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东
文言文在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中蕴育了大量的底蕴,富含极多的词汇、典故,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丰厚的载体,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宝库,更是我们学习民族语言的根源。学习文言文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绝大部分是古代文化的经典,学习文言文也是了解民族文化的过程。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与鉴赏能力,让学生真正领略华夏几千年文化的风采,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浩瀚的历史中千载留香。
一、鉴赏古诗词、文言文要知人论世
《尚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换句话说,就是“诗歌是有感而发的”。古人吟诗作赋都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袒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情怀。《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为要了解一个人写的诗书,就要了解这个人,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特点。朱光潜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文中也说:“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因为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如学习柳宗元的《黔之驴》,就应该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进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和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我们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很难想象,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学生如果一点都不了解苏轼被贬的背景,对这篇千古美文能产生怎样的共鸣,会有什么学习效果。
二、 判断辨析文言文的字词篇章要知人论世
判断辨析文言文的字词篇章也要知人论世,全面融入文章的整体语言环境中。由于古今语言的变化,大部分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别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尤其是一遇到课外选文,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害怕。其实,不管是考试还是做作业,命题者的目的都是为了锻炼、考查学生而非为难学生,所以他们所出的习题即使有一定难度,也是“有迹可循”的——无非是检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一些重点字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等的记忆和理解。学生只要平时认真学习,对重点字词多读、多记、多理解,并能把知识用活,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语言环境去辨析词义,要求学生熟读全文,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领会文章大意——不一定非得很深刻,对文中的一些典故、成语可以先行理解,前后文上下联系,通过句意推断词义,把难理解字词的释义与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词义进行比较、推敲,字词句篇连成一起想意思,用现代文通顺地表达、理解文言文。如“其”字一般情况下都译为“他,他的”。但在《捕蛇者说》里,“视其缶”“退而甘食其土之有”的“其”应该解释为“我的,自己的”。这些情况就提醒教师和学生,判断辨析文言文的字词篇章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情况而言,要全面融入文章的整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每一处的字词。
三、以教学实际为基础,用课内知识激活课外阅读,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要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在落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给学生引荐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课外读物,也是增强文言文教学实效的有力举措。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知识,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这样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河北省中考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的一道链接题节选了课外《滁州志》中的一段文字:“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让考生回答“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说明《醉翁亭记》被当时的人视为珍品)此题将文言文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使考生对《醉翁亭记》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积累是为了运用,运用是拓展阅读的目的。课堂上设计形式多样的开放题,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内外积累尽情运用,既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又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文言文教学任重道远,只要广大教师采取科学的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就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