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已经逐渐沦为文言文教学的附庸,并在渐渐丧失它的审美属性。高考这一总指挥棒使得古诗教学忽略了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而仅仅停留于理解诗意、分析技巧、概括情感等客观鉴赏层面。当前语文教学开始呼吁语文的“本色”回归,古诗教学也应返璞归真,以期還原学生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 古诗教学;审美体验;本色回归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品读鉴赏古典诗词也是新课改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古诗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也明确提出了“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的阅读鉴赏要求。可是,如今高中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古诗教学已经逐渐沦为文言文教学的附庸,并在渐渐丧失它的审美属性。当前语文教学开始呼吁语文的“本色”回归,古诗教学也应返璞归真,以期还原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诵读感知——探寻古诗的“本色回归”
所谓的“诵读感知”,即在古诗教学中,学生应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来实现对古诗的整体感知,在心灵的碰撞中,探寻古诗的“本色回归”。
众所周知,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板块,教师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文言文教学上。古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了文言文教学的附庸,丧失了它特有的审美属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把一些文言文教学技巧加之于古诗教学,如在要求学生解读诗意的时候,先要求把诗歌内容翻译一遍。学生往往会参照文言文翻译原则,“字字落实”地翻译古诗,结果就会把一首完整的诗歌划分成好几个独立的片段或几幅彼此关联不大的画面,割裂了“一以贯之”的诗意。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诵读感知”的方法来探寻古典诗歌的“本色”,感受古诗魅力。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音是最能真切感动人心的,声音总是会以最直接的方式传达出发声者的情绪。诵读古诗也必然会流露出朗读者对所读诗歌的理解感知程度。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住诗歌的意境,而非“断章取义”,有利于对诗歌的深入解读。
例如,笔者在教李白的《蜀道难》时,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体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大部分学生在朗读第一遍时,对文意一知半解,朗读速度也比较慢,而且朗读的音调泄露出了他们的不自信。而到了第二遍,朗读很明显就变得流畅多了,气势也陡然提升了许多。等到第三遍朗读时,学生基本上都带入了自己的情感,实现了与文本的“共鸣”。最后,当学生集体诵读之时,笔者顿觉大气磅礴之气势迎面而来,学生自然发出惊叹:“噫吁嚱!危乎高哉!”此刻,学生的朗读已是一种再造想象,学生通过诵读已能将文本所塑造的山川的壮美表现出来,仿佛自己正置身于高山之前、峭壁之下。由此,诗味已显,诗意立现。古诗的“本色”在诵读感知中回归课堂。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洪流”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中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样化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洪流”。
在古诗教学中,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以《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为导向,将古诗教学目标定位于概括诗歌内容、分析写作技巧、把握诗歌情感等客观鉴赏层面,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因素、情感因素和审美因素。由此造成了古诗教学方法陈旧、单调,课堂气氛沉闷、低迷。教师的教学过程也趋于模式化,常常按照“作者简介—解题—释义—手法分析—情感归纳”的模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诗歌本身的深层内涵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剥夺了学生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由选用“相关情境”、“无关情境”和“问题情境”等多种方法来进行。
例如,笔者在教姜夔的《扬州慢》时,选用了一段用“埙”演奏的乐曲,并让学生在埙乐声中朗读全诗。在泛着浓厚的古意的乐曲中,学生的心也随之飘荡,仿佛重新回到了南宋时的“维扬”,目睹了“荠麦青青”的衰败之景。埙乐凄凄,感染了学生,也奠定了诗歌的基调,之后的教学就非常顺畅,整堂课下来,余音绕耳,绵绵不绝。这就是笔者创设的“无关情境”,埙乐表面上与诗歌内容无关,却通过侧面烘托点染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写作升华——提升心灵的“审美体验”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展现,饱含了诗人的真情。陆机在《文赋》中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这句话说得就是诗歌缘情而发,语言绮丽优美。因此,鉴赏古典诗词就应注重感受诗人情感,品悟优美语言。这就离不开鉴赏主体的审美和想象能力。
可是,当前的高中学生对古诗鉴赏普遍缺乏兴趣,缺乏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古诗凝练而精微,内涵丰富而蕴藉,再加上年代的阻隔,这些都导致了学生认识和鉴赏古诗的“隔膜”。学生无法自然而然地展开联想,运用想象,对古诗进行艺术审美。那么,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古诗语言凝练概括,内容高度浓缩,意境优美隽永。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优美凝练的诗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符合诗意的改写、扩写、续写,通过自由写作的方式来提升心灵的“审美体验”,实现对古诗的“个性化解读”。学生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既锻炼了写作,同时也提高了审美水平。
例如,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时,要求学生针对这首小令进行改写,根据情境进行合理想象,完成100字左右的片段。学生当堂写出了许多精彩片段,有位学生还改写成了剧本形式,真是别出心裁。
《如梦令》改写:
时间:某一个清晨地点:少女闺房
李清照:(因昨晚宿醉,早上懒懒地从床上爬起来,睡眼惺忪的样子)昨晚睡梦里,依稀听见外面风雨大作,不知院子里的海棠怎么样了?
丫鬟:(走到窗边,缓缓地卷起窗帘)小姐,海棠还是和之前一样的啊!
李清照:你再留心瞧瞧!
丫鬟: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啊。
李清照:(微笑的样子)傻丫头,经过一夜的风雨侵袭,海棠树的叶子定是吸收了水分,变得更饱满了,你再看看院子的地上。
丫鬟:(探出头细看)恩,小姐,院中已是落花满地了。
李清照:(惋惜的样子)海棠花经不住风雨的摧残,凋落枝头,真是可叹啊!
评析:此类诗歌内容改写使学生脱离了诗歌鉴赏的“被动模式”,还原了学生心灵深处的独特体验,使学生能见仁见智,独具一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激发,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古典诗词是人类文化精神的宝贵财富,其中包孕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因素、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本寻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王鹏,原汁原味方显语文本色[J],语文教学之友,2011.10,27-28页.
[2]师志良,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亲近诗歌[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2,26-27页.
[3]罗国宏,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素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3,50-51页.
[4]史世毅,好诗不厌百回读[J],教育艺术,2006.2,52页.
作者简介:钱丽,江苏省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研究方向: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