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凤
传统的教育由于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不敢想、不敢说,品德课堂成为说教课堂,这样的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半点兴趣,课堂效果从而大打折扣。那么在品德课教学中怎样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体验到课堂的乐趣呢?
一、由点及面,用学生熟悉的知识抛砖引玉,使学生完整地把握教材内容
品德教材的内容往往比较简洁,我们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占有与核心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从中精选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的引玉之砖。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相关学习资料。如,我在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这一主题时,就将“李时珍”“孔子”这两个人物的介绍作为重点,从孩子们熟悉的关于他们的小故事入手,从这些先贤首创、推崇的至今还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深入浅出地讲开去,将几千年前的圣人拉到了孩子们眼前。接着我又以“拜师炎黄先贤”为主题,让孩子们在网络上了解祖冲之、屈原、李白、苏轼、老子、孟子……这样做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系统完整地理解了教材内容。
二、组织多样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表明,人在单一、枯燥教学活动的教育下,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教师带领学生到食堂“参观”被丢弃的剩菜剩饭,促使学生认识到珍惜劳动成果、注意勤俭节约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在教学“我是独生子女”时,我先组织学生看视频资料,看“小皇帝”在公共场合把吃的东西乱扔,对别人无礼的表现,让大家展开评论,然后再总结出独生子女在公共场合应有的文明表现。这样学生觉得品德课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会以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
我还坚持让学生小组活动,创设活跃的学习环境。活动的组员可以是双人,也可以是多人為一组。内容应该是结合教材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要注意变换方式和精选话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各抒己见、各显其能。小组活动的形式一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故事复述、记者采访、即兴演讲等。小组活动中还要精心选出一个组长,这样可以起到带头和纠正其他组员错误的作用。经过认真的讨论活动,何愁学生学习品德的积极性不高?
三、联系生活,让现有的教材适度拓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生熟悉的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地对思品课的教学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如,在教学“天有不测风云”一课时,我把我们学校附近街上发生火灾的事情作为导入,让学生明白灾害随时都会出现在我们眼前。我还在课前收集了大量在汶川大地震中教师挽救学生感人肺腑的真人真事,深深感动了学生,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又如,在教学“我心中的那颗‘星”时,我从学生熟悉的NBA球员林书豪成名的经历着手,引导学生学习他为实现梦想坚持不懈努力的精神,激励他们在学习上积极努力,奋发进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品德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硬塞给学生,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不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晨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