原文名为《趵突泉的欣赏》,“全文1042字;教材选文420字,不及原文一半”。课程改革实践中须得联系这一背景及老舍先生创作该作品时的心理背景和一贯文风,便可以了解到老舍先生写作这篇散文的目的在于试图唤醒国民对“自然生命”的认识,通过感知大自然生命活力唤醒国民意志,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传递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文化主题。可见,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现当代文学名家名篇及关乎学生理解文本需要的文学史知识,都应该是教学内容关注的重点。

(2)调整目标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娴熟的授课技能,更重要的是拥有美好的职业追求和人生理想。所以提升未来教师的人文精神是小教专业师范生培养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这是不容忽视的。以往过于注重知识、能力层面显性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等隐性目标。因此,课程的改革,应充分落实调整该课程显性与隐性的双重目标。借助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大家、名家的人格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师范生的精神世界。无论是鲁迅、沈从文还是老舍、巴金,他们真正启迪后人的不仅限于他们的文学作品,更是他们各自充满魅力的人格精神力量。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深刻反映了了这一批精英知识分子感应时代的变迁而激起的追求、奋斗和反思等精神需求;十七年文学中的革命历史题材、新时期的现实主义题材中均不乏追求理想、为理想而执着奋斗的人物形象。在伴随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有意识地渗透对文学大家、文学形象人格精神的关照,以此来感染、影响学生,帮助未来的教师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坚定的人生理想。这也正是“文学类课程更具有人文色彩和魅力优势”所在。

3、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

(1)加强练习实践,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安排五分钟时间进行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训练,要求练习内容与所讲内容同步,为课堂教学“暖场”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参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们学会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积极探索、大胆质疑的学习精神,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处理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实践训练。

(2)辅助教学手段,拓宽学生认知视野

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人文综合性特点,在传统讲授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无疑是锦上添花。学习诗歌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诵视频创设的情景氛围,将学生带入唯美的意境之中;在介绍某一作家或者作品时,可以将相关照片、手稿、视频资料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让学生们观看由现当代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如《骆驼祥子》、《阿Q正传》、《活着》等。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祝福》的电影表达方式较之原著,有所突破,改用顺叙讲述故事情节,采用画外音形式的第三人称旁白叙述,使悲剧事件更具震撼力,故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借此,让学生感受与文本阅读完全不同的视觉艺术,对于学生更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拓宽学生获取各类相关信息资料的视野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辅助教学手段,将现当代文学作品原著的真实形象和情感世界直观明了的予以展现。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

(3)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大量教育实践证明,教育的主要作用已经由单纯地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现代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本科教育的主流。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致使学生理论知识空泛、写说能力弱,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不够强。因而,提出创新教学方式,努力构建突出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有利于教学互动的现代教学模式建议,比如给定主题组织讨论会、小组分工合作展开课题研究、兴趣小组自由选题研究等,都是值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尝试和探索的,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4、探索创新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改革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学活动就失去了其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实践证明,课程评价方式对课程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构建多元化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探索创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是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十分必要的举措。其中,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创新原则,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形成一整套形成性考核机制,坚持做到重过程、重技能的“双重”要求。如对于问题教学法的评价,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语言表达、态度积极与否、问题分析深浅程度、解决问题能力强弱等方面,以期得到比较全面、客观的答案,真正做到教学有机互动的教学模式创新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等要求。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对教师的实践技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给培养师资的高等本科院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培养教学技能水平高、教师人格魅力大、教学改革创新性强等优势明显的应用型人才无疑是当前小学教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 2012年02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版.

作者简介:李晶(197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应用型人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从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的设置看如何培养儿童教育专家
小学教育专业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