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艺君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利用教材仿写,活用教材续写;以此山之石攻他山之玉:巧用教材缩写,运用教材改写。
关键词:语文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按其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干扰作用)两种类型,我们所说的迁移一般都是指正迁移。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1]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对比,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探求它们的共同特点、共同原理、共同规律,然后运用这些特点、原理、规律指导学生去学习新的知识,达到“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2]
1.利用教材仿写
小学习作的“根”在阅读,精彩的篇章优美、动人、有吸引力,很值得学生咀嚼、模仿。仿写,是提高学生习作语言水平的必经之路。
例如,《燕子》一文第一自然段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特点:“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再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作者抓住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展现了燕子活泼机灵的特点。当然,在教学中的训练点很多,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及过渡、照应、总述句、抒情联想等都可做教学中随机习作的仿写训练。这样天长日久,随着仿写“点”的积累,便形成了“面”,于是学生在习作中也就有话可说了。
2.活用教材续写
想象是作文翅膀,对所学课文进行续写,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方法。
例如,《小摄影师》一课以高尔基的一句话“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结尾,戛然而止却意味深长。小男孩回去以后怎么样?他会不会再来?答案充满着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续写课文的结尾。无可置疑,不同个性的学生想象出来的结尾是不同的。对想象小男孩会再来的学生,教师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二、以此山之石攻他山之玉
这种知识迁移是指不同类型的事物(知识)在空间相互维系、贯通、连接,在学习中,根据其知识特性,把所学的知识嫁接到其他的知识体系中,达到“以此山之石攻他山之玉”的目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3]
1.巧用教材缩写
缩写就是将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成一篇内容集中、重点突出、篇幅较短的文章的写作形式。
例如,训练学生缩写《鲁滨孙漂流记》一文,通过与原著的对比,就是内容的详略关系得当,省略是为了让小学生重点了解鲁滨孙坚毅的品质,而不是看情节,让学生侧面感觉到做人应该不服输,努力地生活,体现到生命的可贵和人类特有的智慧,一种野外生活的智慧。有位学生缩写内容200字左右:
鲁滨孙因为事业不顺而出海经商,意外遭到了暴风雨,结果船毁人亡,惟有他只身一人幸存了下来,并在一个荒凉的岛上安定了下来,开始种农作物,驯养家畜。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他发现有艘船来到了这个荒岛,船员之间发生了内讧,鲁滨孙平息了这场灾难,并成功地通过这艘船离开了荒岛来到了他的故乡,并发现此时的他已经十分富有了。
2.运用教材改写
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
例如,对宋代辛弃疾所写的古诗《清平乐·村居》进行改写。原诗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古诗改文:这是一个偏僻而又清新秀丽的小山村,村边的小溪旁,有一座又低又小的茅草屋。屋里坐着两位刚刚饮罢酒的老夫妇,只听那老翁说:“如今的生活多美好啊,我们丰衣足食,颐养天年。”那老妇也笑了笑说:“是啊,我们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孝顺,老三乖巧、懂事!”说罢,望了望在屋外的三个儿子,笑了。
虽然夏日炎炎、烈日当头,可是身为长子,大儿子依然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年纪尚小,可他也没有闲着,正在给鸡编织鸡笼;小儿子,他横卧在溪边,一会儿逗逗水里的鱼,一会儿又剥食莲蓬,那调皮的样子十分惹人喜愛。
这是一个多么和睦、美满的农家啊!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习得的知识多为关于如何去运用的知识,知识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被“悟”出来的。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知识正迁移能力的培养,又要注意学生知识负迁移对正迁移的干扰。[4]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创设和利用教学契机去促进积极迁移的发生,真正把“为迁移而教”“为能力培养”升华为自己的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费晓丽.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迁移能力的培养[J].网络科技时代,2007(22).
[2]莫雷.论学习迁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3]姚梅林.当代迁移研究的趋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3).
[4]任洁.势对程序性知识学习迁移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浦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