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事件与巴林银行破产案的比较分析

2014-08-21 23:19马敏慧刘彦莉
2014年19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

马敏慧 刘彦莉

摘要: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10年后“中航油”事件,一个是有着光荣历史的老牌商业银行,一个是中国“走出去”的成功典范,历史戏剧性的重演,我们应有所警示。本文从1992年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出发,对两大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并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航油;巴林银行;内部控制

一、引言

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这家百年老店,却由于年仅28岁的交易员尼克·里森在新加坡期权市场交易中的违规操作导致破产。近十年后,在新加坡市场上,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也申请破产。中航油(新加坡)于2001年在新加坡成功上市,一度被业界捧为神话。在公司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于2003年初开始做石油衍生品交易获利,且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因导致公司亏损达554亿元之巨。不难发现,两者的失败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从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当今公司的内控与风险管理提供教训与警示意义。

二、两大事件内部控制比较分析

1992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通常称Treadway委员会)下属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研究报告,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要素定义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紧密联系的部分。我们从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出发对两大事件进行对比分析。

(一)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巴林银行,这样一个老牌企业,管理层的管理哲学、经营理念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一方面巴林银行一直认为雇佣的员工都是值得信赖的,其实不然,人都是自利的而且人的自利行为得靠制度约束。再者,管理层存在投机心里,过度相信里森。另外,时任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曾经表示由于资产负债表本身是反映的过去而不具有决策价值。

“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其控制环境不同于巴林银行的是:有着国企的通病。首先,公司内部人控制,陈久霖身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在新加坡分公司基本上是他一人说了算。其次,陈久霖早期的成功使得集团公司对其十分信任并委以重任,陈久霖由此自我膨胀、刚愎自负,使其自身不受内部控制、监督的的制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者控制环境区别主要在于:巴林银行是员工诚信问题,中航油是管理层不受约束。当然相同之处很明显,二者都存在过度投机心理,却缺乏风险意识。

(二)风险评估存在问题。巴林银行长期以来的优越感,使得管理层缺乏风险意识,对风险管理机制不重视。首先,不能有效的识别风险,巴林银行原有一个错误账户,而里森所在新加坡分公司又设立一个错误账户,很明显的风险事项却被管理层忽略。其次,风险水平不受限制,期货交易具有高风险,而公司却对此没做相关规定,到了后来,伦敦按照里森的要求每天汇入1000万英镑,公司却从不质疑。

中航油同样存在风险评估问题。第一从风险识别上看,作为公司总裁的陈久霖对期货交易的风险可定是熟知的,但是他的赌博性让他不顾风险,妄求收益。第二,风险水平上看,大量的买进期货合约,风险水平大大超过了可承受范围。第三,风险应对机制上看,当时的账面亏损已经达到8000万美元,而且管理层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却没有采取必要的风险应对措施,任由陈久霖一意孤行,直至公司申请破产。

从上述分析,二者区别主要在于:巴林银行是对风险不能有效識别,中航油是不顾风险孤注一掷。相同之处,二者风险管理机制都不健全。

(三)控制活动存在问题。巴林银行,里森身兼交易员与清算员,不合理的岗位设置为其掩盖交易失误提供方便。同时,对于高风险的期货交易,巴林银行缺乏有效的控制活动,里森每天要求伦敦汇入1000万英镑,公司还能审批且不深究。

中航油控制活动的失效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公司编制有《风险管理手册》,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就要上报集团公司,当陈久霖在获悉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后,却不斩仓上报,而是继续加大买入。从上述对比看出,二者控制活动主要区别:巴林银行缺乏有效的控制活动,中航油是控制活动难以执行。相同点是二者均设有不相容岗位。

(四)信息与沟通。巴林银行的破产与“88888”账户的违规使用密切相关。总部与里森所负责的新加坡分公司沟通失效,导致“88888”账户一直存在,且账户信息里森一个人知道。里森为了维护其光荣的地位,对于自己的失误和员工的失误隐瞒不报,信息没有很好的传递到伦敦总部。

而中航油则是由于陈久霖盲目自大、专权独断,阻止亏损信息的传递。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海外市场进行石油衍生品的交易,本身违背了国家有关国企海外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规定。但是,由于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财务信息失真,使得母公司在一年以后才知道此违规操作。

基于上述分析,二者信息与沟通的主要区别:巴林银行是由于沟通失误,员工隐瞒信息,中航油是由于管理者阻止信息的传递。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还怕失去已有的光环,一错再错。

(五)监督。里森违规操作两年多的时间,巴林银行总部内部监督部门却一直没有发现。而且在一次内部审计中,对于5000万英镑存款的造假,却从不函证其真实性。中航油设计的内部监督相对来说是比较完善的,却实质受陈久霖领导,缺乏独立性。另外,集团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被外调他用。

从上述分析看出,二者监督过程的区别:巴林银行的监督机制松散无实际作用,而中航油的监督机制不具独立性,形同虚设。相同之处在于,监督机制的无作为是罪魁祸首。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两大事件的内部控制问题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失败主要在于对风险管理的缺乏,监督机制失灵。所以,如今“企业管理就是风险管理”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据此,本文总结两点启示。

(一)加强对“人”的管理。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包括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提高员工专业技能有利于公司风险应对能力,提高员工的道德品质,是对公司控制环境的优化,一定程度上能削弱企业面临的风险。另一方面,人都是自利的个体,有必要通过制度对员工和管理者进行约束,当然制度的执行还需要配合监督程序的实施。

(二)加强对风险的管理。“中航油”事件与巴林银行破产案,均是由于对风险管理的失败导致的。2004年COSO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标志着内部控制全面转向风险管理,尤其随着其外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全球流通的加速,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风险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越来越重要。(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Z].1992

[2]尼克·里森.《尼克·李森自传: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3]高建立,岳瑞科,马继伟.《从内部控制看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J].商业研究.2003

[4]刘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5]韩婷,俞春江.《内部控制失效与中航油事件》[J].对外经贸财会.2005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
交通运输行业内部控制问题探析
J电气公司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基于我国国情的COSO报告应用研究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内部控制角度的利润操纵行为探究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