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莉莎 钟玲
[摘 要] 本文选取了一个文化适应较为成功的在华非洲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多次访谈,旨在分析促进在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成功的因素。分析发现,促进该学生文化适应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社会和家庭支持及个体的文化适应经历。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能力;留学生文化适应
一、引言
有数据显示2012年在华留学生总数为32.8万多人,分别来自18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留学生占比例最多为53%,其次是非洲留学生,占来华留学生人数的23%。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能否很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关系到他们能否在中国获得满意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本文对一位文化适应情况较好的非洲留学生进行了多次访谈。本文将对文化适应进行理论回顾,再试图分析促进受访者文化适应的积极因素。
二、理论介绍
1、文化适应概念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已经成为当今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学者们对于什么是文化适应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早在1883年J. W. Powell就使用了文化适应一词,他将文化适应定义为: 来自外文化者对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所导致的心理变化 (余伟, 2005)。Redfield和Linton在1936年将文化适应定义为: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Berry,1997;Lakey,2003;余伟, 2005),这一定义在后来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Young Kim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文化适应做了大量的研究。她认为文化适应是一种互动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适应个体与主流的社会文化交际能力逐步发展,交际能力的水平也反映着文化适应个体的文化适应程度(Lakey,2003)。
2、文化交际能力和Berry的文化适应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方面。Spitzberg 和Cupach(1984) 提炼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条件:知识、动机和技巧,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会减弱。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个体在与他国文化交流时要敏感、反思、有成效。Behrnda和Przeltb(2012)认为,简单地有过出国经历并不能必然提提高个体的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很好的跨文化训练。
Berry认为文化适应存在两个维度: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和与其他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性(余伟, 2005)。根据文化适应个体在这两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Berry分出了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 整合(integration)、同化(assimilation)、分离(separation) 和边缘化(marginalization)。整合是指文化适应个体在既保持自己原文化又积极与主流文化互动。同化是指当文化适应个体只寻求与主流文化的日常互动而不愿意保持他们原有的文化身份。如果文化适应个体只坚持自身的原文化而避免与主流的文化互动,那么就产生了分离的文化适应策略。当文化适应个体既不愿意保持原文化也不愿意与主流文化互动时就产生了边缘化策略(Berry, 1970)。
3、有关留学生文化适应的研究
国外的一些学者调查研究了留学生的在从学术、社会、文化、语言等方面的适应情况(Lewthwaite, 1996; Cemalcilar&Falbo,2008 )。Scottham 和Dias(2010)以在日本的巴西移民为研究对象,探索了跨文化适应策略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Vergara、Smith和Keele (2010)以在泰国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跨文化适应压力与情感、应对和停留时间的关系。Behrnda和Przeltb(2012) 研究认为如果在出国前没有相应的跨文化交际准备,那么出国的经历不一定会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内有学者对在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进行了调查,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提出针对性家政策(雷龙云&甘怡群,2004;王建绘,2008;李萍,2009)。周源(2009)借鉴Berry文化策略四方面,围绕语言与沟通的相关度、与中国朋友的友谊、对异文化的认可度对留学生进了访谈。访谈发现,对留学生来说,真正不可或缺的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和从多元化的角度去接受认可异己文化,并积极主动的和本土人交朋友。吴文英(2012)等對北京某高校的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得出,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与来华动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留学生学校管理方式和留学生所在城市的国际化程度都显著相关。
三、促进文化适应成功因素的个案分析
本文选取了一位在北京某大学就读的非洲留学生为访谈对象进行多次访谈,总结出两点促进文化适应成功的突出因素:社会支持与家庭支持和个体的跨文化适应经历。
1、社会与家庭支持
本文的受访者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中国学生。受访者在中国生活期间结识了多位中国学生,成为了朋友,日常生活中经常来往。受访者与中国学生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中国学生帮助受访者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受访者积极主动介绍自己的源文化,成为了中国学生了解受访者过文化的途径。由于受访者来源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因此受访者还时常帮助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此外,在社会环境方面受访者没有感觉到过多的压力。受访者来自乌干达,由于中国和乌干达在外交上的良好友谊,使得受访者在来中国之前就对中国形成了非常好的印象。
该受访者与其他大多数留学生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家庭支持。受访者已经结婚,丈夫来自美国,夫妻二人共同在中国居住和生活。和家人一起居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文化适应的焦虑。一方面,由于有了家人的支持,受访者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时候更加积极。另一方面,与家人一起生活使受访者保持了一些自己的原文化,例如语言、饮食习惯等。根据Berry的文化适应策略理论,文化适应个体既保持自己原文化又积极与主流文化互动时被称为采取了整合策略(Berry,1970)。本文的受访者在保持自己原文化的同时还主动与中国文化互动,实际上采取了整合的文化适应策略,而整合策略被认为是最能有效地得到成功的文化适应结果的方式,这也就促进了受访者文化适应的成功。
成功的文化适应需要留学生们平衡好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支持。极端依赖社会支持或者家庭支持可能会产生分离策略和边缘化策略(Lian&Tsang,2010)。通过对几位非洲学生的采访本文发现,留学生学中文的原因除了想很好地与中国人交流之外,还因为他们想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过多地依赖中国朋友,这就是一种避免过度依赖社会支持的方法。社会支持与家庭支持两方面的平衡作用能更好地促进文化适应。
2、个体的文化适应经历
本文的受访者在来中国之前的跨文化适应经历提高了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其在中国取得较好的文化适应结果。
首先,受访者的婚姻是跨国婚姻。受访者来自乌干达,她的丈夫来自美国,她们结婚将近5年。与丈夫相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其次,受访者曾经在美国生活和工作超过一年。根据Behrnda和Przeltb(2012)的研究,在新文化中停留时间的长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显著。美国通常被成为文化熔炉,受访者提到在国美时常可以看以接触到与中国有关的事物。由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受访者在适应美国文化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与中国有关的信息。虽然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不同,但是比起那些来中国留学是其第一次跨文化经历的学生们来说,该受访者在适应中国文化时不会感到特别紧张和焦虑。受访者提到,当她国家的朋友知道她要来中国学习时,她的朋友好奇并担心地说:我很好奇你怎么能适应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呢?她回答说:“Whatsthebigdeal?Ihavedoneitbefore.”可见她来中国之前的跨文化经历已经增加了她适应新文化的信心。
根据Spitzberg和Cupach(1984)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动机和技巧三个条件,受访者在来中国之前的跨文化经验是这三个方面的积累。从受访者的经历来看,文化适应经历可以在心理上增强文化适应的信心、提高跨文化敏感性和交际技巧。
四、总结
本文以一位在华非洲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多次访谈,总结出促进文化适应的两点积极因素:社会与家庭支持和个体的文化适应经历。中国学生的友谊为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支持;与家人在中国的陪伴使留学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文化适应的焦虑,并有助于保持自己的原文化;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的平衡有助于文化适应个体采取文化适应的整合策略。个体的文化适应有助于增强文化适应信心、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从而帮助留学生在适应中国文化时取得良好的文化适应结果。正如Berry(1997)所说,个体的文化适应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分析个体的文化適应案例对分析影响文化适应的因素很有帮助。
作者简介:杜莉莎(1989—),女,汉族,籍贯河北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外语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
钟玲(1970—),女,汉族,籍贯重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西文化对比、外语政策、国际发展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