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云 杜萌
生活在城市里的独生子女,和他们的父辈不一样,他们生活无忧无虑,可是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没有奋斗目标,缺乏责任意识,甚至没有斗志。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对于学生群体来说,积极地、发展性地引导比诊疗性的解决问题更重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阐述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据此,我校多年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由他律到自律的成长。将规范式管理和开放式教育理念融为一体,比如,从每学期开学都会开展规范化管理开门红评比,到学期中间的5月的红樱桃奖、6月的“杏”高采烈奖、10月的金柿子奖、学期末的素质杯等等。这些规范化评比活动贯穿学期始终,就能从过程中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还能激发学生自主成长的正能量。
导师批阅成长记录的实施
导师批阅成长记录是学校德育工作中全员育人导师制子课题,导师育人每月“三大步”的重要一步,对应于学生励志“三大步”的第二步“反省和成长记录”,是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励志教育课题开展近两年的时间,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学校特色的导师批阅办法。
(一)关于成长记录主题的探究
最初学生的记录比较随意,内容也很零散,往往不是对一天自我成长的反思。这样的记录,老师很难给予指导。为了规范内容,我们又实施了命题式的成长记录,规定每周的记录主题。但这种做法挫伤了学生的记录热情,学生一周五篇记录成了千篇一律的复制版本。于是,我们又改变了方法,实施部分命题式记录,如记录必须有对本周要改掉的坏习惯的今天改正情况的看法和总结,每周一应写出对班会的感想,而其他内容同学可以根据情况自己控制,遇上学校特殊活动时,也可以记录对活动的看法和感受,等等。这种半命题式的成长记录,既有利于思想的统一,给了学生总结记录的方向,又让学生有了自我发挥的空间,更让老师的批语有了发挥空间,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关于批阅成长记录频次的探究
起初学校规定了每周两次的批阅,但是五天的记录集中在某两天批阅,造成老师工作量的增加,老师们需要拿出小半天的时间才能批阅完。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非常繁琐的,很难拿出这样大块的时间来。而且这种有时收、有时不收的情况,容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哪天该带来,哪天不需要带来。收齐成长册成了一个大问题。而且有的同学偷懒,明天不交,今天就不反思记录了。于是我们改为每天都收,一方面督促学生每天都写、每天都带来,形成习惯。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老师安排利用自己的时间随时批阅。
随着交流的深入、信任的加深,有很多同学乐于把自己的困惑写在成长册中,和老师沟通。老师不能及时批阅就会导致错失教育时机,也失去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有时还会让问题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随着工作的深入,很多导师主动增加了批阅次数,因为对学生的教育“及时”是非常重要的,及时批阅、每天批阅,让学生每天的心里话得到及时的反馈,有利于鼓励学生保持对“成长记录”的热情,继续认真填写总结;有利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有利于教师将工作量进行分割,减轻老师的负担。
经过摸索,我们认为,每天批阅的规定的确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也并不会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增加负担。
(三)提高导师批阅质量方面的探究
随着批阅工作的开展,随着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学生的问题,老师们也感觉自己的批阅有些缺少新意、缺乏文采、说服力不足,与学生交流存在“代沟”。于是有的老师开始广泛的阅读、深入了解学生们感兴趣的事,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学校在这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进行了优秀导师评语的交流展示,给大家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也组织了同班导师的集体备课,规定了统一时间,三名导师一起就成长册反映的问题商讨解决,集思广益,更有利于提高导师的批阅质量,提高导师的教育水平。成长册成为导师与同学进行心灵交流的平台。这样,师生相互促进,学生在成长册中也越来越有话说。成长册上既有温馨的关怀,诚挚的感谢,又有困扰的烦恼,耐心的劝解,还有喜悦的收获,欣慰的分享。在班级里,通过成长册,同学们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励志教育主题的调整和深化
励志教育有一套成熟的主题设计,每三周都有一个主题内容。每三周一封励志信、每周一次班会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开展。同时,我们学校也有一整套德育活动,九月“开门红新生入学规范养成”、十月“国庆汇演”、十一月“文化科技节”、十二月“体育节”、一月“期末学法指导”、三月“开门红日常规范再强化”、四月“我和老师的故事”、五月“校园里的梨园春”等。励志教育从一开始实施就显现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和我们的活动不匹配,比如,当我们十一月在举办鼓励创新的科技文化节时,它的主题是注重基础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我们的体育节进行完了,励志主题却是与体育训练有关的《功夫传奇》了。总之,感觉励志教育和学校活动两张皮,两头抓,两头都效果不好。于是我们对于励志教育主题进行了调整。
首先,励志主题调整。我们把一学期的励志主题都拿到手,根据学校的活动调整了每个励志主题的实施顺序,比如,《我学会了专心致志》这个主题,我们将其提前放在了二月进行开门红评比期间。《感恩的心》我们放到了四月“我和老师的故事”活动中。在试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进一步放开手脚,用中国励志教育网上的资源,结合学校情况,设计主题,比如“五月梨园春”活动过程中,我们确定的主题就是《多彩生活、精彩人生》,六月期末考试阶段,我们定了主题为《拼搏期末,实干青春》。并且将励志信活动改为在学生中征集,经过老师指导的方式成文。
其次,班会设计方面的发展。班会课是励志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关于励志教育所提供的主题班会,学生感觉很震撼,但是有时有点“空”,离自己的生活很远,缺少普通课堂的活跃参与。于是我们接受了孩子们的建议,保留了班会中具有震撼力的影音等资料,并从中国励志教育网中选择相关的小资料,结合学校活动,结合导师在批阅成长册中发现的学生问题,制作成与学生生活和发展状态紧密相连的班会课件,学生的反应不错。
再次,活动课方面的改进。活动课的主题往往围绕励志主题展开,但是《活动册》在学生手中,学生提前知道了活动内容,提前就已经了解活动课中应该知道什么道理。这对于探究“在体验中升华”的活动课,并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于是我们也对此调整,自己设计新的活动内容,比如说“蜈蚣翻身”“小马过河”“钻山洞”等,让学生在未知的活动中真正去体会与人相处、体会合作,体会成功的喜悦、体会失败的痛楚……同时根据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年级活动。活动中学生和老师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大家彼此在活动中分享感受,得到了思想的升华。
励志教育导师管理的本土化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主要采用对励志教育班会集体备课的方式,提升导师的整体水平。
(一)集体备课制度
首先,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导师组,每周导师组有固定时间备课,备课分为三部分:第一、导师各自就成长册的批阅过程,反映出的个别学生问题或班级共性问题进行交流,对各自所负责组的本周突出问题,进行协商解决。第二、导师一起就隔周(下下周)班会课的主题进行探讨,为年级班会主题的确立提供资料。第三、班主任就下一周的班会和活动课的设计和意图传达,安排下周班会活动。在导师组备课的基础上,形成以年级主任为核心的班主任备课组,同样在每周定时交流。通过集体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这种做法既推动励志教育向更加贴近本学校的实际方向发展,也促进导师在合作中寻找差距、确定方法、提高自己。
(二)考核、激励管理办法
通过对成长册批阅情况的抽查,对批阅的情况采用一定方式反馈给导师本人;另外由学生自主评选老师的好的批语,汇总后请导师们交流,促进导师批阅水平的提高。但是,这种抽查方式落实若过于频繁,必然会影响班级日常事务,而且,经过几次指导后,导师们的水平都有所提高,再多的抽查也是相差无几的结果,不能起到引导作用,相反会引起导师们“被监督”的感觉。对教育者的管理,更应该重视激励和鼓舞的作用,而不是加以限制和监察。因此我们在学期第一个年级会上,组织同学们写了“给老师的一封信”,感谢老师对自己的付出,由学生代表送给老师,对老师的付出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样大大地调动了老师的情绪,让老师们更主动、更自觉地为学生的成长而付出。
一封封励志信、一个个励志班会、一次次主题活动,成就了学生,也把老师们推上了荣誉的领奖台。开展此项活动的时间很短,但是我们看到了师生的巨大变化,励志教育的成效有目共睹,在经历了接触、质疑到实践的过程之后,励志教育在我校不断铺开,是励志教育打造出了阳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的生命焕发光彩。愿我们微小的探究和实践的经验,在学生道德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第四十中学)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