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语专业学生会话中语用失误的考察

2014-08-26 22:27李桂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失误日语

[摘 要] 近年,青岛滨海学院不断改革日语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从培养语言能力逐渐发展为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学生在语言应用能力养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表达错误的问题,有的从语法和用词上来看是正确的,但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存在表意不自然、不符合日本人说话习惯等问题。这样的错误可视为语用失误。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主要是中日文化背景不同和母语干涉。了解语用失误的原因能对日语教学和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日语;语用;失误;原因分析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通过语用学理论可以解释语言符号的言外之意,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起指导性作用。语用错误主要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语言习惯而误解对方的意思或使用了不恰当的说法给对方造成困惑的错误表达。这种表达方式有的在语法、词汇上没有错误,但会在交流中让对方感觉不自然、不和谐。本文将通过日语专业二年级的会话案例简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错误,并分析产生语用错误的原因。会话案例来自日语专业二年级会话课堂,为了更好地分析语用失误的比例,把学生以两人为单位分成小组,设置了“拜托与拒绝”、“邀请与拒绝”两个场面,要求学生根据给定场景自主编写会话。共收集会话37组,其中“拜托与拒绝”16组,“邀请与拒绝”21组。本文主要考察语用方面的误用,语法及词汇方面出现的错误不在考察范围之内。

一、语用学相关理论[1]

1、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会话含义”的核心理论,它由格赖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格赖斯认为语言交际应该遵循某个一般原理,会话的展开有必要服从一些特定的准则及相应的次准则,他们分别属于量、质、关系、方式四个不同范畴。其中量的准则包括两个方面,即“所说的话应该提供符合交谈目的需要的信息”和“所说的话不应提供超出需要的信息”。 说话者出于强调等目的常常故意违反量的准则,如“我就是我”、“不行就是不行”等,但是语言交际者在一般情况下是遵守量的原则的。

2、礼貌原则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格赖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又提出了礼貌原则,用来解释人们为什么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在研究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关系方面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因为会话含义的间接性有时是出于礼貌。利奇的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分别是得体、宽大、赞誉、谦虚、一致、同感,简单来说利奇的礼貌原则在消极意义上指的是:其他条件相同时,将礼貌的表达控制在最小限;积极意义上指的是:其他条件相同时,最大限度地表达礼貌内容。

3、面子理论

继利奇的礼貌原则之后,列文森和布朗又提出了新的礼貌模式,即面子理论。面子是礼貌的中心内容,包括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指的说话者是希望被他人接受与认同的愿望;消极面子指的是不想被打扰和冒犯的愿望。因此,与之相关的礼貌问题也可以分为正向礼貌和负向礼貌。正向礼貌指的是考虑到对方希望被接受的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指的是考虑到对方不想被打扰的消极面子。

二、日语学习者的语用失误分析

1、侵犯对方消极面子的错误表达[2]

(1)提出请求的场合

直接提出请求内容,不考虑对方是否方便或愿意,从而侵犯了对方不想被打扰和冒犯的消极面子,产生语用失误并造成交际失败。我们设定了两个请求的会话场景,第一,A和B是邻居关系,A因为要出差请求B照看他的宠物。第二,A和B是朋友关系,A请求B在她的结婚仪式上发言。共收集到16组请求的对话,其中有62.5%的会话是直接提出请求的,学生采用的请求方式有:“あのう、私は隣の部屋のAと申します。最近急に出張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したから、家のペットの世話をし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你好,我是住在隔壁的A,这两天要出差,能否请您照顾一下我的宠物)”、“来月の私の結婚式のパーティーでスピーチをし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能否请你在下个月我的婚礼上发言)”。

这样直接提出请求的方式往往会让日本人感到为难,给对方带来压力,不仅侵犯了对方的消极面子,而且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给对方的负担最小化的“得体原则”。日本人在提出请求时通常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比如进入正题之前会说一些起导入作用的前置客套话,使用给对方压力最小的措辞,以此来保持人际关系的协调。常见的日本式表达方式有:“ご迷惑をかけますが(给您添麻烦了)”、“恐れ入りますが(不好意思)”、“お手数ですが(给您添麻烦了)”、“ご都合はいかがでしょうか(不知您是否有空)”、“もしよかったら(如果可以的话)”等。

(2)邀请的场合

邀请对方时植入了不顾对方的情况,哪怕已经被拒绝仍然不停地邀请的中国式表达方式,造成了侵犯对方消极面子的语用失误。

我们设置了三种邀请的会话场景,第一,A和B是同事关系,A邀请B下班后去喝酒。第二,A和B是同事关系,A邀请B下班后去唱卡拉ok。第三,A是B的爱慕者,邀请B去看电影。共收集到21组对话,其中在对方已拒绝的情况下仍再三劝说邀请,次数达3次及以上的会话有14组,占总数的66%。如,在邀请对方在自己的结婚仪式上发言的会话中,B表示自己不太擅长讲话,当着很多人的面儿发言会紧张,希望A找别人,这在日本人看来已经是很明显的拒绝之意,但是A继续说“但是我觉得你发言不错啊”、“来参加婚礼的都是好朋友,不用紧张”、“没关系的”、“去吧”等,在该会话中共提出邀请6次。

这样反复邀请的做法在中国人的谈话中比较常见,也表达了邀请一方的诚意。在对方提出困难的时候,中国人往往会替对方想办法,提出更好的方案,或安慰对方,为了达到邀请的目的不停的劝说对方。但在日本人看来,这样的邀请方式会让对方感到为难,不知道该不该再拒绝,因为他们担心再次拒绝会伤害对方的面子。当意识到对方已经拒绝了自己时立刻表示歉意的做法才是日本式的邀请方式。

2、侵犯对方积极面子的错误表达

(1)拒绝的场合

在拒绝对方的请求或邀请时,学生的会话中出现了“いいえ、きらいです(不,我讨厌这样做)”、“私は動物が好きではない(我不喜欢小动物)”等表达方式。在37组会话中拒绝的场景共有110次,同一会话中有多次拒绝的情况发生,其中直接拒绝的有16次,占总数的14.5%。这样直接拒绝的表达方式很容易给对方带来不愉快感,伤害了对方希望请求或邀请被接受的积极面子,从而对人际关系造成了不利影响。日本人在拒绝时通常避免直接拒绝,而是采用致歉、感谢、说明理由、提出代替方案等委婉的表达方式。如:“お気持ちありがたいですが(谢谢你的好意)”、“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が(非常抱歉)”、“もう先約がありますが(事先和别人约好了)”等,尽可能地表达避免伤害对方的面子。

在110次拒绝场景中能够使用委婉拒绝方式的占85.5%,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注意到了交谈的礼貌,但委婉拒绝的表达用语比较简单、单一,多限于常用的“すみません(对不起)”和“ちょっと…(有点儿…)”,而且不使用“です?ます(敬体)”的情况比较多。例如,B在拒绝照顾邻居的宠物时提出了“すみません、病気になったらどうすればいいかわからない(对不起,如果宠物生病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理由,由于“…かわからない(不知道)”语气比较强硬,同样给对方增加了压力,伤害了对方希望得到认同的积极面子。试着把该例句修正为“動物に世話をしたことがありません。何かあったら申し訳ないことになりますが(我没有照顾过小动物。如果发生什么意外可就抱歉了)”,把拒绝转化为理由+致歉,则有效地维护了对方的积极面子。

(2)答应的场合

在答应对方的请求和邀请的场合下,会话例中出现了“はい、いいです?~てもいいです(好的,可以)”、“はい、分かりました?分かった(好的,明白了)”的表达方式。在37组会话中最终答应了对方请求和邀请的有29次, 其中使用“はい、いいです?~てもいいです”的共14次,“はい、分かりました?分かった”的共4次,分别占48.3%和28.6%。在日本人看来“好的,我知道了”的说法给人勉强答应,很不情愿的感觉,口气生硬,不仅侵犯了对方希望得到认同的积极面子还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宽大原则,即把给对方的负担加大化。“はい、いいです?~てもいいです”翻译为汉语是“好的,可以~”,是中国人答应他人时常用的表达方式。但在日语中这是表示“许可”的句型,也就是说话者允许了对方的请求或邀请,不是答应。说话者允许对方动作的行为也伤害了对方的积极面子。

3、过度使用人称代词违反了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

请看以下A拜托B在自己结婚仪式上发言的例子:

A:Bさん、来月の私の結婚式でスピーチをし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

B:私は必ずあなたの結婚式に行きます。でも、私はたくさんの人の前で話せませんよ。

A:どうしてですか?

B:緊張しますよ。

A:でもあなたは私の一番いい友達ですよ。

B:私があなたの結婚式に悪いことをしたくないです。(スピーチが失敗したら、Aさんの結婚式によくないです)

A:それは大丈夫ですよ。私は特にあなたに頼みたいです。

B:すみません。私はスピーチができません。残念です。

划的地方是“你”和“我”的日语人称代词。在汉语中谈话时使用“你”、“我”比较多,谈话也不会觉得不自然。但在日语中这样的人称代词多被省略,或者用“~さん”来代替“你”,使谈话更加礼貌。这些人称代词的省略丝毫不影响下文对人物关系的理解。过多使用人称代词除了不礼貌之外还会给对方以过分强调自己的恩惠或对方的某种行为的感觉,如“我一定会参加你的婚礼”在日本人看来过分强调了“我”去参加“你”的婚礼,突出了“我”的施恩行为,给听话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其结果首先违反了量的准则,即提供了超出范围的信息,其次违反了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给对方造成强大的负担。

三、语用失误原因简析

1、耻感文化与仁义文化的差异

日本人把被拒绝视为“耻”,把“耻”作为社交的原动力。因为担心被拒绝而在与人交往时处处考虑周全。如果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却得不到对方的认同的话就会感到丢脸。因此在谈话中为了不丢脸多使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把负担和损害转嫁到自己身上,尽量不给对方造成困扰,不引起对方的反感。与之相对,中国人自古把仁义视为美德,仁义是朋友、主客关系等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在这一准则下,中国人多采用为了表示诚意并体现自己的仁义而反复邀请或劝说对方的谈话方式。学生把中国人的表达习惯转移到日语中就造成了语用上的错误。

2、集团意识与个人主义的差别

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因为地域、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形成了非常强烈的集团意识,在集团意识的支配下要保持言行与他人一致才能不被集团排除在外。为了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必须避免自我强调并采用委婉、客气的表达方式与人交往,细心地推敲对方的言外之意,维护双方的面子。而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地域特征各不相同,文化也呈现多样性。与日本的集团意识相比,中国人更具个人主义倾向,习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日本人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

3、母语干涉[3]

汉语和日语在文字表达和发音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这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常常受到母语的干涉,把母语原封不动地转移到日语中,成为误用的常见原因之一。如2.2.2所述,把“好的,可以~”、“好的,我知道了”这种汉语的表达方法直译为日语就犯了“はい、いいです”、“はい、分かりました”这样的错误。

受母语的影响,当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把文化和表达习惯的差异转嫁到日语学习中时就会出现跨文化沟通障碍,犯语用的错误。因此,在日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正确的语言,同时也要重视引导学生了解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最大限度的避免语用错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翟东娜.日语语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6.

[2]张韶岩.中日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M].2012.

[3]王祈.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分析.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M].2008.

作者简介:李桂华(1979—),女,河北省冀州市人,讲师,青岛滨海学院日语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是日语语言文学、日语教学。

猜你喜欢
失误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福原爱的“失误”
标识语英译失误及翻译策略探析
福原爱的“失误”
如何上好中职数学讲评课
“失误”抑或“策略”
“失误”也能“精彩”
日语被动态的构成及翻译方法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