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希子
阅读是语文考试与教学中的“重头戏”,阅读分值展示了它在语文考试中无法撼动的地位,而无论是作文还是基础知识,其根本还是在于阅读,学生的阅读面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知识面和“素材库”。阅读分为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活动两种形式,两者结合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水平。而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光靠教师的“传授”是不够的,语文水平还需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逐渐提高。读书笔记和读书报告会就是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阅读的一种有效形式。这两种形式都能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这是語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归宿。
一、读书笔记——夯实基础,提升内在语文素养
读书笔记不是天马行空的读后感,也不是鸿篇巨制的论文,更不是简单机械地抄,而是经过大脑的筛选与提炼,把书中精华的部分和有感触的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因此,做笔记的过程,也就是加深理解和孕育想法的过程。在学科论文的连环轰炸下,我自认为读书笔记是补充养料最高明的方式,也是最简单有效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方式。
中学语文作业中,占最大比重的就是摘抄与作文。教师用每周千字的摘抄作业和周记督促我们常读书多写作。课内有经典的必读书目,课外有海量的报纸报刊,学生确实读了不少书。但为什么写作文时,却依旧绞尽脑汁也挤不出半句话,或者写出的文章泛泛而谈、空洞无味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学生把阅读文章当作机械任务,以一种被动的心态去学习,或者把读书当作了消遣,只追求紧张的故事情节,而基于这样的阅读方式上的摘抄也成了形式。
有人说,做一百套模拟题不如认真钻研一套真题,同样,囫囵吞枣读万卷书不如细嚼慢咽读一本经典。精读书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书写方式分许多种,如摘录式、感悟式、提要式、剪贴式等。我认为不同的文章可以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而且一篇文章不用拘泥于某种形式。但是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1)要有明确的目的,记什么;(2)对所记的内容要仔细分析、认真思考,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写下来,要抓住重点;(3)对内容进行内容归类,哪一些是与主题有关的,哪一些是言词优美的等等,以便日后查阅;(4)定时重读笔记,巩固和加深记忆。
可以说,写读书笔记是个补充养料、夯实基础的过程,“逼迫”学生动脑思考,同时也是顺应和尊重了他们的潜能和天性,张扬其“思想者”的角色。
二、读书报告会——拓宽视野,激发潜在创新思维
读书报告会是学生交流课外读物的良好平台,通常是在教师指导下定期举办。在读书报告会开始前,学生应预先阅读课外读物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教师最好能事先划定一个读书范围或者指定相关书目,为读书报告会定一个主题,以便交流中的思维碰撞和融合,避免话不投机。
我认为,读书报告会的作用能用“温故”“知新”来概括。这里的“温故”“知新”并不仅仅是孔子《论语》里的“温故知新”。读书报告会上,学生需要把所读的书籍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一个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的过程。而作为听众,别人推荐的书目或者别人独到的见解也能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并对自己产生启发性,这是个“知新”的过程。作为开放性学习模式,读书报告会有效延伸了有限的课堂时空,拓展了课堂阅读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创新思维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却是在中学课堂中被忽视的好方法。
现今的状况是,读书报告会并未能普遍走进课堂,即便有,走进课堂的读书报告会周期过长,一学期举办一次或者一年一次的“读书节”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作用。规模庞大的读书报告会也往往摆脱不了“形式主义”的弊端。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读书报告会要做到小而精,这样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发言权,这样的读书报告会才有意义,才能通过学生不同的知识积淀、思维方式的交互融合和碰撞,拓宽阅读面,为提升语文素养创造一个广阔而坚实的平台。
三、教学上应以读书笔记为主,读书报告会为辅
教师读书笔记可以替代摘抄,因为读书笔记其实是摘抄的“升级版”,它不局限于对原文的摘录和单纯的心得体会,它留给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更大。教师还能通过批改读书笔记与学生产生思维上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放弃干巴巴的“查”或者“阅”转而用妙语评笔记,这样一来,无形中使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得到空前高涨,学会自主学习。
读书笔记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而读书报告会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可以说,读书笔记是读书报告会的前奏,只有当自己精读了文章书籍,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后,读书报告会才能得以开展,所以读书报告会无需像读书笔记那样频繁,两三周一次为佳。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吸取优秀的语文读书笔记做法,获取更有价值的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言说个性,为学生把写作当爱好铺垫了道路。
当然,这两种方法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后,也许会产生未料到的问题,如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效果,教师要有所创新。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文学院)
?誗编辑 韩 晓